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庸诠解 |
| 作者 | 子思 |
| 定价 | 62.00元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48108 |
| 出版日期 | 2018-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22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诠解》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粗存精,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
| 作者简介 | |
|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
| 目录 | |
| 目录 n朱熹《中庸章句序》 n章 天命 n第二章 时中 n第三章 鲜能 n第四章 行明 n第五章 不行 n第六章 大知 n第七章 予知 n第八章 服膺 n第九章 可均 n第十章 问强 n第十一章 素隐 n第十二章 费隐 n第十三章 不远 n第十四章 素位 n第十五章 行远 n第十六章 鬼神 n第十七章 大德 n第十八章 无忧 n第十九章 达孝 n第二十章 问政 n第二十一章 诚明 n第二十二章 尽性 n第二十三章 致曲 n第二十四章 前知 n第二十五章 自成 n第二十六章 无息 n第二十七章 明哲 n第二十八章 自用 n第二十九章 三重 n第三十章 敦化 n第三十一章 至圣 n第三十二章 至诚 n第三十三章 尚纲 n参考文献 n |
| 编辑推荐 | |
|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 ★世人奉为准则的中华孝文化经典,倡导以“孝”立身治国的伦理名篇。 |
| 文摘 | |
| 【原文】 n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为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 ④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 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独也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n【注释】 n①天:上天。命:赋予,给予。谓:称作。 n②率:统领,遵循。道:本指道路,这里指抽象的道理、规律。 n③修道:按照道的规范进行修养。教:教化,影响感化。 n④须臾:片刻,很短时间。 n⑤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不睹,看不见。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n⑥不闻,听不到。所不闻:听不到的事情。 n⑦莫……乎:没有什么比……更……乎,在这里有“比”的意思。见(xiàn):同 n“现”,显现,显露。 n⑧独:形体上或精神上独处的状态。 n⑨未发:尚未表现出来。中:不偏不倚的状态。 n⑩中(zhòng)节:符合法度,合乎规矩。和:和谐,情正不乖戾。 n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树木的根部,引申为抽象的“根本”之意。达道:通达的大道,这里指天下古今都经由的道,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致:努力使达到。位:动词,位于所处的位置。育:生长发育。焉:在这里。 n【译文】 n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也谨慎戒备,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惧怕的。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事情更容易显露了,没有什么比细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谨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又中节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处在有序的状态,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长繁育起来了。 n【名家批注】 n郑玄说:(1)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3)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4)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n孔颖达说:(1)天命之谓性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2)圣人修行仁、义、礼、 智、 信以为教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谨慎守道也。(5)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未发,是人性初本。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6)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n |
| 序言 | |
坦率地说,我对很多被过度包装的“国学”读物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去了原有的精髓,变得浮躁而肤浅。然而,这本关于古代哲理的探讨作品,却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它的深度是那种需要沉淀和体悟的,你不能指望一口气读完就掌握其中的奥秘。我最欣赏它处理历史典故时的那种审慎和尊重,没有随意地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曲解,而是努力去还原古人思想的语境和情境。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视角。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焦虑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恐惧,以及对“完美”的执着。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完美”和解,接受事物发展本就存在的波折和起伏,这比任何心灵鸡汤都要来得实在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雅致,那种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神安定下来。我发现,好的书籍不仅内容要充实,形式感也不能少,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心境。这本书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思辨性著作的读者,也不会感到阅读压力过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静的文风,没有激烈的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内含千钧之力。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短平快的效果,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我尝试着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翻阅几页,原本烦躁的心绪竟然奇迹般地被抚平了。这或许就是古代经典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们不追逐潮流,却能穿越时空,成为我们精神的避风港。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它提供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上。
评分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古代哲学的书籍,感觉很多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上,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我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将深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作品。比如,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智慧的书籍,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论述,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阐释了如何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体会到“中”与“和”的精髓。书里提到一个观点,说真正的平衡不是僵硬的对等,而是一种动态的调整,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转换,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总体上保持着一个和谐的趋势。这种解读让我茅塞顿开,以往总觉得“中庸之道”是种处世的圆滑或是不求有功的保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积极主动的一面,它是对当下情境最恰当的回应,充满了智慧和韧性。作者似乎对历史典故的把握也十分精准,信手拈来却不显卖弄,总能为论点提供有力的佐证,读完让人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我有个习惯,读完一本好书后,总会忍不住跟身边的朋友们聊聊我的感悟,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出书中的核心思想。就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关于传统修身哲学的书,它探讨的并非是宏大的宇宙观,而是聚焦于“如何做一个人”。书中反复强调“慎独”的力量,这可不是简单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审视和坚守。它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独处时的言行是否也如在众人面前那般光明磊落。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层层递进,仿佛一位耐心深沉的师长在循循善诱,从个体的道德实践,逐步推导出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稳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行合一”的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个残酷却又真实的事实:知道得再多,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知识就只是漂浮在表面的泡沫。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自己内心的幽微之处,并激励我朝着更完善的自我迈进。
评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精炼和富有韵味的。它不像现代散文那样追求情感的直抒胸臆,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凝练的、富有节奏感的文字结构。很多句子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古人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特别精妙的措辞或一个巧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品味。这种阅读的乐趣,在于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讲道理的书,更像是一部文学精品,展现了古代文人在文字锤炼上的功力。它对“格物致知”的阐释,也跳脱了单纯的科学探索范畴,将其提升到了对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敬畏和体察层面。这本书让人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蕴含在最朴素的表达之中,而要领悟这份朴素,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与之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