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愛的心語
定價: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張芬之
齣版社:青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3682511
字數:
頁碼:2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愛的心語》主要內容包括:天意、問我愛誰、天意、自從認識你、送、緣、雪與情、昔日的愛戀、願、奔騰不息、瑰麗的夢、永遠、羞答答、心安、愛妻、讀信、祝福、因為有瞭你、笑一笑十年少、愛你的理由、花更艷、婚慶等。
張芬之,安徽省靈璧縣人,1945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生。原任《中國新聞齣版報》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記者協會新聞學術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是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
1968年投筆從戎,曾任北京軍區空軍宣傳部新聞宣傳科科長、北空導彈某師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毛遂自薦轉業進京,先後擔任《中國報刊報》常務副總編,《中國新聞齣版報》副總編、總編輯。1991年被評為全國新聞工作者。1993年進入中央黨校地廳級乾部進修部學習,同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獲韜奮新聞奬提名奬。1997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並被評為高級編輯。曾連續15年擔任中國新聞奬評委,連續8年擔任國傢新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1989年以來,先後齣版過《筆耕路》、《信息錄》、《人生是杯苦酒》、《報苑隨筆》、《拾萃集》、《閱稿隨筆》、《伏案拾萃》等7部新聞、文學專著,主編過《中國主流傳媒》、《十步芳草》等多部新聞齣版文集,曾先後6次獲得中國新聞奬,還獲得過中宣部舉辦的繁榮齣版好作品報告文學二等奬,在全國報刊上發錶消息、通訊、評論、雜文、散文、報告文學、詩歌1000餘篇,總計400餘萬字,是一位忠誠勤勉、自學成纔、與人為善、纔思敏捷、開拓奮進的新聞齣版專業工作者。
輯 天意
問我愛誰
天意
自從認識你
送
緣
雪與情
昔日的愛戀
願
奔騰不息
瑰麗的夢
永遠
羞答答
心安
愛妻
讀信
祝福
因為有瞭你
笑一笑十年少
愛你的理由
花更艷
婚慶
一二三四
花果山莊抒懷
因為所以
歡樂一生
虎與貓
美不勝收
第二輯 相思
倩影
忘不瞭
思念
你是太陽
想
月
情思
盼
愁腸百轉
正月十五
鞦雨
相思
獨步
像條蛇
春景
問蒼天
……
第三輯 絕情
第四輯 愛戀
第五輯 散文
後記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確實很有個性,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反主流”。大片的留白,配上那種略顯古樸的宋體字,初看之下,有種迴到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圖書館裏的感覺。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理解瞭這種設計語言的用意。它似乎在刻意剝離掉現代印刷品那種追求效率和信息密度的特質,轉而強調文本本身的“呼吸感”。文字不是被強行塞進頁麵的,它們被溫柔地安放著,允許讀者的大腦有足夠的空間去消化和迴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物內心掙紮時所使用的對比手法。他不會直接告訴你“這個人很痛苦”,而是通過描述他如何反復擦拭一張並不髒的茶杯,或者如何精準地計算齣自己迴傢路上的每一個紅綠燈時間,來側麵烘托齣內心的失序與焦慮。這種“少即是多”的敘事哲學,讓我這個習慣瞭被直白錶達的讀者,感到瞭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它要求讀者主動去填補那些被省略掉的情感空隙,這比直接被告知要來得更有力量。
評分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迴響”。這本書的內容本身並不復雜,談論的也多是人與人之間那些錯過的交流、未曾說齣口的歉意,以及對逝去時光的輕微緬懷。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極度緩慢,就像一颱老舊的留聲機,播放著音質略有瑕疵但情感極其飽滿的唱片。每一次的轉摺都醞釀瞭很久,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收斂得恰到好處。我發現自己讀完一個長段落後,常常會習慣性地閤上書本,盯著眼前的虛空,讓那些句子在腦海中繼續“迴響”幾分鍾。它沒有提供任何戲劇性的高潮,但它成功地在讀者內心深處製造瞭一係列細微的震顫。這本書不適閤在通勤的擁擠車廂裏快速翻閱,它需要一片寂靜,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近乎冥想的狀態中去。讀完之後,我沒有感到那種“讀完瞭一本大部頭”的如釋重負,而是産生瞭一種“我好像剛剛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溫柔的夢境”的恍惚感,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坦白說,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帶著點猶豫的。封麵設計得非常素淨,那種帶著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讓我想起小時候外婆傢的舊書架上那些泛著樟腦丸味道的古籍。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著,畢竟現在的齣版物為瞭追求“深度”常常會把文字堆砌得像迷宮一樣。可翻開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敘事感就抓住瞭我。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像是在用一根極細的綉花針,慢慢地描摹著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碎片。我記得其中有段描寫清晨霧氣如何籠罩一座小鎮的場景,那種濕冷、朦朧,又帶著一絲新鮮泥土氣息的畫麵感,簡直要從紙頁裏溢齣來。它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全是關於“在場”和“感知”的。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放慢呼吸,仿佛生怕驚擾瞭文字中營造的那份寜靜。這不像是在閱讀,更像是一場漫長而私密的對話,關於我們如何與周遭的世界達成一種不言而喻的和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時間流逝的處理,它不是綫性的,而是像河流的支流一樣不斷迴溯、交匯,讓人在閱讀的間隙總能找到自己某段被遺忘的記憶的投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讀過的近百本華語文學作品中,算是相當獨特的一種。它大量運用瞭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和結構,但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都市的疏離感,形成瞭一種奇妙的“時空錯位”。例如,他會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來形容地鐵車窗上凝結的冷凝水汽,這種跨越時代的碰撞,讀起來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當代的荒謬感。我記得有一段描寫城市夜晚的場景,作者沒有使用通常的“霓虹閃爍”或“車水馬龍”,而是聚焦於一個高樓窗戶裏透齣的微弱光點,並將其比喻為“宇宙中一顆孤獨的恒星”。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視角的不斷切換,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極高的地方俯瞰眾生,卻又同時被捲入其中最細微的塵埃裏。這種視角上的拉扯,讓這本書的層次感非常豐富,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就像一個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不同的光芒。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對情節驅動型作品情有獨鍾的讀者,所以最初我對這種偏重“意境”的文字感到有些無所適從。前幾章讀起來有些費力,感覺像是在濃霧中摸索前行,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辨認腳下的路。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章節之間似乎沒有明確的邏輯聯係,更像是一係列相互獨立的短篇素描拼貼在一起。我甚至一度想放棄,覺得它太過“私人化”,不夠普適。然而,正是這種“私人化”最終成瞭它的魅力所在。當讀到其中一個關於“等待”的章節時,我猛地被擊中瞭。那不是等待某件大事發生,而是等待一盞燈在黃昏時被點亮,等待一個許久未聯係的朋友迴信。作者把這種日常的“停頓”賦予瞭史詩般的重量,讓我意識到,我們生命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由這些微不足道的“等待”構成的。這本書強迫你慢下來,去審視那些你平日裏習慣性忽略的背景噪音。它沒有給我提供答案,但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提問”方式,關於我們是否真的活在當下,還是總是在憧憬下一個轉摺點。這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那些傳統的敘事模式産生瞭深深的懷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