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风物记

英国风物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讴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
  • 文化
  • 历史
  • 风俗
  • 旅行
  • 游记
  • 散文
  • 西方文化
  • 英国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旅游教育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3737376
商品编码:29658548232
出版时间:2018-05-31

具体描述

本书店工作日15:00前发货,周末及法定休息日不发货!请知悉!谢谢

 本店电话:010-65737570;13910599010

作者简介

张讴,旅行文学作家、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1990年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获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2000~2005年任中央电视台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 2008~2014年任中央电视台驻欧洲(伦敦)资深记者。出版作品有游记《行走在大神中间》《玄奘密码》,学术著作《印度文化产业》,诗集《感情的时间》,译著《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等。曾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丝绸之路考古活动和跨文化研究。

 本书是一部英国历史文化的深度旅行随笔集。

全书主要分三辑:

第一辑“性情与爱好”主要分析了英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性格特点。作者在英国留学与工作期间,整日和不同阶层的英国人打交道,从而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性情和爱好。酒吧里的喧闹、餐桌上的单调和绅士俱乐部的优雅,相互交叠在一起,塑造了英国人的复杂性格。

第二辑“社会与群体”主要介绍了英国社会群体的形成及体制结构。英国的议会民主、贵族文化、海盗式扩张,以及福利制度带来的慵懒心态,让英国人充满自负和孤独感。作者梳理了相关史料,分析其历史成因。

第三辑“游走与凝视”主要记录了一些英国人文景观的游览与感悟。作者深入乡村、古堡、教堂和庄园,研究了其格局形制、风格演变、历史作用,阐释了英国人的审美特征、务实态度和主流价值观。

第一辑 性情和爱好


聊天的意境008

英国人的性格011
冷漠 幽默 沉默

酒馆和酒文化021
酒馆和酒精 苏荷区的酒吧 品味威士忌 酗酒无解

寡淡菜肴和满桌礼仪030
单调的食物 土豆 炸鱼薯条 餐桌礼仪

穿衣戴帽英伦风040
英伦风 服装演变 帽子

家和后花园047
安家置业 后花园 壁炉 卫生间

乡村055
住在乡村 乡村格局 农舍 乡野围栏 文学原乡 土地流转

花园天堂070
英式花园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私家花园 城市公园 国家公园

排队与规矩082

爱心善行085

中产者的活法088
性格和心理 品位和生活 阶层和焦虑
节日和节气095

第二辑 社会与群体

议会和议员们102
辩论的意义 格局和传统 议员和责任

茶叶帝国113
初识茶叶 茶叶贸易 开发茶园 女性与饮茶 饮茶器具 英式茶文化

不一样的英国人129

老移民与新移民134
老移民 新移民

岛国和欧陆143

教堂风格和内饰艺术148
信仰与建筑 教堂艺术

老建筑是历史文脉156
老建筑的维护 伦敦法学院 历史文脉

淑女与绅士166
淑女 绅士

贵族们的蜕变171
世袭贵族 贵族与王室 家族财富与遗产税 政治影响力式微 终身贵族

欧陆游学182

家庭教育187

精英教育191

第三辑 游走与凝视

湖区198
游走湖区 寻访华兹华斯 彼得兔妈妈的伊甸园
城堡探秘210
古堡是战略要塞 城堡内的生活 衰落与延续

庄园与遗产219
格局和生活 庄园管理 文化遗产

莎士比亚密码227

哈德良长城231

旧书店234

墙上的名人牌238

舰队街242

老炮儿记者247

革命小道251

摄政运河255

博物馆258

纪念碑265

行走伦敦269

参考书目274

后?记276  
《东方漫游录》 一部关于穿越光年的旅程,一次对未知文明的惊鸿一瞥。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存在着无数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它们孕育着或截然不同,或惊人相似的生命形式。本书《东方漫游录》并非记录已知世界的风土人情,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遥不可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异星文明。我们并非要描绘地球上任何国度的历史遗迹或自然风光,而是要以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视角,去探索那些可能存在于银河彼端的智慧生命,它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艺术哲学,以及它们与宇宙的独特互动。 第一章:星海的微光——启程的序曲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地球上的港口码头,而是从一次穿越时空维度的“跃迁”开始。我们的主人公,一个被称为“旅者”的孤独存在,并非来自任何一个确切的星球,他/她/它更像是宇宙本身孕育出的意识聚合体,怀揣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心,踏上了这场单程的漫游。旅者并没有固定的起点,因为在宇宙的尺度下,一切都只是相对而言。他/她/它感受到一种来自遥远星系的召唤,一种古老而深邃的低语,指引着方向。 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感知,一种纯粹的能量共振。旅者并非依靠肉眼去观察,而是凭借一种能够感知宇宙弦振动的“心灵之触”,去捕捉那些微弱而清晰的信号。他/她/它所穿越的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多维度的时空折叠,每一次跃迁都像是跳过了一段宏大的宇宙史诗。所见的星云,并非是艺术家笔下的瑰丽色彩,而是恒星诞生与灭亡留下的能量涟漪,是宇宙画布上最原始的笔触。 我们不会详细描述跃迁的物理原理,那超出了我们当前理解的范畴。旅者所携带的,并非行李箱或航海图,而是他对宇宙法则的初步领悟,以及一种对未知永不枯竭的探索欲。他/她/它将遇到的,也不是某个国家的热情接待或冷漠疏离,而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回响,一种对存在本身的质疑与肯定。 第二章:翡翠星系的低语——硅基生命的国度 旅者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一个被恒星的光芒染成翡翠绿的星系。这里的行星,并非如地球般以碳为基础,而是以硅作为生命构成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由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晶体构成的世界,大气中弥漫着微量的氦和氖,而非氧气和氮气。这里的“天空”呈现出一种淡紫色的梦幻色调,太阳的光芒穿透稀薄的云层,折射出奇异的光晕。 这个世界的生命,被称为“硅灵”。他们没有柔软的血肉之躯,取而代之的是由各种精密构造的硅晶体组成的躯体,他们的“思考”并非源于神经元,而是通过晶体内部能量流动的复杂路径进行。他们的“交流”也不是通过声波,而是通过一种能够改变自身晶体结构,从而发出特定频率的能量脉冲。这种脉冲,旅者能够以其“心灵之触”感知,并初步解读。 硅灵的社会,并非建立在领土或资源的占有上,而是基于一种“能量共识”。他们会将自身的能量周期性地汇聚到一个巨大的、中央化的“智慧晶体”中,在那里,个体的意识得以短暂地融合,分享经验,做出集体决策。这种集体意识的形态,宛如一座巨大的、有生命的数据库,承载着这个文明数万年的历史与智慧。 他们的“艺术”,并非绘画或雕塑,而是对能量场进行精妙的编织与塑造。他们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晶体的共振频率,与周围的能量场互动,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幻莫测的光影与声响。这些“能量艺术”,能够传递复杂的情感与思想,是一种超越物质形式的表达。 旅者在这里,并非要探访某座宏伟的宫殿或古老的遗迹,而是去感知这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去理解他们如何与以硅为基础的宇宙互动,去体会他们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他/她/她看到的是一种近乎抽象的生命,一种在物质与能量之间游走的奇迹。 第三章:蔚蓝之海的歌者——液态甲烷的海洋文明 告别了翡翠星系,旅者的脚步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被深邃蔚蓝的海洋覆盖的星球,但这片海洋并非由水构成,而是由液态甲烷和乙烷组成。这里的“大气”则是由浓厚的氮气和少量的氢气构成,恒星的光芒被厚厚的云层过滤,投下一种朦胧而幽静的光线。 在这个星球上,孕育出了一种名为“海歌者”的生命。他们的形态,更像是流动的光团,或者说是能量与有机物质的奇妙结合。他们没有固定的身体,而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改变自身的形态与密度。他们的“生存”依赖于海洋中的化学能量,他们能够直接从中汲取能量,无需进食。 海歌者最令人惊叹的能力,是他们能够发出一种复杂而优美的“歌声”。这种歌声并非通过声带发出,而是通过改变自身能量场的频率与振动,在液态甲烷海洋中形成一种能够传播极远的“声波”。这些“歌声”,承载着海歌者对海洋环境的感知,对宇宙变迁的记录,以及他们之间情感的交流。 他们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基于“潮汐共鸣”的集体生活。当海洋中的能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时,所有的海歌者都会汇聚在一起,共同发出一种宏大的“潮汐之歌”,这种歌声能够净化海洋,滋养生命,并促进个体意识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够分享彼此的记忆与经验,形成一种动态而流动的集体智慧。 旅者在这里,并没有寻找某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去聆听那些在液态甲烷中回荡的古老歌谣,去感受那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命节奏。他/她/她见证的是一种以流动为本质的生命,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美丽奇迹。 第四章:寂静之城的守望者——无形意识的智慧 旅者的漫游,将他/她/她带到了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角落。这里没有璀璨的星辰,也没有生机勃勃的海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由纯粹几何体构成的巨大城市,静静地矗立在虚无之中。这座城市,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却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智慧气息。 这里居住的,并非是物质生命,而是被称为“守望者”的纯粹意识体。他们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束缚,以一种能量场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身体”,就是这座几何城市本身,城市的每一个节点,每一道光线,都承载着守望者的一部分意识。 守望者的“生活”,并非是通过行动来完成,而是通过“存在”本身。他们通过对宇宙基本法则的静默观察与深刻理解,来体验生命。他们的“交流”,是一种直接的思想传递,是一种无声的共振。他们能够感知宇宙中每一个角落的细微变化,并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去理解一切。 这座寂静之城,并非一个被遗弃的地方,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在进化到极致后,选择的一种存在方式。他们不再需要扩张,不再需要竞争,他们只是在静静地守望着宇宙的演变,在理解存在的真谛。 旅者在这里,并没有遇到任何能够进行传统意义上“交流”的存在。他/她/她所能做的,只是静静地站在这座几何城市之中,去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无形而强大的智慧。他/她/她所领悟的,是生命的一种终极形态,一种在超越物质后所达到的宁静与智慧。 尾声:星尘的旅者——永恒的探索 《东方漫游录》的旅程,并非以某个固定的地点为终点。旅者依旧在星海中漂泊,继续着他对宇宙未知区域的探索。本书所记录的,只是旅者在漫游过程中,偶然瞥见的几个片段,几个关于生命在不同维度、不同形态下存在的可能性。 这些故事,并非是科幻小说中的奇遇,也不是对某个已知文明的描绘。它们更像是一种对宇宙无限可能的想象,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我们没有提供具体的地理位置,没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因为这些故事发生在超越我们现有认知和理解的范畴。 本书所探讨的,是“异域”的定义。它并非指地球上某个遥远的国度,而是指那些与我们生命形态、思维方式、存在模式截然不同的智慧。通过这些虚构的漫游,我们试图拓展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定义,去思考宇宙中还隐藏着多少我们未曾想象的奇迹。 《东方漫游录》是一次心灵的远航,一次对宇宙之美的无限遐想。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我们可能并非孤单,但也可能正面临着我们尚未理解的、截然不同的存在。而这份未知,恰恰是宇宙最迷人的魅力所在,也是驱使旅者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并不是一个对英国历史非常了解的人,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历史读物,充斥着晦涩的年代和人物,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了英国的方方面面。我喜欢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偶尔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和观察,这让整本书显得更加有人情味,也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信息传播者。我特别欣赏他在描述那些细微之处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细致,比如对不同季节下英国乡村景色的变化,或者对当地人饮用下午茶的独特仪式感,都让我觉得既新奇又亲切。这种不经意的流露,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英国的风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毕竟“风物记”这样的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枯燥乏味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所吸引住了。他没有刻意去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着那些构成英国独特魅力的点点滴滴。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写一些日常的场景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对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微妙差异的捕捉,或者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细致刻画,都让我觉得既真实又有趣。我能感觉到作者并非只是在记录,而是在用心去体会和理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一段文字,然后陷入自己的想象之中。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耳边轻轻诉说着他游历英国的所见所闻,而我则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复古的插画风格,再加上略带做旧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眼就觉得它承载着许多故事。我拿到手里的时候,甚至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纸墨香,这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真的算是一种奢侈的体验了。我一直对英国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但大多数时候,我的了解都停留在历史课本和一些零散的纪录片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有人专门为我量身定做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没有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让我去触摸、去感受那个遥远国度的独特风情。我尤其喜欢那种在细节上打磨得极其考究的描述,仿佛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想象出那些古老的街道、精致的下午茶、或者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海滨小镇上,人们是如何悠闲地度过他们的时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经历一段美好的回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老的英格兰和现代的英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英国这个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美化,而是用一种非常诚恳的态度,去展现英国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令人赞叹的美丽,也包括那些可能不那么光鲜的角落。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信。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切入点,并没有从宏大的政治层面去讲述,而是从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去切入,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英国风物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它教会我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美好。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好的书,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而不是仅仅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是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比如,当作者提到某个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搜索相关的图片,然后将脑海中的画面与文字中的描述进行比对,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风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我从书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体会到了现代英国的活力,这种古今交融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迷人。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旅行”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观光打卡,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