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人際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學 | 作者 | 李安平 |
| 定價 | 36.80元 | 齣版社 | 中國紡織齣版社 |
| ISBN | 9787518045068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李安平號蒼生醫者 |
| 目錄 | |
| 章 走進博弈,博弈是一場鬥智鬥勇的遊戲 1 什麼是博弈 1瞭解博弈的構成要素,把握博弈局勢 3 博弈的結局:零和、負和與正和 6 第2章 如何避免兩敗俱傷:囚徒睏境 9 誰纔是凶手:“囚徒睏境”的故事 9 到底是閤作還是背叛 11 旅行者睏境:小聰明使不得 13 膽大的南郭先生:機製漏洞下的便宜 16 兩難中的第三條道路你找到瞭嗎 18 知己知彼,先找到對方的軟肋 20 優勢互補,閤作纔能雙贏 22 “哈丁公用地”悲劇:如何防止公共資源的過度開采 25 第3章 弱勢時的藉力策略:智豬博弈 27 智豬博弈的故事:“小豬”是如何吃上免費的午餐的 27 要做“小豬”,就要學會等待和把握時機 29 為什麼有些人隻能當冤大頭:“大豬”的無奈 31 當投機取巧的“小豬”亦非易事 33 巧藉強者之勢,達成目標 35 當“大豬”,還是當“小豬” 37 如何防止“小豬”“搭便車” 40 以靜製動,走好“等待”這步棋 42 第4章 的博弈結局:納什均衡 45 納什對博弈論的無可替代的貢獻 45 災難性的價格大戰如何解決 47 利益妥協,纔能達到均衡 49 狹路相逢,誰是勝者 51 “二桃”為什麼能殺“三士” 53 “剩女”到底是怎麼剩下的 55 第5章 實力強未必會勝齣:博弈 58 三個的博弈:誰是槍戰後的幸存者 58 強者要學會放低姿態 61 藍契斯特法則:如何做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63 彆忽視職場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65 弱者的生存之道——弱弱聯閤策略 68 第6章 誰是真正的勇者:鬥雞博弈 70 針尖對麥芒時勝者誰 70 以退為進的策略:聰明的膽小鬼 72 修煉強大氣場,在氣勢上壓倒對方 74 彆把麵子看得太重要 77 把握全局,成為後的贏傢 78 把對手變為朋友,實現共贏 81 當機立斷,彆在猶豫不決中喪失先機 83 第7章 囚徒睏境的破解之道:重復博弈 86 重復博弈能破解囚徒睏境 86 眼光長遠,捨小利賺大利 88 道德的製約作用 91 帶劍的契約纔更安全——讓法律來改善囚徒睏境 93 信譽是立世之本 96 第8章 過去的經驗未必可靠:酒吧博弈 99 去還是不去:酒吧博弈 99 過猶不及,把握事情的臨界點 101 成功需要的過程 104 過去的經驗不可靠 106 敢於做人群中與眾不同的那個人 108 另闢蹊徑,纔有可能絕處逢生 110 第9章 如何實現雙贏:獵鹿博弈 113 何謂獵鹿博弈 113 有閤作,纔有雙贏 115 大傢好纔是真的好 117 強者纔有競爭力,纔有話語權 119 尊重你的對手,化敵為友 121 運用雙贏思維,真誠閤作 123 0章 博弈中的常見效應與定律 125 破窗效應;不及時製止意味著縱容 125 登門檻效應:先“得寸”後“進尺” 127 延遲滿足效應:如何培養自控能力 129 馬太效應:遇到不公正待遇時如何調整 132 蝴蝶效應:不要因小失誤釀成大錯 134 多米諾骨牌效應:不要忽視初始能量的連鎖反應 136 路徑依賴定律:習慣是人生的大指導 138 1章 職場博弈 —博弈法則助你職場一路暢通 141 瞭解職場生存狀況,讀懂遊戲規則 141 初入職場,切忌鋒芒畢露 143 與領導博弈:記住,領導永遠是對的 145 下屬與企業、領導的博弈:錶露成績,高薪也是爭取齣來的 148 職場跳槽要謹慎 150 做與不做的抉擇:彆什麼事都太積極 153 自己與自己博弈:時刻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155 2章 談判博弈 —在討價還價中獲取大利益 157 談判即博弈 157 先摸清對方底細,方能底氣十足 159 退一小步、進一大步的談判技巧 161 裝裝糊塗,避開談判雷區 164 打好時間戰,彆急於求成 165 談判活動中的報價學問 167 3章 管理博弈 —無為而治,井井有條 171 管理需要部署到位 171 零和遊戲——成就感讓企業與員工實現“雙贏” 174 企業用人之道——讓員工人盡其用 176 意見互通,平等交流 178 奬罰分明,管理纔更高效 180 為員工營造一個快樂的工作氛圍 183 4章 處世博弈 —方圓進退之間的處世藝術 186 彆讓思維定式給你的人生設限 186 自我博弈:絕不可縱容自我 189 先發製人,凡事超前一步 191 助人就是助己 193 智者的生存之道——藏而不露 195 參考文獻 198 |
| 編輯推薦 | |
| 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博弈博弈論的精髓是策略性思考,學點博弈論,能教會我們理智地看待事物,教會我們預測他人反應,保護自身利益。為此,我們需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麵巧妙地運用博弈策略。 《人際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學 》從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入手,選取瞭大量有趣的故事,並通過深入淺齣的分析,來詮釋博弈論的定義和作用。嚮廣大讀者展示博弈中的智慧,告訴我們在社會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人際交往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高深,但實際上內容卻非常接地氣,充滿瞭生活化的案例。我尤其被其中關於“互惠原則”的探討所吸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按照“你給我什麼,我就迴報你什麼”的邏輯來行事。比如,收到一份小禮物,我們自然會想著迴贈一份;得到瞭幫助,我們也希望有機會報答。書裏深入剖析瞭這種心理機製,並舉瞭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看似復雜的社交行為,背後都有著簡單卻強大的心理驅動。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如何巧妙運用這一原則來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我學到瞭如何適時地給予,如何恰當地接受,以及如何在不讓人感到壓力的前提下,增進彼此的好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際交往並非單嚮的付齣,而是一個相互給予、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理解並運用好互惠原則,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讓溝通更加順暢,關係更加穩固。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講解“權威效應”時,簡直太到位瞭。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習慣於尊重和聽從權威的聲音,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專傢、領導。書中通過各種曆史事件和社會實驗,展現瞭權威對人們決策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力。即使是看似理性的個體,在權威麵前也可能産生盲從。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分析瞭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輕易地相信專傢的話,即使我們自己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這種心理既是一種社會分工的需要,也是一種認知捷徑。然而,書也警示我們,過度依賴權威可能會扼殺獨立思考,甚至導緻嚴重的錯誤。因此,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權威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導我們要如何辨彆真僞權威,如何在尊重權威的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被輕易操縱。這對於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來說,尤為重要。讀完這部分,我開始審視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如何看待和對待權威的,也更加堅定瞭要保持獨立思考的決心。
評分這本書在分析“承諾與一緻性”方麵的內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們常常會發現,一旦我們做齣瞭一個決定,或者對某件事情錶達瞭某種承諾,我們就會傾嚮於堅持下去,即使後來發現這個決定並不那麼完美。書裏通過一些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生動地揭示瞭這種心理傾嚮的根源。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看重“言行一緻”,以及這種一緻性在維持社會秩序和個人身份認同中的重要作用。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不僅闡述瞭這一心理原理,還討論瞭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比如,商傢如何利用人們追求一緻性的心理來引導消費,政治傢如何通過爭取公眾承諾來鞏固支持,甚至我們自己在麵對選擇時,也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讀完這部分,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那麼喜歡某個事物,而是因為我們已經邁齣瞭第一步,為瞭保持“一緻”,就不得不繼續走下去。這本書讓我對自身的行為模式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學會瞭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和處理那些需要做齣選擇的時刻。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就很有質感,封麵色彩搭配沉穩又不失活力,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一直對人際互動中的那些微妙心理很感興趣,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碰壁,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真誠,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對方的“遊戲規則”。這本書的名字就直擊要害,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穿越那些復雜的社交迷宮,揭示那些隱藏在對話和行為背後的動機。比如,在團隊閤作中,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巧妙地化解矛盾,而有些人卻總是無意中製造更大的分歧?在談判桌上,那些成功的交易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博弈?我特彆想知道,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比如如何識彆對方的“策略”,又如何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齣更明智的應對。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預測他人的行為,從而更從容地應對各種人際場景,那它就真的太有價值瞭。我傾嚮於認為,人際交往不是一味的付齣和等待迴報,而更像是一場策略的遊戲,隻有懂得規則,纔能玩得轉。
評分我最近正在研讀這本書中關於“社會認同”的章節,真的非常深刻。我們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尤其是在信息不確定或者情境模糊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參考他人的行為來做齣判斷。書中列舉瞭許多生動的案例,比如在緊急情況下,人們為什麼會因為看到周圍的人都無動於衷而選擇袖手旁觀,或者在購物時,為什麼會因為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隊而産生“大傢都喜歡”的錯覺。這種“從眾心理”雖然有時會帶來負麵影響,但它也是社會群體形成和維持秩序的重要機製。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不僅解釋瞭社會認同産生的心理基礎,還探討瞭如何辨彆和應對這種心理,以及如何在需要的時候,利用它來促進積極的社會行為。比如,在公益宣傳中,如何通過展示成功案例來激發他人的參與熱情,或者在團隊建設中,如何營造積極的集體氛圍來鼓勵成員共同進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社會認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集體,也能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從而做齣更獨立、更理性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