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安娜受中guo共产党的派遣,潜伏到guo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主要为guo民党重大会议和重要人物做速记工作。她打入敌人心脏14年,得到地方的高度信任,虽然也经历多次风险,但始终没有被识破,为党获取了大量guo民党中央各方面高层内幕情报和核心机密、其中有些是具有战略、预警价值的。2010年,95岁的沈安娜辞世。生qiax,她亲笔撰写了1些goxg内部参考的工作史料,并同女儿华克放、作家李忠效,进行了大量多次的谈话,回忆了自己跌宕传奇的1生,特别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经历。本书就是华克放、李忠效根据沈安娜的亲笔材料和口述回忆整理而成的实录。并配有上百幅罕见的历史照片,包括taiwaxguo民党党史馆保存的档案照片,重现历史,弥足珍贵。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由沈安娜口述。
目录
引子从1张老照片说起亚1、“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1922年秋1工932年春在泰兴) 幼年的反抗 启蒙教育 离家求学二、人生的十字路口(1932年夏1直934年冬 在上嗨) 考入“南洋高商” 播“huo种”的人 在恩师家的邂逅 白色恐怖下的“亭子间” 明之醉初的情报工作 1锤定音 改变人生轨迹三、在guo民党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1935年初1Ⅱ937年夏 在杭州) 打入guo民党浙江省政府 “*1炮打响了!” 与“江湖小姐”周旋 认科长太太做“干娘” 西子湖畔的爱情之花 “1定要与党组织保持好联系” 1二.九冲ji波 取得蒋介石亲信朱家骅的信任 短暂的温馨和欢尔 八1三后和党组织的联系中断了四、千里找党(1937年冬-1938年春 在金华和长沙) “到武汉去找党!” 在长沙参加妇女训练班99五、打人guo民党中央党部(亚938年春11938年夏 在武汉) 武汉街头巧遇“革命引路人” 三次被捕的鲁大哥 在八路军办事处 初见邓颖* 接受周恩来、董必武的秘密派遣 打入guo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 担任guo民参政会速记员六、获取guo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情报(1938年夏11939年夏 在重庆) 雾罩陪都 “特别入党”——打入guo民党 waxg明与华明之接党的关系 党组织派来直接*导人1吴克坚 心向延安 在guo民党“中常会” 董必武说:“你去了延安,我们这里就没有小速记了” 周恩来、邓颖*说:“要甘*无名英雄”十、恢复与党组织联系迅速准确送出情报(1945年夏11946年春夏 在重庆) 沸腾的山城 “周恩来同志派我来找你们” 政协会上及时送出guo民党的底牌 明之走上“qiax台” 吴铁城追查泄密 周恩来口头嘉奖:“迅速、准确”十1、新形势.新考验、新任务(1946年春夏11948年初 在南京) 派来新*导——何以端 重逢与永别 1家人互相“保密” 获取guo民党高层绝密军事情报 明之联系多名“情工” 穿梭于沪宁的交通员——华藻 胜利在望忌大意 婉拒参选guo民党立*委员十二、黎明qiax抓紧搜集重大情报(1948年初1重949年初 在南京) “guo民大会”丑态百出 在“四姐妹舞厅” 陈布雷之死52] guo民党在南京的醉后几次“中常会” 十三、从“地下”走到“地上”(1949年春 在上嗨) 上嗨解放了 回SHOU往事感慨欣慰结语 向无名英雄致敬附录:无形战线——红YA*村抒怀 肖克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引子从1张老照片说起亚
1、“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1922年秋1工932年春在泰兴)
&xbsp; 幼年的反抗
&xbsp; 启蒙教育
&xbsp; 离家求学
二、人生的十字路口(1932年夏1直934年冬&xbsp; 在上嗨)
&xbsp; 考入“南洋高商”&xbsp;
&xbsp;&xbsp;播“huo种”的人
&xbsp; 在恩师家的邂逅
&xbsp; 白色恐怖下的“亭子间”&xbsp;
&xbsp;&xbsp;明之醉初的情报工作
&xbsp; 1锤定音 改变人生轨迹
三、在guo民党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1935年初1Ⅱ937年夏&xbsp; 在杭州)
&xbsp;&xbsp;打入guo民党浙江省政府
&xbsp; “*1炮打响了!”&xbsp;
&xbsp;&xbsp;与“江湖小姐”周旋
&xbsp; 认科长太太做“干娘”
&xbsp;&xbsp;西子湖畔的爱情之花
&xbsp; “1定要与党组织保持好联系”&xbsp;
&xbsp;&xbsp;1二.九冲ji波
&xbsp; 取得蒋介石亲信朱家骅的信任
&xbsp; 短暂的温馨和欢尔
&xbsp; 八1三后和党组织的联系中断了
四、千里找党(1937年冬-1938年春&xbsp; 在金华和长沙)
&xbsp;&xbsp;“到武汉去找党!”
&xbsp; 在长沙参加妇女训练班99
五、打人guo民党中央党部(亚938年春11938年夏&xbsp; 在武汉)
&xbsp; 武汉街头巧遇“革命引路人”
&xbsp; 三次被捕的鲁大哥
&xbsp; 在八路军办事处
&xbsp; 初见邓颖*
&xbsp; 接受周恩来、董必武的秘密派遣
&xbsp; 打入guo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
&xbsp; 担任guo民参政会速记员
六、获取guo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情报(1938年夏11939年夏&xbsp; 在重庆)
&xbsp; 雾罩陪都
&xbsp; “特别入党”——打入guo民党
&xbsp; waxg明与华明之接党的关系
&xbsp; 党组织派来直接*导人1吴克坚
&xbsp; 心向延安
&xbsp; 在guo民党“中常会”
&xbsp; 董必武说:“你去了延安,我们这里就没有小速记了”
&xbsp; 周恩来、邓颖*说:“要甘*无名英雄”
十、恢复与党组织联系迅速准确送出情报(1945年夏11946年春夏&xbsp; 在重庆)
&xbsp; 沸腾的山城
&xbsp; “周恩来同志派我来找你们”
&xbsp; 政协会上及时送出guo民党的底牌
&xbsp; 明之走上“qiax台”
&xbsp; 吴铁城追查泄密
&xbsp; 周恩来口头嘉奖:“迅速、准确”
十1、新形势.新考验、新任务(1946年春夏11948年初&xbsp; 在南京)
&xbsp; 派来新*导——何以端
&xbsp; 重逢与永别
&xbsp; 1家人互相“保密”
&xbsp; 获取guo民党高层绝密军事情报
&xbsp; 明之联系多名“情工”
&xbsp; 穿梭于沪宁的交通员——华藻
&xbsp; 胜利在望忌大意
&xbsp; 婉拒参选guo民党立*委员
十二、黎明qiax抓紧搜集重大情报(1948年初1重949年初&xbsp; 在南京)
&xbsp; “guo民大会”丑态百出
&xbsp; 在“四姐妹舞厅”
&xbsp;&xbsp;陈布雷之死52]
&xbsp; guo民党在南京的醉后几次“中常会”
十三、从“地下”走到“地上”(1949年春&xbsp; 在上嗨)
&xbsp;&xbsp;上嗨解放了
&xbsp; 回SHOU往事感慨欣慰
结语&xbsp; 向无名英雄致敬
附录:无形战线——红YA*村抒怀&xbsp; 肖克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xbsp;
&xbsp;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清末民初的沈家,作为大户人家,有四个门堂。 沈文瀚身为翰林,住的门堂醉大,后院还有1座小洋楼作翰林书房。大门内的回廊上有1订褪了色的轿子,大伯父外出办事都要坐轿qiax往。那是1种身份的象征。 我的母亲杨淑怀是江苏省东台县人。*年外祖父与大伯父因1同进京赶考时相识,遂成为莫逆之交。 沈文瀚在与杨先生闲谈中,讲到四弟季航为人忠厚,尚未娶亲,杨先生立即表示愿将长女淑怀嫁于季航。 不久,沈家便请了媒人上杨家说媒。杨家则信守诺言,包了1条船,载了嫁妆,将杨淑怀嫁到泰兴沈家。 我的母亲封建世家出身,眉清目秀,1副大家闺秀模样。她持家有方,为人贤惠,遇事颇有主见。大哥大嫂的年纪比她大很多,再加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传统,母亲对大哥大嫂非常尊敬,只是对大嫂逼着女孩子缠小脚的做*很是不快,因为她自己有缠小脚的切肤锥心之痛。 我的大伯父去世之后,大伯母成了1家之主。或许是因为急于在大宅门里树立“威信”,她*家后做的*1件事情,便是给沈家的女孩子裹小脚。 大伯母也出身于封建世家,书香门第,还是个才女,会作诗。我小时曾亲眼看见她与大伯父1起吟诗作对,因此对她很有些崇拜。她也很喜欢我,经常亲自给我梳小辫子,夸我聪明懂事.对家族中别的女孩则很少这样做。 大伯父在世时,大伯母1心相夫教子,从不关心家政。大伯父去世后,她自然成了封建大家族的*家人。在她看来,女孩子裹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想到居然遭遇1个7岁小女孩的顽强反抗! 我不明白,喜欢我的大伯母为什么非要让我裹小脚,更不明白把脚裹成小粽子样有什么好看。躺在床上的我又挣扎又喊叫,实在累了,虽然*脚huo辣辣的生疼,渐渐地还是睡着了,而泪水还留在脸颊上。守在1边的姐姐十分心疼。 姐姐沈珉比我大3岁,已经lo岁了。大伯母认为 lo岁的女孩骨头kai始长硬,不好缠了,沈珉便躲过了这1劫。 半夜时分,我又疼得醒过来。我爬起身想把裹脚布解kai,但是针线缝得严严实实,无*解脱,我便哀求姐姐道:“给我拿剪刀来,我要剪掉!剪掉!” 沈珉起床点上灯,找出剪刀交给我。 我拿起剪刀,狠狠地把裹脚布剪kai了,疼痛的*脚立刻有了1种被“解放”的感觉。看着那1堆蛇皮状的裹脚布,我含着眼泪kai心地笑了…… 过了两天,大伯母过来检查我的“金莲”小脚,发现我早己“金蝉”脱壳,很生气,就叫人再缠。 结果,倔强的我又在夜里爬起来再剪,还发狠劲,干脆把长长的裹脚布剪得寸断,像1堆蒜皮。 清末民初的沈家,作为大户人家,有四个门堂。
沈文瀚身为翰林,住的门堂醉大,后院还有1座小洋楼作翰林书房。大门内的回廊上有1订褪了色的轿子,大伯父外出办事都要坐轿qiax往。那是1种身份的象征。
我的母亲杨淑怀是江苏省东台县人。*年外祖父与大伯父因1同进京赶考时相识,遂成为莫逆之交。
沈文瀚在与杨先生闲谈中,讲到四弟季航为人忠厚,尚未娶亲,杨先生立即表示愿将长女淑怀嫁于季航。
不久,沈家便请了媒人上杨家说媒。杨家则信守诺言,包了1条船,载了嫁妆,将杨淑怀嫁到泰兴沈家。
我的母亲封建世家出身,眉清目秀,1副大家闺秀模样。她持家有方,为人贤惠,遇事颇有主见。大哥大嫂的年纪比她大很多,再加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传统,母亲对大哥大嫂非常尊敬,只是对大嫂逼着女孩子缠小脚的做*很是不快,因为她自己有缠小脚的切肤锥心之痛。
我的大伯父去世之后,大伯母成了1家之主。或许是因为急于在大宅门里树立“威信”,她*家后做的*1件事情,便是给沈家的女孩子裹小脚。
大伯母也出身于封建世家,书香门第,还是个才女,会作诗。我小时曾亲眼看见她与大伯父1起吟诗作对,因此对她很有些崇拜。她也很喜欢我,经常亲自给我梳小辫子,夸我聪明懂事.对家族中别的女孩则很少这样做。
大伯父在世时,大伯母1心相夫教子,从不关心家政。大伯父去世后,她自然成了封建大家族的*家人。在她看来,女孩子裹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想到居然遭遇1个7岁小女孩的顽强反抗! 我不明白,喜欢我的大伯母为什么非要让我裹小脚,更不明白把脚裹成小粽子样有什么好看。躺在床上的我又挣扎又喊叫,实在累了,虽然*脚huo辣辣的生疼,渐渐地还是睡着了,而泪水还留在脸颊上。守在1边的姐姐十分心疼。
姐姐沈珉比我大3岁,已经lo岁了。大伯母认为 lo岁的女孩骨头kai始长硬,不好缠了,沈珉便躲过了这1劫。
半夜时分,我又疼得醒过来。我爬起身想把裹脚布解kai,但是针线缝得严严实实,无*解脱,我便哀求姐姐道:“给我拿剪刀来,我要剪掉!剪掉!” 沈珉起床点上灯,找出剪刀交给我。
我拿起剪刀,狠狠地把裹脚布剪kai了,疼痛的*脚立刻有了1种被“解放”的感觉。看着那1堆蛇皮状的裹脚布,我含着眼泪kai心地笑了…… 过了两天,大伯母过来检查我的“金莲”小脚,发现我早己“金蝉”脱壳,很生气,就叫人再缠。
结果,倔强的我又在夜里爬起来再剪,还发狠劲,干脆把长长的裹脚布剪得寸断,像1堆蒜皮。
面对我的坚决反抗,大伯母无计可施。再加上我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她也不能不有所顾忌,醉后只得退而求其次,和我母亲商量,让人给我做尖头小鞋穿。
穿小鞋和缠脚1样难受,也会使小脚变样。我畏于大伯母的*威,大伯母在时,不得不穿上敷衍1下,只要大伯母不在,我马上就脱下来。过了1段时间,母亲让人给我做了1*圆头鞋。大伯母只好睁1眼闭1眼,装作没看见。
虽然只裹了十几天的脚,穿了不长时间的尖头小鞋,但已经使我的*脚变了形,那种痛苦的感觉足以让我铭记1辈子。我对这种摧残妇女身心的封建陋xi厌恶之*,这不仅为我后来积*反封建,追求妇女解放打下了基础。而且保留了“天足”,也为我曰后走上革命道路*goxg了有利条件。
1个人的命运,虽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但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从小性格倔强,7岁就敢于反抗封建家庭的*威人士,可以说是我人生的*1次“革命”,而且获得了*脚解放的胜利。“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在我身上得到了某种验证。
启蒙教育 作为封建大家庭,沈家的男孩可以进学校,还可以送到外地学xi,女孩只能在家学女红(绣花之类)。
P5-6&xbsp; 显示全部信息
书名:烽火中的涟漪:革命年代的女性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口述实录,而是通过描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浪潮中,那些身处风暴中心却默默奉献的女性群体的生存图景与精神世界,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而又细腻入微的历史画卷。我们深入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私人信件、日记和口述片段,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革命女性形象,她们的贡献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掩盖,却构成了推动历史车轮不可或缺的基石力量。 一、时代背景与女性的觉醒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回到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数十年间。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萌芽的剧烈动荡时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开始走出闺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她们中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她们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也为争取个人解放而呐喊。 本书着重刻画了那些出身于不同阶层、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女性。有来自旧式官僚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的“大家闺秀”;有出身贫苦,通过自身努力和坚韧,成为基层骨干的“劳动之花”;还有在城市中依靠智慧和勇气,在隐蔽战线上发挥关键作用的“都市丽影”。她们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家庭的阻力乃至社会的误解。 二、隐秘战线的无名英雄 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那些在阴影中传递情报、策反敌方、乃至策动起义的无名英雄。本书的重点之一,便是剖析在残酷的特工斗争中,女性如何以其特有的细腻、隐忍和坚韧,完成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 我们记录了那些曾经在国民党党政军内部,或是在沦陷区的文化圈、教育界中安插的“线人”。她们可能是温婉的教师、精明的商人、甚至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们的“伪装”是如此完美,以至于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知晓她们的真实身份。通过还原她们的日常,我们揭示了她们在执行任务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如何平衡对家人的责任与对革命的忠诚,如何在时刻警惕、提防出卖与被出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一些惊心动魄的脱险经历,展现了她们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应变能力。 三、战火中的组织者与后勤保障 革命的队伍,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持。本书细致描绘了那些在根据地、在敌后根据地,负责组织生产、医疗救护、宣传教育的女性。她们是物资短缺年代里,变废为宝的“巧妇”;是缺乏医疗条件时,在简陋环境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是面向民众,通过演讲、戏剧、墙报进行思想引导的“启蒙者”。 她们的工作往往是日复一日、琐碎而艰辛的,但其重要性却不亚于前线的枪炮。本书通过对她们工作环境的还原,让读者理解革命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基层工作者默默耕耘之上的。她们不仅组织了生产,更在精神上维系了革命队伍的士气和革命根据地的稳定。 四、情感世界的挣扎与坚守 革命者并非铁石心肠,她们同样拥有对爱、对家庭、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本书没有回避女性革命者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许多人不得不面对与爱人聚少离散的痛苦,甚至是失去亲人的打击。如何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生死考验中,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情感需求,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 书中选取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往往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维系。她们的婚姻,常常是革命战友间的结合,也因此多了一层政治的责任与担当。然而,即便是最坚定的革命者,在面对个人牺牲时,也会流露出人性深处的脆弱与光辉。 五、教育与解放的理想 对于许多投身革命的女性而言,接受教育是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也是她们能够参与政治、服务社会的前提。本书也关注了那些在战乱年代里,依然坚持创办学校、培养下一代革命者的女性教育家。她们深知,没有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革命的果实难以长久。她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播新的价值观,打破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女性的力量 《烽火中的涟漪:革命年代的女性群像》力图以一种去“神化”的视角,展现这些女性的真实面貌:她们是战士、是情报员、是组织者,但首先,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们的坚韧、智慧与牺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书旨在让读者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温度,理解女性力量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这不是一部传记,而是一部由无数碎片构成的、关于坚韧与奉献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