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定价:43.40元
作者:杨志忠,卫桦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402663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杨志忠、卫桦林编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在满足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内容,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数字逻辑电路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教材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作引路,以逻辑代数为工具,讨论了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压缩了集成电路内部的繁琐分析,突出了集成电路的外特性和应用。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选用集成器件进行逻辑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要
杨志忠、卫桦林编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的。这次修订保留了原教材的理论体系,改写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补充了大量应用实例,使理论和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硬件描述语言(VHDL),使学生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基础知识。此外,各章还增加了自测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共分11章,分别为绪论、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硬件描述语言(VHDL)。每节有思考题,每章有小结、自测题和练习题。书末有自测题和部分练习题的参考答案。内容丰富实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书有配套的电子教案和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便于组织教学和帮助读者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通信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和机电类等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1 慨述
1.1.1 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
1.1.2 数字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2 数制和码制
1.2.1 数制
1.2.2 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1.2.3 二进制代码
1.3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1.3.1 两数值之间的运算
1.3.2 原码、反码和补码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练习题
第2章 逻辑代数基础
第3章 集成逻辑门电路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5章 集成触发器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第7章 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
第8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第9章 半导体存储器
0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1章 硬件描述语言(VHDL)
附录 数字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检测
自测题参考答案
部分练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看《流畅的Python》,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名副其实,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术书籍的干涩感。作者对Python语言特性的挖掘深度令人震惊,他不仅仅停留在讲解语法层面,而是深入到了Python的“魔法”是如何实现的。比如,我以前只是模糊地使用装饰器(Decorator),但这本书详细解析了它们是如何利用函数作为一等公民的特性,以及闭包的工作原理,这让我对代码的复用和抽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精彩的是,书中对数据模型(Data Model)的阐述,解释了`__getattr__`、`__setitem__`这些“魔术方法”如何让自定义对象表现得像内置类型一样自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Python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边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Python特性探索之旅,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从“会用Python”迈向“精通Python”的开发者,它让你的代码写得更Pythonic,也更优雅。
评分这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第三版,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简直是程序员的案头必备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将计算机底层那些玄妙的原理掰开了、揉碎了,用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抽象”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从硬件层到软件层,每一步抽象是如何构建起我们日常编程的基础,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人豁然开朗。读完关于内存层次结构的那一章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程序有时候快得惊人,有时候又慢得令人抓狂,缓存未命中(Cache Miss)的影响力远超想象。作者们对性能优化的讲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紧密结合汇编指令和硬件实现的具体分析,这使得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真正“理解”了效率的根源。对于那些渴望突破应用层限制,想深入探究程序运行机理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视角是无可替代的财富,它重塑了我对“写代码”这个行为的认知框架。
评分最近阅读的这本《人月神话》,简直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剂清醒剂,太真实了,充满了业界前辈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大型软件项目中那些看似不可避免的“人月陷阱”——进度落后时,增加人手只会让情况更糟。书中对复杂性和沟通成本的论述,简直是字字珠玑,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由十个人完成的工作,交给五个人和再加五个人,结果会天差地别。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无形之月”来比喻软件产品本身,它强调了软件固有的内在复杂性,是任何项目管理技巧都无法完全消除的。这本书没有提供什么立竿见影的“银弹”,反而鼓励我们去拥抱这种复杂性,并通过严谨的规划、清晰的模块化和持续的沟通来驾驭它。对于任何试图管理或参与复杂项目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你如何审视那些看似合理的项目决策背后的陷阱。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教材,简直是脑洞大开,它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典计算的思维领域。不同于传统的电子技术书籍,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概率和叠加态这些反直觉的概念。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工具——比如线性代数和矩阵运算——与物理现象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晦涩的量子比特(Qubit)和量子门操作变得可视化。例如,它对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介绍,清晰地展示了量子并行性如何带来指数级的加速潜力,这让人对未来的计算能力充满了无限遐想。这本书的难度不低,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正是这种对前沿科学原理的深入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信息科学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它不仅是在介绍一种新技术,更是在重塑我们对“信息”本身处理能力的理解。
评分手上这本《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尽管已经出版多年,但它的价值丝毫未减,可以说是软件设计哲学上的里程碑作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23种模式,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解决常见设计问题的通用框架。通过对“意图”和“后果”的清晰描述,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特定的场景下,某些结构比其他结构更具弹性、更易于维护。我记得在研读“策略模式”和“观察者模式”时,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过去那些感觉“凑合着用”的代码结构,瞬间找到了更具结构性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一种“模式思维”,让你在面对新的设计挑战时,能够快速地从已有经验库中提取合适的抽象工具。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但一旦入门,它对提升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的作用是革命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