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幸福的神话:关于幸福的10个误解
:42.9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7元,折扣68
作者: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213054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幸福的神话》是丈量幸福的梦想家、积极心理学领域*值得关注的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力作。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科学数据,颠覆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幸福观。作者发现,生活小事件才是幸福的*重要源泉。她的文字与大量心灵鸡汤式的幸福书截然不同——她的书,不仅充满生活的乐趣与智慧,还有大量实证支撑。对于那些一直在错误地理解或错误地追求幸福的人,柳博米尔斯基就是那个站在幸福路口,指引人们走向真实幸福的路标。 作者从我们常会面临的10大危机入手,运用*前沿的幸福研究和方法,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幸福观念,从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从而成功渡过危机,重新收获幸福。你可以随意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者*感兴趣的章节开始,不必拘泥于书原本的章节。对每一种幸福危机的探讨,都将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大世界**心理学家心流之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畅销书《选择的悖论》《遗失的智慧》作者巴里·施瓦茨、哈佛大学“幸福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联袂推荐 《奥普拉脱口秀》《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华尔街日报》《福布斯》《悦己》《时尚》《大观》等全球媒体同时关注、争相报道。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专卖店
内容提要
翻开这本书,请您回答下面这道幸福题:
当_____时,我就会幸福;
当_____时,我就会不幸福。
你的答案是什么?
婚姻与爱情,还是成功与财富?……
《幸福的神话》一书中列举出人生中十大常见的幸福神话:是不是独身一人就注定不幸?是不是得到一份好工作便一生风顺?是不是那些拥有财富之人离幸福更近些?是不是清贫注定与幸福无缘?……
其实,对于幸福,我们一直抱有深深的误解。心理学领域的实验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想说的是,与其不停追问幸福的真意、神话幸福,不如让数据自己来说话。
柳博米尔斯基通过大量经过验证的科学数据,颠覆了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幸福观,原来那些你以为可以带来幸福的,终会令你失望;那些你以为让你不幸的,其实是人生路上深厚的祝福……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各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工具,赋予你应对危机的勇气、力量和方法,让你知道幸福在哪里,不在哪里,拥抱起起伏伏的幸福人生。
目录
对话:幸福十问
序.言:.幸福的误解
第1章 如果我结婚了,我该多幸福——享乐适应的困局
无论婚姻还是恋情,时间久了,便很可能体验到一种感受,那种即使与亲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愿分享的感受——厌倦。
第2章 如果我们即将分手,我还怎么幸福——米开朗基罗现象的救赎
糟糕的婚姻会禁锢你,暴露出你人性中的恶劣面。当你一心想离开伴侣时,其实你想离开的是你自己。
第3章 如果有了孩子,我就会幸福——负面偏好的迷思
孩子既是大的快乐源泉,也是大的痛苦之源。当为人父母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幸福时,我们会痛苦不堪、灰心气馁,还会感到羞愧万分。
第4章 孤独一人,我不可能幸福——重新认识单身自我
单身者被认为错失了人生至高无上的经历。因此,他们必然更孤独、更悲伤、更有剥离感,甚至更不成熟。然而,他们不是。
第5章 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就会幸福——宿醉效应的捉弄
人们在刚换完工作时,满意度会大爆发,但一年后,就会回落到换工作之前的水平。
第6章 我没钱,不可能幸福——金钱的节俭原则
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破产、解雇通知书、被逐出住所,这些词句让我们心惊肉跳、夜不能寐,很快陷入绝望和深深的恐惧之中。几乎没有人相信,没钱也可以获得幸福。
第7章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能幸福——幸福跑步机上的追逐
财富,一开始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额外的舒适与会带来愉悦。然而,当我们习惯甚至“上瘾”时,不提高舒适及的剂量,我们就无法感到满足。
第8章 如果坏消息接踵而至,我不可能幸福——马太效应的祝福
积极情绪造就成功,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你的积极情绪越充盈,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人际关系、闲暇、健康等,就会越充盈。
第9章 永远无法实现梦想,我很郁闷——可能自我的危机
当通往梦想的大门关上时,即使我们早已经放弃实现梦想的渴望,或者从未真正认为自己能实现这个梦想,或者缺乏天赋或献身精神,我们依然会为之苦恼。
第10章 我老了,我不幸福捐——赠效应与对比效应的平衡
给我们沉痛一击的,莫过于发现美好年华已逝。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一定等到真的老了才这样想。面对衰老,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捐赠效应和对比效应。
结 语 幸福的真相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丈量幸福的梦想家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Sonja Lyubomirsky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她先后就读于两大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师从社会心理学家、冲突和谈判领域*专家李·罗斯。
积极心理学领域*值得关注的心理学家。柳博米尔斯基关于幸福的研究成果丰硕,荣膺2002年度坦普顿(Templeton)积极心理学大奖,获得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特别资助。
受大众媒体欢迎的心理学者。柳博米尔斯基关于幸福的研究结论常成为大众媒体热议话题,《奥普拉脱口秀》、《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悦己》、《时尚》、《大观》、《商业周刊》、《卫报》、《波士顿环球报》、《经济学人》、《人物》、《新科学家》、《福布斯》等国际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文摘
序言
幸福的神话:关于幸福的10个误解 第一章:误解一——幸福是终极目标,一旦达成便可永恒 我们从小被教导,人生应该追求幸福,似乎幸福就像一个金字塔尖,一旦攀登上去,便能俯瞰众生,享受永恒的喜悦。然而,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幸福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种持续的体验。它如同潮水,有涨有落,有起有伏。 想象一下,如果幸福真的可以永恒,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景象?或许我们会因为失去了对“不幸福”的感知,而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就像黑暗让光明更加耀眼,失落让喜悦更加甜美。如果一个人永远快乐,他还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吗?他还会因为一次失而复得而感激涕零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人生,是充满了各种情感的交织。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相聚,也有别离。正是这些丰富的情感,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画卷。将幸福视为唯一的追求,就像是将五彩斑斓的颜料只留一种。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生活的意义,是内心的充实,是与世界的连接,而幸福,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偶尔闪耀的光芒。 当我们不再将幸福视为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力”,我们便能更好地拥抱生活中的一切。这意味着,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们不再为暂时的不快而焦虑,也不再为未能“时刻”幸福而自责。我们学会与各种情绪共存,并在其中寻找成长的契机。 事实上,很多人将“终极幸福”的概念与“快乐”混为一谈。快乐是短暂的,是生理或心理上的愉悦感。而幸福,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感,一种对生活的整体评价,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你可以拥有很多快乐的瞬间,却不一定感到幸福;你也可以在经历苦难后,依然保持内心的幸福感。 因此,让我们放下对“永恒幸福”的执念。拥抱生活的多样性,允许自己体验各种情绪。将目光从遥不可及的“目标”移开,关注当下,关注过程,关注那些构成我们生命点滴的真实感受。这才是通往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之道。 第二章:误解二——财富是幸福的通行证,越多越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老的谚语如此诱人,仿佛财富便是打开幸福之门的万能钥匙。在现代社会,“金钱万能论”更是深入人心,仿佛只要拥有足够的财富,就能买到一切想要的,包括幸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财富确实能提供舒适的生活,满足基本需求,甚至带来一些短暂的快乐。它能让我们免于生存的焦虑,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体验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对幸福感的边际效用会急剧递减。 想想那些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人,当他们摆脱了温饱线的挣扎,拥有了安稳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他们的幸福感无疑会大幅提升。但对于一个已经衣食无忧,拥有豪宅名车的人来说,再多的金钱,可能带来的幸福感增量却微乎其微。反而,过度的财富有时会带来新的烦恼,比如对财产的担忧,对人际关系的猜忌,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迷失。 真正影响幸福感的,并非仅仅是财富的数量,更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财富。那些将财富视为衡量人生价值唯一标准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物质的泥沼,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他们可能拥有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内心却可能空虚孤独。 更重要的是,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充实,来源于人际关系的质量,来源于个人成长的价值感。这些,是金钱难以直接购买的。真挚的友谊,深厚的亲情,与爱人共度的时光,这些带来的幸福感,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那些将人生意义寄托在财富积累上的人,往往会错失很多构成幸福的珍贵元素。他们可能为了工作而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为了赚钱而放弃了内心的热爱,为了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成长。当他们回首往事时,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财富的作用。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但绝非幸福的全部。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合理理财,但同时也要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人生领域,关注内心的成长,经营好人际关系,体验生活的美好。让财富成为我们实现幸福的助力,而不是束缚我们内心的枷锁。 第三章:误解三——别人都很快乐,我却很糟糕 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我们对“别人幸福”的错觉。在朋友圈里,我们看到的是精心挑选的、最光鲜亮丽的一面。人们发布的旅行照片,美食分享,或是事业上的小成就,都仿佛在宣告着他们的“高幸福度”。 然而,这种“可见的幸福”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会24小时都沉浸在快乐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失落,自己的挣扎。只是,很多人选择将这些不那么“美丽”的部分隐藏起来,只向世界展示他们最完美的一面。 当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幸福盛宴”中,将别人的“表演”当作真实的生活,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比较心理”。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别人,自己的烦恼比别人多,自己的快乐总是姗姗来迟。这种比较,极易导致自卑、焦虑和失落感,从而进一步削弱我们的幸福感。 事实上,每个人的幸福标准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你无法用别人的尺子去丈量自己的幸福。别人的成功,不代表你的失败;别人的快乐,不代表你的不幸。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是自己是否在朝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方向前进。 停止与他人进行无谓的比较,将目光从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拉回到真实的自我。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如何?当你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内心的需求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同样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有未曾言说的篇章。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背后可能也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当我们感到沮丧时,请记住,你不是唯一一个在经历困难的人。与其沉溺于对他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贬低,不如将这份能量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第四章:误解四——爱情能治愈一切,找到对的人就能永远幸福 爱情,无疑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体验之一。它带来激情,带来陪伴,带来深刻的情感连接。很多人将爱情视为解决所有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找到那个“对的人”,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幸福便会如影随形。 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也忽略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维系爱情所需的努力。爱情固然美好,但它并非万能。它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也不能填补内心的所有空缺。如果一个人自身的问题很多,仅仅依靠爱情,是很难获得持久幸福的。 更何况,真正的爱情并非“找到”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经营”和“创造”。再美好的爱情,也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去维系。沟通、理解、包容、支持,这些都是构建健康长久爱情关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认为对方应该主动满足你的一切需求,这只会让爱情走向僵局。 同时,将“找到对的人”视为爱情的终点,也是一个误区。在一段关系中,“对的人”并非一成不变。人是会成长的,环境也会变化。所谓的“对”,更多的是一种契合,一种共同成长的能力。而且,即使找到了一个你认为“对”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你们从此就能一劳永逸地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对爱情的期待,是源于对自身不安全感的逃避。我们希望通过爱情来获得认可,获得安全感,弥补内心的不足。但这并非爱情的本质。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之上的。一个能够爱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也才能吸引到同样珍视自己的人。 因此,让我们理性看待爱情。它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它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一种深刻的连接,但前提是建立在自我完善和共同经营之上。去爱,去被爱,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保持自我,让爱情成为你人生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第五章:误解五——失去和痛苦是幸福的对立面,应竭力避免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往往将幸福与快乐、顺利、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将痛苦、失落、失败视为幸福的“敌人”,是我们应该竭力回避和消除的。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恰恰阻碍了我们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 痛苦和失落,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更加懂得珍惜,更加富有同情心。 一次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足,调整前行的方向,最终变得更加强大。一次失去的痛苦,可能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更加懂得感恩。正是经历过黑暗,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光明。 将痛苦和失落视为“敌人”,会让我们产生恐惧和抗拒。当我们害怕痛苦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逃避,选择压抑,甚至选择麻木。然而,压抑的痛苦并不会消失,它会以另一种方式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真正智慧的态度,是学会与痛苦共存。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失去和痛苦时,我们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实现内心的成长。我们不再为过去的失误而过度懊悔,也不再为未来的可能痛苦而过度担忧。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当下,专注于如何从这些经历中学习和成长。 况且,没有经历过低谷的人,也难以真正体会到爬升的喜悦。如果没有感受过寒冷,又怎能体会到温暖的珍贵?痛苦和失落,是幸福的“衬托”,是幸福的“催化剂”。它们让我们更加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痛苦和失落时,请不要过度恐惧和抗拒。试着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去从中学习。你会发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你依然拥有内心的力量,依然能够找到前行的方向。而这种在逆境中展现出来的坚韧和智慧,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幸福。 第六章:误解六——成功是幸福的保证,一旦功成名就便能心满意足 “只要我成功了,我就一定能幸福。”这或许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信念。我们从小被灌输“成功学”,被告知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去争取更高的职位,去获得更多的成就。仿佛成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旦达到,便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幸福。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我们看到太多事业有成,名利双收的人,内心却依然感到空虚和失落。他们可能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却缺乏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当我们获得越高的成就,往往意味着我们要承担越大的风险,要面对越多的挑战。为了维持成功,我们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更重要的是,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往往是短暂的。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时,我们很快就会为自己设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永不满足”的怪圈。我们以为成功能带来幸福,却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离幸福越来越远。 成功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幸福感更多地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解读”和“体验”。如果我们仅仅将成功视为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感,那么即使取得了再大的成功,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那些真正感到幸福的成功人士,往往是将成功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并将成功所得的资源用于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他们懂得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经营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并积极回馈社会。 因此,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成功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头衔和物质的积累,更应该是内心的充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当我们不再将成功视为幸福的唯一“保证”,而是将其视为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并懂得在追求成功的同时,照顾好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幸福。 第七章:误解七——保持乐观,就能屏蔽一切负面情绪 “凡事都要往好处想。”“积极乐观,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些话语听起来充满正能量,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然而,如果将“乐观”理解为“屏蔽一切负面情绪”,那么这种理解就有些极端了。 事实上,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焦虑,是我们情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如同身体的信号灯,提醒我们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需要关注。 一个真正乐观的人,并非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够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一次挫折而彻底绝望。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继续前行。 过度压抑负面情绪,反而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当我们强迫自己“保持乐观”,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时,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爆发出来,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身体疾病。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装作”乐观,而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委屈,那么他很难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幸福,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包括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 真正意义上的乐观,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积极展望,是一种在困难面前仍然保有希望和力量的能力。它不是盲目地否认问题的存在,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难,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让我们允许自己拥有负面情绪。在感到悲伤时,允许自己哭泣;在感到愤怒时,允许自己表达;在感到焦虑时,允许自己寻求帮助。重要的是,要学会以健康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试图将它们彻底屏蔽。 当你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并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去处理它们时,你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而这种力量,才是支撑你持续走向幸福的基石。 第八章:误解八——他人的认可才是衡量我价值的标准 “我这么努力,就是希望别人能够认可我。”“如果得不到大家的肯定,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这种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的想法,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 我们渴望被喜欢,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这是一种正常的人类需求。然而,如果我们将他人的认可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被动和脆弱。 当他人的评价是积极的,我们就会感到高兴和满足;当他人的评价是负面的,我们就会感到沮丧和自卑。我们的情绪和自我认知,完全取决于外界的眼光。 这种依赖于他人评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还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我们会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甚至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真正的自我价值,源于内心的肯定。它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赞美,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认同,来自于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价值观。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接纳真实的自我。他不会因为他人的批评而否定自己,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赞美而过度膨胀。他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应该由别人来定义。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排斥他人的评价。善意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批评,有时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更好的成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解读这些评价,以及如何将它们转化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而不是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所以,请停止将你的自我价值,寄托在别人的眼光之上。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肯定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接纳真实的自己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九章:误解九——幸福是“拥有的”状态,而非“体验的”过程 很多人将幸福看作是一种“拥有”,仿佛拥有了某种东西,就能获得幸福。比如,“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所以我很快乐。”“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所以我很幸福。” 然而,这种“拥有”的观念,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静止的状态。我们以为,一旦获得了某种“拥有”,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并且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事实是,幸福更多地是一种“体验”,一种“过程”。它存在于我们对生活点滴的感受之中,存在于我们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 想想那些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清晨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一杯热咖啡带来的慰藉,与朋友一次愉快的交谈,欣赏一首动人的乐曲,甚至是仅仅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体验,却能带给我们真实的幸福感。 将幸福视为“拥有”,容易让我们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我们可能匆忙地追求某个目标,一旦达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追求下一个“拥有”,而忽略了过程中本应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而将幸福视为“体验”,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去感受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们不再将幸福寄托在未来的某个“拥有”上,而是学会活在当下,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一个人懂得去“体验”生活,他会在每一次经历中找到乐趣,在每一次互动中感受到连接,在每一次挑战中发现成长。他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于他拥有多少,而是来自于他体验了多少,感受了多少。 因此,让我们放下对“拥有”的执念,开始去“体验”生活。去感受风的吹拂,去聆听雨的声音,去品尝食物的味道,去拥抱身边的人。在这些细微的体验中,你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持续流动的美好。 第十章:误解十——幸福是纯粹的主观感受,与外部世界无关 “幸福完全是我的事,和我身边的人或事没关系。”“只要我内心强大,外界的一切都影响不了我。” 这种将幸福完全归结于主观意识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过于绝对。事实上,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幸福,不可能完全脱离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所面对的现实挑战。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贫困、不公的环境中,即使内心再强大的人,也很难感到真正的幸福。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这些外部因素,都能为我们的幸福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相反,长期的孤独、疏离、被排斥,或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不公,都可能严重损害我们的幸福感。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忽略外部世界对幸福的影响。一个成熟的幸福观,应该是在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关注外部环境的改善,并积极与他人建立连接,共同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幸福的环境。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内心修为,也要关注社会议题,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个人的幸福,与整个社会的福祉,是紧密相连的。 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内心平静和外在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它需要我们既要修炼内心,也要积极地与外部世界互动,并努力去影响和改变那些能够提升整体幸福感的因素。 通过破除这十个关于幸福的常见误解,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也并非简单的物质拥有。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深刻的体验,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智慧。让我们放下对“神话”的追逐,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持久而深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