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弟子规》解读 | 作者 | 王晓芳 |
| 定价 | 29.00元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 ISBN | 9787549007974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页码 | 24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弟子规》采用适宜孩子们朗诵的三字一句的韵语形式,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明确是非观念,到日常行为规范、待人处世和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在价值观失衡、道德品质严重滑坡的当下,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有必要重温一下《弟子规》。作者是一位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她在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弟子规》讲座,很受学生的欢迎。《<弟子规>解读》便是她在讲稿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加工整理而成的一本关于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叙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附:《弟子规》原文 |
| 编辑推荐 | |
| 《<弟子规>解读》是对《弟子规》的今解今译,以白话文的方式,用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讲了《弟子规》中许多通俗易懂的大道理。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衍生出《<弟子规>解读》的篇章,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章,详细地讲解了《弟子规》中崇尚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初衷是弘扬国学,弘扬孝心,在社会中形成崇尚道德、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风气,让美德传播得更远。 |
| 文摘 | |
| 《<弟子规>解读》: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应:应答。 命:指派,差遣。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子游问孔子:以很丰厚的生活奉养父母,这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哪能叫尽孝呢?所以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心为基础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心,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这种修养会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吩咐做的事,答应得要快,做得也要快。有的孩子听到父母让他写作业,立刻答应,马上进了书房,可是过了一二十分钟父母去看他,摊开的作业本一个字没写,还在那儿抠弄手指头玩呢!有的孩子听到大人吩咐他做一件事,也是答应得很痛快,可过一两天去问他干完没有,他倒一脸迷茫地问你:“你让我干啥了?”这都是缺少教养的表现。 母子感应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阵抽痛,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他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阵抽痛,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了手指盼你回来。”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根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孟宗官至司空,成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物欲呼,应勿缓”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是在一次书店闲逛时偶然发现它的,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气质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准则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初翻几页,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丝毫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在身边轻声细语地教导,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放松。装帧的质感也做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疏朗有致的字体和适度的留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这样的用心,无疑为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阐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和社会背景。例如,书中对某些篇章的注释部分,引用的参考资料和典故来源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探究原典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历史典故,它们往往被巧妙地放置在某个道德条目旁边,作为最好的佐证。这些辅料的加入,让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编撰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历史文献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现代读者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可靠,让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原著古朴典雅的韵味与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述原文后,紧接着用现代白话进行细致入微的“拆解”和“重构”。这种“原文+解读”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过去觉得难以理解的晦涩词句,变得清晰透彻,一目了然。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并非是生硬的翻译,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延展和情境化的想象。例如,当谈到“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作者通过几个极其贴近生活的“小恶”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温水煮青蛙”式的风险,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感到后背发凉,警醒万分。这种行文的张弛有度,使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枯燥乏味的灌输感,反倒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你解读历史的哲思。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贴身的“生活指南手册”。我发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去。比如,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团队协作问题时,书中关于“和光同尘”的阐述,给予了我新的处理冲突的思路,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巧妙地平衡自我主张与集体和谐。这种即学即用的特性,是我在阅读其他许多哲学或伦理学著作时较少体验到的。它没有把人推向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而是脚踏实地地告诉我们,如何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微小的、持续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品性。它像是一盏柔和的灯,照亮的不是遥远的理想之光,而是我们脚下泥泞的现实之路,指引我们稳步前行,积善成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深度对话,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我发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道理时,都非常注重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生活场景,这使得那些看似古老的教诲,瞬间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谈及“孝悌”这一概念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服从和顺从,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家庭关系中代际沟通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许多极具操作性和人文关怀的建议。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道德规范的理解维度。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镜子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在日常琐事中,我是否真正做到了书中所倡导的那些细微之处的谦逊与恭敬。这种自我审视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推动我不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一个实践者,去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