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论语》人生课堂
定价:20.00元
作者:刘冬颖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50618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作者对于儒家文化精研多年,书稿中对于《论语》内涵的博大智慧提出了深刻而新颖的见解,适合对于儒家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目 录
序:一个丰富、洒脱的孔子
一. 孔子的真面目
1. 孔子是个威猛男人
2.孔子的个性气质
3.孔子的精神风貌
二.孔子的身世之谜
1、从微子启说起
2、孔家迁居鲁国的原因
3、孔父叔梁纥的英勇事迹
4、孔父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5、老夫少妻惹争议
6、寡母独子凄凉度日
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1、母亲培养学习兴趣
2、向郯子学历史文化
3、问礼于提升明显
4、洛邑访学影响深远
5、与师襄子切磋琴艺
6. 传说中的小老师项槖
7.不断总结学习理论和方法
8. 从布衣到圣贤
四. 衣橱中的礼仪
1.讲究穿戴=讲究礼仪
2.服饰不等于气质
3.衣冠中的师生情
4.丧服代言哀思
五. 舌尖上的《论语》
1.每食必祭显恭敬
2 .科学饮食重要
3.饮食礼仪不可少
4.饮酒无量不及乱
5.陈蔡绝粮亦坦然
6.儿子因食物得名
六. 杏坛设教弦歌长
1.私学的意义
2.孔门诸贤弟子
3.银杏树下筑坛讲学
4. 教育普及与公平
5.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七. 孔门弟子的成材路
1.好学生颜回
2.“坏学生” 宰予
3. 野蛮学生子路
4. 完美学生子贡
5. 因材施教促成长
6.真诚关爱学生
八. 当女人遇见孔子
1. 与孔子有关的女性
2.隐没在历史中的孔夫人
3.没完没了的“子见南子”
九. 孔子的生态理念
1.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2.肯定自然,远离鬼神
3.以仁心待生灵万物
十.孔子醉心音乐
1. 孔子是音乐发烧友
2. 音乐言说心声
3. 音乐中的礼仪
4. 音乐中的外交
5. 整理音乐文献
作者介绍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人才、黑龙江省“六个一批”理论人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年代顺序或理论分类,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串讲”的叙事手法,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小品,但它们之间又通过一条若有似无的线索紧密相连,等你读完十个主题后,会豁然开朗地发现,原来所有这些看似零散的智慧,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统一的哲学框架。我尤其喜欢它在阐释一些重要概念时所引用的那些生活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了。比如,它用“耕耘与收获”的关系来比喻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接地气的解释,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古籍中的教诲,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触手可及。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学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它不是在展示知识的深度,而是在提供解决当下生活困惑的工具箱。每次感到迷茫时,随手翻开任何一页,总能找到一句恰到好处的提醒,让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定力。这种随时可取、即时生效的阅读价值,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我认为在于它对现代人“焦虑症”的有效疏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似乎总在追求更快、更多、更强,但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空虚和不安。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浮躁。作者巧妙地将古代的“中庸之道”与现代的“平衡艺术”结合起来,不是提倡停滞不前,而是倡导一种有节奏、有节制的进步。例如,书中对“知足”的探讨,不是让人放弃进取,而是教会人们区分“欲望的边界”和“人生的疆域”。这种智慧让人感到踏实,仿佛找到了对抗外界喧嚣的内在屏障。每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SPA,那些困扰已久的心结,在作者平和的笔触下,被一层层温柔地打开,然后重新整理。不同于那些激昂的励志书籍,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持久的、内在的稳定力量,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从容不迫,而不是外在的声势浩大。
评分作者在文字处理上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克制,令人印象深刻。他对待经典的态度是极其尊重的,但这种尊重并非盲从或神化,而是在深入理解其时代背景后,进行了一次非常理性和富有同情心的“再创造”。很多传统解读容易陷入的“拔高”倾向,在这本书里被巧妙地规避了。作者很坦诚地指出了某些观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但这绝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平衡感掌握得极好,既保留了经典的权威性,又赋予了它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作者并不是在“教导”你该怎么想,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古人的思想脉络。特别是书中关于“学思结合”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重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老生常谈,而是深入剖析了“行”的质量如何影响“学”的深度,这种对实践环节的强调,对于我们这些忙碌于都市生活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整本书的文风是内敛而富有张力的,犹如陈年的佳酿,初尝平淡,回味悠长。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给我的印象是装帧设计非常典雅,那种素雅的米黄色纸张和简约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感。初翻几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用极其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古代士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描写,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或说教,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辈,在炉火旁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尤其是作者对于“君子”一词的现代性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标杆,而更像是一种积极入世、不断自我完善的生活态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像有些解读类书籍那样堆砌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精准的语言,直击问题的核心。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站在窗前沉思许久,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那文字的流动,变得更加开阔和宁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圣贤的跨时空对话,充满了启发性。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细节处的考据与呈现。对于某些常常被误读或被简化处理的历史典故,作者会花费笔墨进行细致的辨析,引用不同版本的佐证,最终给出一个既符合史实又富有哲理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它不是一本随意的读物,而是一部有肩膀的解读之作。它在普及经典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提升读者的辨别能力,教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当下。比如,书中对古代官场生态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咋舌,那份对人性复杂面的洞察,即便是今天的职场人也能找到共鸣。这种跨越千年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基本困境似乎亘古不变。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认知的重塑。它将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打磨得光亮照人,让人有勇气和能力,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现代生活中去实践和印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