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
定价:39.00元
作者:王德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80867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共十章和一个附录,内容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基本定理、动态元件与动态电路方程、一阶电路与=阶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以及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每章的开始都有本章所讨论的内容提要、重点和难点的说明,在一些传统内容的讲述上有独到之处。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适合后续课程开设“信号与系统”的电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电子与电气高等学校理工科信息类专业师生。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1.2 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
1.2 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及功率
1. 2. 1 电流
1.2.2 电压
1.2.3 功率
1. 3 基尔霍夫定律
1. 3.1 名词简介
1.3.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 电阻元件
1. 5 独立电源
1.5.1 电压源
1.5.2 电流源
1.6 受控源
1.7 运算放大器
1.7.1 运算放大器简介
1.7.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和电路模型
1.7.3 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
习题
第2章 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3章 电路基本定理
第4章 动态元件与动态电路方程
第5章 一阶电路与二阶电路
第6章 正弦交流电路
第7章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8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
第9章 三相电路
0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附录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简直是灾难性的,线条模糊不清,很多关键部分的标注像是用圆珠笔随意画上去的,根本无法帮助理解复杂的电路图。特别是关于傅里叶分析那一章,作者给出的例题解析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每一步的推导过程都跳跃得厉害,完全没有照顾到初学者。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网上的其他教材和视频来理解书本上的结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给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人快速复习的提纲,而不是一本教授“基础”的入门教材。对于那些需要清晰、直观图像来建立空间感和概念联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甚至怀疑这些图纸是不是经过了专业的排版和校对,很多符号的书写规范性也值得商榷,实在是很影响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阐述风格显得过于陈旧和晦涩,语言组织上大量充斥着上世纪遗留的学术腔调,阅读起来非常费力。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基尔霍夫定律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绕来绕去的话才勉强说明白,如果能用更简洁的数学语言或者更现代的表达方式来归纳,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我尤其不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那种“先给你结论,再说背后的原因”的叙事顺序,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机械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原理。相比其他一些同行教材,这本书在逻辑连贯性和行文流畅性上存在明显短板,每次想要深入探究某个结论的物理意义时,总感觉作者的解释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太多,对于需要严谨逻辑的工科学习者来说,这种体验是相当不友好的。
评分本书在涉及现代电子系统和器件时,内容更新明显滞后了。例如,在讨论信号处理的章节,虽然基础的拉普拉斯变换讲得还算可以,但对于现代电路分析中经常用到的诸如SPICE仿真工具的使用技巧和参数设置,几乎没有涉及,更不用提现代低功耗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考量了。这本书似乎是定格在了几十年前的模拟电路时代,对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师来说,知识的“保质期”太短了。如果一本“基础”教材不能提供一个与时俱进的分析框架,那么它教授的知识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脚注。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版本中加入更多关于实际仿真验证和现代设计流程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手算和理想模型的阶段。
评分作者在处理数学推导时的严谨性时常出现“选择性失明”的现象。在某些章节,他会对微积分的每一步都进行详尽的论证,生怕读者漏掉任何一个符号的含义;但在另一些关键的近似处理环节,比如高频或低频条件下的简化假设,作者却一带而过,完全没有给出必要的适用范围或误差分析。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深度,极大地干扰了我建立对电路模型适用边界的判断。例如,在分析RLC串联谐振时,理论推导很完美,但当涉及到实际元件的寄生参数和非线性特性时,书本就完全沉默了,这使得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显得异常脆弱。一本优秀的分析教材,应该教会读者在不同条件下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分析模型,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平衡。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感到非常失望,它们要么过于简单,几乎只是对公式的直接套用,缺乏对实际工程问题的仿真和分析深度;要么就是突然拔高难度,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系统级问题,但书中讲解的理论点又没有给足足够的铺垫去解决它。这种“两极分化”的习题设置,使得学习过程非常不连贯。比如在讨论晶体管工作点偏置的章节,配套的练习题都是标准的教科书式例子,但当我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包含容性负载的稳定偏置电路时,书本提供的工具和思路完全不够用。真正有价值的习题,往往需要读者具备跨章节的综合能力,但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更倾向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而不是系统能力的培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