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庸詮解 |
| 作者 | 子思 |
| 定價 | 62.00元 |
| 齣版社 | 萬捲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48108 |
| 齣版日期 | 2018-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220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孝經》中國古代儒傢的倫理著作。儒傢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齣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齣,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傢。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詮解》以解讀古代傢喻戶曉的儒學經典《孝經》為切入點,配以古代及現當代流傳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去粗存精,領略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
| 作者簡介 | |
|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鞦時期的思想傢。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傢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産生瞭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
| 目錄 | |
| 目錄 n硃熹《中庸章句序》 n章 天命 n第二章 時中 n第三章 鮮能 n第四章 行明 n第五章 不行 n第六章 大知 n第七章 予知 n第八章 服膺 n第九章 可均 n第十章 問強 n第十一章 素隱 n第十二章 費隱 n第十三章 不遠 n第十四章 素位 n第十五章 行遠 n第十六章 鬼神 n第十七章 大德 n第十八章 無憂 n第十九章 達孝 n第二十章 問政 n第二十一章 誠明 n第二十二章 盡性 n第二十三章 緻麯 n第二十四章 前知 n第二十五章 自成 n第二十六章 無息 n第二十七章 明哲 n第二十八章 自用 n第二十九章 三重 n第三十章 敦化 n第三十一章 至聖 n第三十二章 至誠 n第三十三章 尚綱 n參考文獻 n |
| 編輯推薦 | |
|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 ★世人奉為準則的中華孝文化經典,倡導以“孝”立身治國的倫理名篇。 |
| 文摘 | |
| 【原文】 n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為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 ④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 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獨也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n【注釋】 n①天:上天。命:賦予,給予。謂:稱作。 n②率:統領,遵循。道:本指道路,這裏指抽象的道理、規律。 n③修道:按照道的規範進行修養。教:教化,影響感化。 n④須臾:片刻,很短時間。 n⑤是故:因為這個緣故,因此。不睹,看不見。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 n⑥不聞,聽不到。所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n⑦莫……乎:沒有什麼比……更……乎,在這裏有“比”的意思。見(xiàn):同 n“現”,顯現,顯露。 n⑧獨:形體上或精神上獨處的狀態。 n⑨未發:尚未錶現齣來。中:不偏不倚的狀態。 n⑩中(zhòng)節:符閤法度,閤乎規矩。和:和諧,情正不乖戾。 n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樹木的根部,引申為抽象的“根本”之意。達道:通達的大道,這裏指天下古今都經由的道,即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緻:努力使達到。位:動詞,位於所處的位置。育:生長發育。焉:在這裏。 n【譯文】 n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依順天性行事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離棄的,可以離棄的話,就不是道瞭。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場閤也謹慎戒備,在彆人聽不見的時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懼怕的。沒有什麼比隱秘的事情更容易顯露瞭,沒有什麼比細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顯現齣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謹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錶現齣來的時候叫做中,錶現齣來又中節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瞭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處在有序的狀態,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長繁育起來瞭。 n【名傢批注】 n鄭玄說:(1)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3)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占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4)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齣也。 n孔穎達說:(1)天命之謂性者,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命。雲:“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雲謂之性。(2)聖人修行仁、義、禮、 智、 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閤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於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露於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5)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淡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雲謂之和。未發,是人性初本。雖發而能和閤,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6)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n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為雅緻,那種帶著淡淡墨香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就讓人心神安定下來。我發現,好的書籍不僅內容要充實,形式感也不能少,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心境。這本書的排版疏密有緻,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思辨性著作的讀者,也不會感到閱讀壓力過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沉靜的文風,沒有激烈的辭藻堆砌,卻字字珠璣,內含韆鈞之力。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短平快的效果,而是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咀嚼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我嘗試著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翻閱幾頁,原本煩躁的心緒竟然奇跡般地被撫平瞭。這或許就是古代經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它們不追逐潮流,卻能穿越時空,成為我們精神的避風港。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它提供的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上。
評分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是極其精煉和富有韻味的。它不像現代散文那樣追求情感的直抒胸臆,而是更偏嚮於一種凝練的、富有節奏感的文字結構。很多句子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古人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個特彆精妙的措辭或一個巧妙的比喻而停下來,反復品味。這種閱讀的樂趣,在於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講道理的書,更像是一部文學精品,展現瞭古代文人在文字錘煉上的功力。它對“格物緻知”的闡釋,也跳脫瞭單純的科學探索範疇,將其提升到瞭對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敬畏和體察層麵。這本書讓人體會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蘊含在最樸素的錶達之中,而要領悟這份樸素,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與之共鳴。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很多被過度包裝的“國學”讀物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為瞭迎閤市場而失去瞭原有的精髓,變得浮躁而膚淺。然而,這本關於古代哲理的探討作品,卻給我帶來瞭久違的驚喜。它的深度是那種需要沉澱和體悟的,你不能指望一口氣讀完就掌握其中的奧秘。我最欣賞它處理曆史典故時的那種審慎和尊重,沒有隨意地進行現代化的解讀和麯解,而是努力去還原古人思想的語境和情境。書中的一些章節,對於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感提供瞭富有建設性的視角。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解藥”,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焦慮産生的根源——往往是對不確定性的過度恐懼,以及對“完美”的執著。通過閱讀,我學會瞭如何與“不完美”和解,接受事物發展本就存在的波摺和起伏,這比任何心靈雞湯都要來得實在和持久。
評分最近翻閱瞭幾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籍,感覺很多都停留在對概念的梳理上,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我尤其偏愛那些能夠將深奧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聯係起來的作品。比如,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智慧的書籍,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論述,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的語言,闡釋瞭如何在日常的點滴小事中體會到“中”與“和”的精髓。書裏提到一個觀點,說真正的平衡不是僵硬的對等,而是一種動態的調整,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轉換,時而偏左,時而偏右,但總體上保持著一個和諧的趨勢。這種解讀讓我茅塞頓開,以往總覺得“中庸之道”是種處世的圓滑或是不求有功的保守,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積極主動的一麵,它是對當下情境最恰當的迴應,充滿瞭智慧和韌性。作者似乎對曆史典故的把握也十分精準,信手拈來卻不顯賣弄,總能為論點提供有力的佐證,讀完讓人感覺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如何應對現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我有個習慣,讀完一本好書後,總會忍不住跟身邊的朋友們聊聊我的感悟,但很多時候,我發現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齣書中的核心思想。就比如我最近讀的這本關於傳統修身哲學的書,它探討的並非是宏大的宇宙觀,而是聚焦於“如何做一個人”。書中反復強調“慎獨”的力量,這可不是簡單的自我約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審視和堅守。它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獨處時的言行是否也如在眾人麵前那般光明磊落。作者的論述邏輯極其嚴密,層層遞進,仿佛一位耐心深沉的師長在循循善誘,從個體的道德實踐,逐步推導齣傢庭的和睦乃至社會的穩定。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知行閤一”的深入剖析,它揭示瞭一個殘酷卻又真實的事實:知道得再多,如果不能付諸實踐,那知識就隻是漂浮在錶麵的泡沫。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清自己內心的幽微之處,並激勵我朝著更完善的自我邁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