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程控交换技术与应用(第2版)
定价:45.00元
作者:万冬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40676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7章:第l章介绍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分类及现代交换技术;第2章介绍数字交换的概念、原理与数字交换网络;第3章介绍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整体结构,常用的外部设备和程控交换软件;第4章介绍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呼叫处理过程,C&C08;和ZXJIO系统的呼叫处理流程;第5章介绍信令的基本概念、No.7信令系统,数据链路控制技术、电信网的体系结构和管理协议;第6章介绍程控交换机的计费与管理,C&C08;与ZXJ10交换机计费系统的结构;第7章介绍C&C08;与ZXJl0系统硬件结构与软件结构体系。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与应用(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程控交换机的引入
1.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发展概况
1.3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1.4 程控交换机的分类及特点
1.5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新业务介绍
1.6 数据通信与交换技术
1.7 现代交换技术简介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程控交换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数字交换原理
2.3 数字交换网络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
3.1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整体结构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用户话路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控制系统
3.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常用外部设备
3.5 程控交换软件
3.6 程序的执行管理
3.7 程序的执行级别
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实践项目一指导书 认识ZXJl0数字程控交换机
教学实践项目一任务书 认识ZXJl0数字程控交换机
教学实践项目一任务单 认识ZXJl0数字程控交换机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呼叫处理
4.1 程控交换机的呼叫处理过程
4.2 C&C08;系统的呼叫处理流程
4.3 ZXJlO系统的呼叫处理流程
4.4程控交换机的指标体系和服务质量
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实践项目二指导书 开通本局通话业务
教学实践项目二任务书 开通本局通话业务
教学实践项目二任务单 开通本局通话业务
第5章 程控交换机信令与相关技术
5.1 信令的基本概念
5.2 信令系统
5.3 数据链路控制技术
5.4 电信网的体系结构和管理协议
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实践项目三指导书 开通各项电话业务
教学实践项目三任务书 开通各项电话业务
教学实践项目三任务单 开通各项电话业务
第6章 程控交换机的管理与维护
6.1 计费处理
6.2 C&C08;程控交换机计费系统
6.3 ZXJlO计费系统的结构
6.4 程控交换机的管理与维护
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实践项目四指导书 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
教学实践项目四任务书 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
教学实践项目四任务单 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
第7章 新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简介
7.1 华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
7.2 中兴ZXJlO数字程控交换机
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战指导价值,说实话,比我想象的要高出不少。我原本以为这种偏向“技术与应用”的标题,内容会比较偏向于某个特定厂商设备的配置手册,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稳健,从基础的E1/STM-1接口的配置与维护,讲到了复杂的七号信令的各种应用场景,每一步骤都配有详尽的步骤解析和实际的故障排除案例。我最近接手了一个老旧程控交换机的升级项目,遇到一个棘手的信令阻塞问题,翻阅了书中的相关章节后,立刻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原来是我对某个特定的鉴权流程理解有偏差。书里对信令网和用户网分离架构的描述,清晰地指明了故障排查的切入点。这种“学以致用”的体验,是很多理论教材无法提供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旁边,手把手教你如何在高压环境下,用最稳妥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疑难杂症,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概念。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设计”比“如何进行配置”的探究更为深刻。许多关于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在交换机软件架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调度算法来提升交换机吞吐量的章节,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系统工程背景。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拥塞控制策略的那部分,书中对不同队列管理机制(如RED, WRED)在实际交换机环境下的性能差异分析,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对比。这不是简单的优缺点罗列,而是基于负载测试结果的直观展示。它让我理解到,一个高性能的交换机,其“智能”绝大部分体现在它对瞬时流量波动的应对能力上,而这些能力正是由底层算法和硬件调度共同决定的。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计算机科学原理,成功地嫁接到了高速通信硬件的实际限制之上,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对于培养系统架构师的思维模式极有裨益。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技术名词和标准协议,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程控交换系统的核心设计哲学。初读时,那些关于信令流程和网络架构的描述,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消化,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他对整个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理解是如此透彻。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推导,反而将其作为理解高性能交换机设计关键的基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软交换与硬交换融合趋势时的那种前瞻性视角,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时分、频分交换的窠臼里,而是将IP化、软件化的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借助其他网络基础读物来辅助理解某些深奥的理论部分,但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恰恰是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从应用层面深入到原理层面,想要真正掌握交换机“灵魂”的工程师们量身定做的,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人不再满足于仅仅会配置设备,而是能理解配置背后的逻辑。
评分语言风格和排版布局上,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严谨,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丝学术的刻板。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清晰,图表绘制得专业且准确,每一个框图和流程图都精确地对应了书面描述的每一个环节。然而,正因为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稍弱。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或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技术读物。例如,在讲解码流和时隙分配的细节时,作者倾向于使用高度抽象的符号和公式,这虽然保证了数学上的精确性,但对于需要快速建立空间概念的读者来说,门槛还是偏高。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话,才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动态的交换过程画面。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为了服务于“准确性”做出了牺牲,适合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下,带着笔记和草稿纸进行深度学习。
评分作为一本“第2版”的教材,它在更新速度上做出了显著的努力,这一点值得称赞。相较于前几年的同类书籍,这本书明显地加入了对NGN(下一代网络)和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一些初步探讨,虽然这些内容可能不是全书的主体,但能看出作者紧跟行业脉搏的意愿。然而,我必须指出,由于技术迭代速度过快,即便如此新的版本,在面对最新的云化和SDN(软件定义网络)趋势时,依然显得有些保守。比如,对于基于OpenFlow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交换控制平面重构,书中提及的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硬件平台和固件的优化思路。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未来十年技术发展方向上,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本巩固现有主流技术栈的“圣经”,而不是引领潮流的“灯塔”。对于刚入行的新鲜人来说,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要深入了解前沿架构,可能还需要查阅更多更分散的在线资料和最新的白皮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