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文薮 9787532585052

皮子文薮 97875325850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皮日休 萧涤非 郑庆笃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杂文
  • 皮子文薮
  • 现代文学
  • 散文
  • 评论
  • 文化
  • 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052
商品编码:2968503070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皮子文薮 作者 皮日休 萧涤非 郑庆笃 整理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85052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择取善本,《四部丛刊》影明本、《四库全书》本、明公文纸本、明许自昌本和日本享和二年刊本,对《皮子文薮》作了校勘,还辑录《文薮》以外的皮氏诗文加以标点、校勘,作为附录。

   作者简介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读诗三札记》、《解放集》、《乐府诗词论书薮》,与游国恩等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以及整理校点《皮子文薮》。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皮子文薮》:寻迹历史,品味风物,传承文脉 《皮子文薮》并非一部固定的、单一的文本,而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文化概念,它指向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游历见闻、读书感悟中所搜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各类笔记、随笔、杂著。这些“文薮”,顾名思义,是文字的荟萃,是知识的园圃,是思想的集散地。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历经岁月淘洗,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书旨在通过精选和梳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皮子文薮”,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文人心灵世界,探寻那些被忽略却又极其珍贵的历史细节与文化风貌。 何谓“皮子文薮”? “皮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常带有“零碎”、“杂项”、“小物件”的意味。而“文薮”则指文章的汇集、著作的收藏。《皮子文薮》合二为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类文本的特质:它们不像煌煌巨著那样有宏大的叙事框架,也不像理论专著那样逻辑严谨,而是以一种相对自由、随性的方式,记录文人日常的点滴思考、观察与感悟。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游记与风物志: 文人行迹所至,笔下的山川草木、城市街巷、民俗风情,或是对异域文化的独特观察,或是对故土风物的深情眷恋。这些记录不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人文的写真。 读书笔记与考据: 阅读古籍时,随手摘录的精彩语句、引发的联想,或是对某个史实、某个典故的考证与辨析。这些片段虽小,却往往折射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生活随感与逸闻趣事: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有趣的对话、个人的感慨,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体味。这些内容生动鲜活,富有烟火气,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艺术鉴赏与品评: 对书画、音乐、戏剧、园林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与评论,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念。 养生养性之法: 文人对自身健康、精神修养的关注,所记录的养生之道、处世哲学。 《皮子文薮》的价值,正在于其“博杂”与“精微”。它不像正史那样有明确的记叙对象和叙事线索,却以其“不期而遇”的惊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人性化的历史图景。它提供了一种“由小见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构成宏大历史肌理的细微之处。 《皮子文薮》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传承 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今天,重拾《皮子文薮》的阅读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古人智慧与生活方式的一次致敬,更是对一种宝贵文化传承方式的回归。 1. 还原鲜活的历史细节: 正史或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往往聚焦于国家大事、政治变迁,而《皮子文薮》则将我们拉近到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文人圈子里的细枝末节。从一次郊游的兴致,到品茗论道的细节,再到对某个小玩意儿的把玩,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却能勾勒出时代风貌的斑斓色彩,填补史书的空白,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2. 体味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人雅士不仅是社会精英,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皮子文薮》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是他们思想的流淌地。通过阅读他们的随笔,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清高孤傲,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面对人生无常时的豁达与无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3. 拓展知识的边界: 《皮子文薮》常常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博物、音乐、戏曲、民俗等诸多领域,内容包罗万象。古代文人的学识渊博,他们“杂学旁收”,将所见所闻所学融会贯通。《皮子文薮》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启迪,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认知。 4. 传承独特的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对自然、对艺术、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审美情趣。《皮子文薮》中对景物的描摹,对器物的鉴赏,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畅想,都体现了这种审美。阅读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体味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寻美的灵感。 5. 激发独立的思考与创造: 《皮子文薮》的阅读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需要读者主动地去联想、去品味、去消化。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恰恰鼓励了一种非线性的、跳跃式的思考模式,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当作者的某一句话、某一则故事触动你时,你可能会由此生发出自己的观点,或者产生新的创作冲动。 本书的编纂宗旨与阅读指南 《皮子文薮》的编纂,秉持着“去芜存菁,溯源而上”的原则。我们深入考证,广泛搜集,精选出具有代表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篇章。在编排上,力求做到: 分类清晰,脉络分明: 尽管内容庞杂,但我们将尽量按照主题或年代,对篇章进行合理的划分,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 注释详实,解读到位: 考虑到古代汉语的晦涩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将为重要的典故、词语、事件提供详实的注释,并进行适当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版式考究,阅读舒适: 我们将在版式设计上力求古朴典雅,符合古代文物的质感,同时保证文字清晰,阅读体验舒适。 阅读《皮子文薮》,您将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 您可能会跟随李白,在月下邀饮,感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与豪情; 您可能会与袁枚,在山林间漫步,听他讲述那些关于美食、关于人生的奇思妙想; 您可能会与蒲松龄,一同走进聊斋,感受人鬼狐妖间的爱恨情仇,洞察世态炎凉; 您可能会与宋人,品味一段雅致的插花,或是鉴赏一幅流传千古的书画,感受他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皮子文薮》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而迷人的世界。它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历史的起点;它不是知识的穷尽,而是知识的延伸。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的读者爱上这种“慢阅读”的姿态,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去品味历史的醇厚,去传承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 结语 《皮子文薮》所汇集的,是无数个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瞬间,是古代文人心灵的回响,是中华民族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力量,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对话。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古代文献的一次整理与呈现,更是对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愿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能在这些“皮子”的细语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惊喜,获得心灵的滋养,激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深理解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刚进去的时候,你会因为路径的多变而感到新奇,但走得深了,就开始体会到那种步步为营的精妙布局。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跳跃性的时间线处理,它不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记忆的碎片一样,时而闪回到遥远的过去,时而又聚焦于眼前的瞬间,这种看似混乱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记忆本身就是如此支离破碎又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场景转换,都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氛围变化,作者在色彩和声音的运用上非常大胆,比如从一片死寂的白雪苍茫,突然过渡到某个喧闹市集的火光冲天,那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人措手不及,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人性的核心。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而矛盾的动机,这种真实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拷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远超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层面,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文学冒险。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匆匆翻阅,更适合在冬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房间,泡上一壶好茶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它挑战了我的阅读习惯,迫使我跳出以往的舒适区,去接受一种更加晦涩、更加内省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性的注脚,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而是如同河流中的鹅卵石一样,自然地嵌入叙事肌理之中,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让人感觉这个故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扎根于广袤的文化土壤之中。这本书读完后,我的书架上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空位——不是物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一种需要时间来沉淀和消化的空白,迫使我去思考接下来该读些什么,才能再次找到这种深度连接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娱乐品,而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时常翻阅的艺术品。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没有迎合大众口味的那些通俗易懂的情节推动,反而更像是邀请你来参加一场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辨会。里面的某些篇章,简直就是语言的艺术展览,作者对词汇的驾驭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句子需要我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工具书去理解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这有点像品鉴一幅极其复杂的古典山水画,你不能只看个大概,必须凑近了,细细品味每一笔皴擦点染的意味。尤其是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描绘,他能用极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宏大而又微观的宇宙图景,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放下书本,去看看窗外的天空,去感受一下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那种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的联结感,是非常美妙的。这种需要主动投入精力的阅读过程,虽然累人,但当茅塞顿开的那一刻,带来的满足感,是那些速食文化产品完全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让你在阅读中获得成长。

评分

我必须赞叹这本书在情感层次上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力量。它很少使用那些夸张的、外放的情绪表达,但正是这种“不言而喻”,才使得那些潜在的情感暗流汹涌澎湃。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冲突都是通过他们之间微妙的对话停顿、眼神的交汇,甚至是空气中微妙的温度变化来体现的。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个舞台总监,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让聚光灯打在谁的身上,什么时候又该让整个舞台陷入黑暗,只留下声音在回荡。这种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画面感,我甚至能“听见”角色们没有说出口的话。其中关于“失去”和“铭记”的主题探讨,尤其触动我。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而是带领读者直面那种无法弥补的缺憾,然后以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带着这些缺憾继续前行。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富有同理心的处理方式,它让你感到被理解,而不是被说教。

评分

那本《皮子文薮》的书,我最近才读完,说实话,给我的感触挺复杂的。它不像那种直白的畅销书,读起来需要你静下心来,去琢磨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味道。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没得挑,那种古典的韵味,像老茶一样,初尝或许觉得有些涩,但回味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作者的叙事手法也挺巧妙,他似乎不太急于把所有的事情摊开在你面前,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匠人,慢慢地为你雕琢出整个世界的轮廓。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或者瞬间迸发的喜悦,都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在雨夜里独自行走的场景,那雨声、那湿冷的空气,甚至他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都被写得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雨中踽踽独行的身影。这本书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真正走出来,它留下的回响是很持久的,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某个场景,某个词语,让你突然想起书中的某个片段,然后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看法。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而不是单纯的消遣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