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的心语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张芬之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3682511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爱的心语》主要内容包括:天意、问我爱谁、天意、自从认识你、送、缘、雪与情、昔日的爱恋、愿、奔腾不息、瑰丽的梦、永远、羞答答、心安、爱妻、读信、祝福、因为有了你、笑一笑十年少、爱你的理由、花更艳、婚庆等。
张芬之,安徽省灵璧县人,194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是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68年投笔从戎,曾任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北空导弹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毛遂自荐转业进京,先后担任《中国报刊报》常务副总编,《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总编辑。1991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者。1993年进入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部学习,同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评为高级编辑。曾连续15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连续8年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9年以来,先后出版过《笔耕路》、《信息录》、《人生是杯苦酒》、《报苑随笔》、《拾萃集》、《阅稿随笔》、《伏案拾萃》等7部新闻、文学专著,主编过《中国主流传媒》、《十步芳草》等多部新闻出版文集,曾先后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还获得过中宣部举办的繁荣出版好作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消息、通讯、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1000余篇,总计400余万字,是一位忠诚勤勉、自学成才、与人为善、才思敏捷、开拓奋进的新闻出版专业工作者。
辑 天意
问我爱谁
天意
自从认识你
送
缘
雪与情
昔日的爱恋
愿
奔腾不息
瑰丽的梦
永远
羞答答
心安
爱妻
读信
祝福
因为有了你
笑一笑十年少
爱你的理由
花更艳
婚庆
一二三四
花果山庄抒怀
因为所以
欢乐一生
虎与猫
美不胜收
第二辑 相思
倩影
忘不了
思念
你是太阳
想
月
情思
盼
愁肠百转
正月十五
秋雨
相思
独步
像条蛇
春景
问苍天
……
第三辑 绝情
第四辑 爱恋
第五辑 散文
后记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情节驱动型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所以最初我对这种偏重“意境”的文字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前几章读起来有些费力,感觉像是在浓雾中摸索前行,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辨认脚下的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章节之间似乎没有明确的逻辑联系,更像是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短篇素描拼贴在一起。我甚至一度想放弃,觉得它太过“私人化”,不够普适。然而,正是这种“私人化”最终成了它的魅力所在。当读到其中一个关于“等待”的章节时,我猛地被击中了。那不是等待某件大事发生,而是等待一盏灯在黄昏时被点亮,等待一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回信。作者把这种日常的“停顿”赋予了史诗般的重量,让我意识到,我们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这些微不足道的“等待”构成的。这本书强迫你慢下来,去审视那些你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背景噪音。它没有给我提供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关于我们是否真的活在当下,还是总是在憧憬下一个转折点。这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些传统的叙事模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带着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素净,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旧书架上那些泛着樟脑丸味道的古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著,毕竟现在的出版物为了追求“深度”常常会把文字堆砌得像迷宫一样。可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感就抓住了我。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是在用一根极细的绣花针,慢慢地描摹着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碎片。我记得其中有段描写清晨雾气如何笼罩一座小镇的场景,那种湿冷、朦胧,又带着一丝新鲜泥土气息的画面感,简直要从纸页里溢出来。它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全是关于“在场”和“感知”的。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放慢呼吸,仿佛生怕惊扰了文字中营造的那份宁静。这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私密的对话,关于我们如何与周遭的世界达成一种不言而喻的和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河流的支流一样不断回溯、交汇,让人在阅读的间隙总能找到自己某段被遗忘的记忆的投影。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确实很有个性,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反主流”。大片的留白,配上那种略显古朴的宋体字,初看之下,有种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图书馆里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这种设计语言的用意。它似乎在刻意剥离掉现代印刷品那种追求效率和信息密度的特质,转而强调文本本身的“呼吸感”。文字不是被强行塞进页面的,它们被温柔地安放着,允许读者的大脑有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回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对比手法。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人很痛苦”,而是通过描述他如何反复擦拭一张并不脏的茶杯,或者如何精准地计算出自己回家路上的每一个红绿灯时间,来侧面烘托出内心的失序与焦虑。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让我这个习惯了被直白表达的读者,感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它要求读者主动去填补那些被省略掉的情感空隙,这比直接被告知要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近百本华语文学作品中,算是相当独特的一种。它大量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结构,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错位”。例如,他会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形容地铁车窗上凝结的冷凝水汽,这种跨越时代的碰撞,读起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当代的荒谬感。我记得有一段描写城市夜晚的场景,作者没有使用通常的“霓虹闪烁”或“车水马龙”,而是聚焦于一个高楼窗户里透出的微弱光点,并将其比喻为“宇宙中一颗孤独的恒星”。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不断切换,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地方俯瞰众生,却又同时被卷入其中最细微的尘埃里。这种视角上的拉扯,让这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回响”。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并不复杂,谈论的也多是人与人之间那些错过的交流、未曾说出口的歉意,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轻微缅怀。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极度缓慢,就像一台老旧的留声机,播放着音质略有瑕疵但情感极其饱满的唱片。每一次的转折都酝酿了很久,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收敛得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长段落后,常常会习惯性地合上书本,盯着眼前的虚空,让那些句子在脑海中继续“回响”几分钟。它没有提供任何戏剧性的高潮,但它成功地在读者内心深处制造了一系列细微的震颤。这本书不适合在通勤的拥挤车厢里快速翻阅,它需要一片寂静,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近乎冥想的状态中去。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那种“读完了一本大部头”的如释重负,而是产生了一种“我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温柔的梦境”的恍惚感,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