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HSPA移动通信技术 9787115186393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 97871151863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永宇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HSPA
  • TD-HSPA
  • 3G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数据通信
  • 网络技术
  • 电子工业
  • 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86393
商品编码:296891396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TD-HSPA移动通信技术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常永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15186393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际科技计划,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863”通信高技术丛书,是对通信信息领域的课题以及相关重大专项的成果总结,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作者常永宇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学术带头人,北邮一高通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主要技术负责人。研究领域主要是移动通信理论和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是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实现,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与Qualm、Nokia、中国移动、中兴、华为等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和运营企进行过技术合作。在ICC、WC、VTC、PlMRC、通信学报等各大会议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申请发明2项。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特点:国内本完整地介绍TD-SCDMA系统演进的图书,汇集了作者多年在移动通信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

内容提要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介绍了TD-SCDMA系统的前向演进技术,详细描述了TD-HSDPA、TD-HSUPA系统的原理和物理层技术。通过对MIMO和OFDM等先进技术的分析,为读者剖析了B3G中的LTE和HSPA+相关技术的特点。《TD-HSPA移动通信技术》从实践出发,结合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TD-HSPA系统仿真方法论,此外,书中还对TD-HSPA的系统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TD-HSPA移动通信技术》内容循序渐进,从理论分析到实践仿真,结构清晰,对于从事TD-HSPA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TD-HSPA概述
1.1 TD-HSPA标准化
1.1.1 3GPP的TD-HSDPA的标准化
1.1.2 3GPP的TD-HSUPA的标准化
1.1.3 CCSA的HSDPA的标准化
1.1.4 CCSA的HSUPA的标准化
1.2 TD-HSPA的演进(TD-HSPA+)
1.2.1 TD-HSPA+系统基本需求
1.2.2 TD-HSPA+标准化进展
1.3 3GPP标准体系
1.4 TD-HSPA的网络结构
1.4.1 网络物理结构模型
1.4.2 功能结构模型
1.4.3 逻辑功能子网结构
1.4.4 UTRAN基本结构和通用协议结构模型
1.5 与WCDMAHSPA技术的差别
1.5.1 TD-HSDPA与WCDMAHSDPA的差别
1.5.2 TD-HSUPA与WCDMAHSUPA的差别
参考文献

第2章 TD-HSPA关键技术
2.1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2.1.1 自适应传输系统
2.1.2 自适应技术
2.1.3 信道估计误差和估计时延的影响
2.1.4 自适应编码调制
2.1.5 考虑快衰落和慢衰落的自适应技术
2.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2.2.1 差错控制技术背景
2.2.2 传统的ARQ技术
2.2.3 HARQ
2.2.4 TD-HSPA的重传机制
2.3 快速调度
参考文献

第3章 TD-HSDPA原理及基本结构
3.1 信道及映射
3.2 物理层结构
3.2.1 物理层模型
3.2.2 物理信道
3.3 MAC层结构
3.3.1 NodeB侧MAC实体
3.3.2 UE侧MAC实体
3.4 接口协议
3.4.1 UTRAN接口
3.4.2 对Iub接口整体的影响
3.4.3 对Iur接口整体的影响
3.5 参数配置
3.5.1 信令参数
3.5.2 UE终端类型
3.6 系统过程
3.6.1 AMC的实现
3.6.2 HARQ的实现
3.6.3 呼叫流程
3.6.4 移动性管理
3.7 多载波TD-HSDPA
3.7.1 物理层结构的变化
3.7.2 MAC层结构的变化
3.7.3 NodeB侧设计
3.7.4 UE侧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TD-HSUPA原理及基本结构
4.1 信道及映射
4.2 物理层结构
4.2.1 物理层模型
4.2.2 物理信道
4.3 MAC层结构
4.3.1 UE侧MAC结构
4.3.2 UTRAN侧MAC结构
4.4 接口协议
4.4.1 UTRAN接口
4.4.2 对Uu接口的影响
4.4.3 对Iub/Iur接口的影响
4.5 参数配置
4.5.1 信令参数
4.5.2 UE类型
4.5.3 系统提供的业务
4.6 系统过程
4.6.1 呼叫流程
4.6.2 移动性管理
4.6.3 AMC过程
4.6.4 HARQ过程
4.7 多载波TD-HSUPA
4.7.1 物理层结构的变化
4.7.2 MAC层结构的变化
4.7.3 接口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 TD-HSPA的业务介绍
5.1 MBMS业务
5.1.1 概述
5.1.2 TD-MBMS系统网络架构
5.1.3 TD-MBMS相关功能实体
5.1.4 MBMS基本业务
5.1.5 MBMS信道结构以及协议结构
5.1.6 TD-MBMS组网方式
5.1.7 TD-MBMS宏分集
5.2 VoIP业务
5.2.1 概述
5.2.2 VoIP业务QoS介绍
5.2.3 VoIP业务IP头压缩
5.2.4 VoIP业务模型
5.2.5 TD-HSPA系统下的VoIP
参考文献

第6章 TD-HSPA无线资源管理
6.1 TD-HSPARRM概述
6.2 TD-HSDPARRM策略
6.2.1 功率分配
6.2.2 接纳控制
6.2.3 TD-HSDPA中的切换控制
6.2.4 HS-DSCH的链路自适应
6.2.5 快速分组调度(FPS)算法
6.3 TD-HSUPARRM策略
6.3.1 功率分配
6.3.2 接纳控制
6.3.3 HSUPA切换控制
6.3.4 HSUPA分组调度
参考文献

第7章 TD-HSPA增强与演进
7.1 关键技术
7.1.1 MIMO技术
7.1.2 OFDM技术
7.1.3 MIMO与OFDM结合的优势
7.2 HSPA+
7.2.1 HSPA+的标准化进程和目标
7.2.2 HSPA+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7.2.3 HSPA+的网络结构
7.3 TD-SCDMALTE
7.3.1 LTE的标准化进程和目标
7.3.2 LTE的物理层
7.3.3 LTE的网络结构
7.4 TD-SCDMA与移动WiMAX的共同服务(Interworking)
7.4.1 TD-SCDMA与移动WiMAX共同服务的需求
7.4.2 TD-SCDMA与移动WiMAX共同服务的候选方案
参考文献

第8章 TD-HSPA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8.1 性能评估概述
8.1.1 关于M.1225建议
8.1.2 性能评估的准则
8.2 性能评估方法——计算机仿真
8.2.1 链路级仿真
8.2.2 系统级仿真
8.2.3 链路级与系统级仿真接口
8.3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结构和设计
8.3.1 链路级仿真结构和设计
8.3.2 系统级仿真结构和设计
参考文献

第9章 TD-HSPA链路、吞吐量及覆盖性能
9.1 TD-HSPA链路预算
9.1.1 TD-HSDPA链路预算
9.1.2 TD-HSUPA链路预算
9.2 链路性能
9.2.1 AMC链路性能分析
9.2.2 HARQ链路性能分析
9.2.3 联合检测中的干扰和噪声抑制参数b因子
9.3 系统/用户吞吐量及覆盖性能
9.3.1 基于不同调度算法的TD-HSDPA系统性能
9.3.2 TD-HSDPA小区覆盖性能
参考文献
缩略语


《TD-HSPA移动通信技术》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TD-HSPA(Time Division-High Speed Packet Access)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系统架构以及实际应用。作为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体系下的重要演进技术,TD-HSPA在原有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吞吐量,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TD-HSPA技术基础与演进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2G、2.5G以及3G技术,为理解TD-HSPA的出现和定位提供了背景。随后,详细阐述了TD-SCDMA的技术特点,包括其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相结合的混合多址方式,以及智能天线、联合检测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介绍了TD-HSPA相对于TD-SCDMA的重大改进和性能提升。 高速数据传输: TD-HSPA通过引入更灵活的信道编码、更快的调度算法以及更宽的传输带宽,大幅提高了下行和上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例如,下行速率最高可达14.4 Mbps,上行速率最高可达5.76 Mbps,远超TD-SCDMA的性能。 低时延: 通过优化协议栈和减小传输单元,TD-HSPA有效降低了端到端的时延,这对于实时应用如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至关重要。 增强的网络吞吐量: 通过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智能的调度策略,TD-HSPA能够支持更多的并发用户和更高的数据流量,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承载能力。 第二部分:TD-HSPA关键技术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TD-HSPA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低时延的关键技术细节。 下行链路增强技术: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介绍了MIMO技术在TD-HSPA中的应用,包括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增益,以及如何通过多天线配置来显著提升频谱效率和链路可靠性。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调制: 详细讲解了16QAM和64QAM等高阶调制方式在TD-HSPA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和权衡。 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调度算法: 深入剖析了HSDPA调度算法的原理,包括其动态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能力,如何根据用户信道质量和网络负载动态调整调制方式、编码速率和传输时间间隔,以最大化下行吞吐量。 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详细阐述了HARQ在TD-HSPA中的作用,包括混合重传机制如何结合前向纠错(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RQ)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上行链路增强技术: 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调度算法: 介绍了HSUPA调度算法的设计理念,如何在高负荷和复杂信道条件下提供高效的上行数据传输。 高阶调制与编码: 分析了上行链路中可能采用的高阶调制方式和增强的编码方案。 HARQ在上行链路中的应用: 探讨了上行链路HARQ的实现方式和优势。 核心网与接入网接口: Iub/Iur接口: 详细介绍了TD-HSPA接入网(NodeB)与核心网(RNC)之间的Iub接口以及RNC之间的Iur接口的协议栈和信令流程,分析了接口的性能要求和设计考虑。 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架构: 阐述了TD-HSPA所处的UTRAN架构,包括NodeB、RNC等关键节点的功能。 第三部分:TD-HSPA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侧重于TD-HSPA系统的实际部署、性能优化以及与现有网络的互操作性。 网络规划与部署: 覆盖规划: 讨论了TD-HSPA网络的覆盖需求和规划原则,包括基站选址、天线配置等。 容量规划: 分析了容量规划的关键因素,如用户数量、业务类型、数据流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容量优化策略。 干扰管理: 详细阐述了TD-HSPA网络中的干扰源,如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等,以及相应的干扰抑制和管理技术,如功率控制、切换管理等。 性能优化: 资源调度优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调度算法参数、优化资源分配策略来提升网络吞吐量和用户体验。 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优化: 分析了链路自适应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无线信道环境。 切换管理优化: 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切换算法,减少切换失败率,保障用户在移动过程中的通信连续性。 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 介绍了TD-HSPA如何支持不同业务的QoS需求,包括业务分类、资源分配优先级等。 网络互通与演进: 与2G/3G网络的互通: 详细阐述了TD-HSPA与GSM、WCDMA以及TD-SCDMA等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互通机制,包括跨系统切换、漫游等。 向LTE/4G的演进: 展望了TD-HSPA向更先进的LTE(Long-Term Evolution)技术演进的路径和技术衔接,为读者理解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视角。 第四部分:TD-HSPA的应用与展望 本部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展示了TD-HSPA技术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移动互联网应用: 高速上网体验: 详细介绍了TD-HSPA如何支持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云服务等对带宽要求较高的移动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移动生活。 移动办公与通信: 分析了TD-HSPA在提升移动办公效率、支持视频会议、即时通信等方面的作用。 行业应用: 物联网(IoT)初步探索: 尽管TD-HSPA并非专为物联网设计,但其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也为一些早期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可能。 车联网(V2X)的潜在应用: 探讨了TD-HSPA在车联网通信中的初步探索和技术限制。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 频谱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讨论了在现有框架下继续挖掘频谱效率潜力的可能性。 能耗优化: 关注了TD-HSPA设备和网络的能耗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技术。 与其他技术融合: 探讨了TD-HSPA与其他无线技术(如Wi-Fi)的协同工作模式。 本书旨在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TD-HSPA技术学习平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TD-HSPA技术的工作原理、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时隔多年再看这本书,它更像是一部技术史的见证。翻开书页,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数据传输速率从几兆跃升到十几兆的兴奋感。这本书详尽地记录了从WCDMA核心网络到接入网的演进路径中的关键技术节点。我记得其中关于Rake接收机和Turbo码的介绍,虽然现在看起来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当时能把它们的工作原理讲得如此透彻,实属不易。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信号处理层面去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极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包含了最新的技术标准,而在于它完整、系统地展现了一个完整移动通信代际技术栈的构建逻辑。对于任何想系统学习通信原理,并希望未来能涉足底层系统设计的人来说,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技术深度,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反复研读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略带粗糙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下回想起十多年前那个移动通信技术飞速迭代的年代。我记得当时刚接触无线通信这块时,感觉HSPA这个词汇就像是通往更高速率世界的钥匙,充满了神秘和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的厚度摆在那里,沉甸甸的,光是掂量着就觉得内容必然是扎实且详尽的。我记得书里有很多关于物理层、接入层协议栈的剖析,图表画得非常详尽,即便是现在看起来,那些流程图和状态转换图依然清晰易懂,对于想深入理解底层机制的工程师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案头的参考宝典。特别是对于RNC(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B(基站)之间信令交互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数据包是如何在这些实体间传递、协商和重传的。当时的版本可能没有完全涵盖LTE或5G的影子,但正是这种聚焦于一个成熟技术阶段的深度挖掘,反而成就了它在特定领域的经典地位。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进行一次系统的技术漫游,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让人对整个系统的架构和运作原理有了一个宏观而又微观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凝练,没有过多的旁白或抒情,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是为了传递信息而存在的,这让阅读效率非常高,但也要求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我记得有位同事评价说,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份技术规范文档,但又比规范文档多了作者深入的理解和洞察。我深有体会,尤其是在解析关于QoS(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的那几章时,作者对于承载业务类型(如交互式、实时、后台)的区分,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排队和丢弃策略来满足各自的QoS要求,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当时是负责网络优化的,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速率瓶颈和延迟抖动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理论上的根源。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的秘籍,它教你的不是招式(应用层接口),而是如何练就扎实的内力(底层原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带着一种上个世纪末学术书籍特有的严肃感,没有太多花哨的彩色插图,大部分内容都依靠黑白的逻辑图和简洁的文字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反而使得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技术本身上。我记得我当时是抱着咖啡,在深夜里对着那些关于调度算法的章节苦思冥想。特别是对比例公平调度(Proportional Fair Scheduling)在HSPA环境下的具体实现和优缺点分析,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视角。它没有简单地赞扬某个算法,而是结合当时的信道条件和业务需求,客观地评价了各种调度策略的权衡。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石。虽然现在我们谈论的都是OFDM、Massive MIMO,但理解了这些前序技术中对资源分配、时延敏感性的处理逻辑,再去学习新的空口技术,你会发现很多思想是相通的,只是实现方式更加复杂和高效了而已。

评分

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补习当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关于切换(Handover)的疑难杂症。市面上很多教材都是泛泛而谈,把各个技术点都提一下,但真正深入到切换决策算法的细节、或者不同小区间的软切换和硬切换参数配置影响的,却很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协议层面的描述,还深入探讨了性能优化、干扰抑制等工程实践问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功率控制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开环和闭环功率控制的机制,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来确保链路质量和系统容量。看着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严谨性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坦白说,对于初学者来说,某些章节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啃读那些公式,但一旦跨过那道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而不是仅仅记住“它就是这样工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