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
定价:68.00元
作者:范岱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70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科大文丛: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收录了范岱年先生近10年来撰写的19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和中国现实。第二部分是对爱因斯坦、玻尔和胡先骕三位科学家及历史学家施乃德的有关思想和著作的评介。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方面的评论和研究。第四部分是怀念经亨颐、范高平、胡愈之和范寿康等几位长辈的文章。
目录
作者介绍
范岱年(1926-),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科学通报》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波士顿大学客座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读得如痴如醉。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科学的严谨、哲学的思辨、社会的脉动与历史的纵深——编织成一张既宏大又精妙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比如当他谈及某项物理学突破如何反过来冲击了既有的认识论基础时,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对“进步”概念的解构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梳理不同时代对“进步”的理解如何随着技术和权力结构的演变而发生偏移,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坚信的那些真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被拓宽了,那种满足感不仅仅来自于获取了新知识,更来自于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和复杂性的认知框架。那些关于人类理性局限性的讨论,也让人在面对日常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多了一份审慎和谦卑。
评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它不是那种只关注当下热点或某一特定领域的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校准的时间机器,带你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观察思想的萌芽、爆发与衰落。我最喜欢它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它从不将历史视为一条单一的、必然向前的直线,而是将其描绘成无数平行交错的可能性河流。书中对某个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之间隐秘联系的论述,尤其令人拍案叫绝。这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跳出自己所处时代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和评估前人的智慧。文字的密度很高,初读时会感到信息量庞大,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便能享受到征服后的开阔视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和“创新”这对矛盾体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不断拉扯、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逻辑,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跳转,但每一次回归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层次。与许多试图“一统江湖”的宏大叙事不同,这本书成功地保留了不同知识领域的“个性”和“张力”。比如,它在谈论某种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时,会立刻切入到某个具体科学实验的设计缺陷带来的伦理困境,这种并置的效果非常有力,直击当代知识碎片化的痛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隐喻,它们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画面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学科壁垒的固有认知,它暗示了所有严肃的探究最终都会汇聚到对“人何以为人”这一核心问题的追问上。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高维度的提问工具箱,让人在面对未来时,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审慎的探索欲。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毕竟书名涵盖了如此广阔的领域,总担心它会流于表面,蜻蜓点水。然而,令我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广度的同时,在某些关键节点的深度挖掘却相当扎实。例如,作者在探讨启蒙运动思想如何被工业革命的现实所重塑时,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和哲学家的原著观点进行对照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科学范式转移”的那几章,它不仅仅是复述库恩的理论,而是结合了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学对科学共同体内部权力运作的研究,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人性与非理性因素。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几乎没有煽情或夸张的辞藻,完全依靠逻辑的推演和证据的支撑来构建说服力,这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迫使我放慢阅读速度,时常需要停下来,消化作者提出的复杂论点,这种“慢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
评分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真正“读完”这本书,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智力餐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反思性”——它不仅在讲述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更在不断地反思我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工具(即科学方法、哲学体系和历史叙事本身)是否足够完善。书中关于“确定性”的讨论尤其深刻,它细致地描绘了从早期人类对自然力的敬畏,到现代科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努力,再到后现代对一切中心化叙事的解构,整个心路历程非常清晰。它在探讨社会结构时,并非停留在政治经济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结构的底层认知模型是如何被历史事件所塑造和强化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某个论点深深触动,必须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因为它触及到了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想通,但实际上并未完全理清的观念盲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