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与编码(高等学校教材)
:29.50元
售价:20.1元,便宜9.4元,折扣68
作者:徐家品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403160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应广大师生的要求,编者结合这些年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科研体会,在已使用6年的《信息论与编码》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徐家品编著的《信息论与编码》共8章,包括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结论;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原理、方法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内容。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充实了信息理论特别是编码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应用。内容涵盖了通信中有关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徐家品编著的《信息论与编码》着重讲授以经典信息论内容为主的信息论基础;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的内容;香农信息论的三大基本概念:信息熵、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以及与之对应的三大定理;解决信息传输系统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三类编码;网络信息论与网络编码。本书围绕信息传输系统这一工程应用背景,特别强调概念阐述清楚、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逻辑关系上,力求通过建立信息与编码理论的分析方法,在写法上条理清楚,实例丰富翔实,注意循序渐进、难度适中,并注重理论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作用,引导读者理解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方法,培养抽象分析能力和系统工程概念。本书在体系结构上力求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内容安排注重体现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每章后配有习题。《信息论与编码》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学时数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本书也可以作为信息、通信、电子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章 绪论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的一般概念 1.1.2 信息的特点和性质 1.1.3 香农信息的定义 1.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研究的内容 1.3.1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研究对象 1.3.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研究范畴第2章 信源及信息测度 2.1 信源的分类及数学模型 2.1.1 信源的分类 2.1.2 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 2.1.3 多符号离散信源 2.1.4 连续信源及波形信源 2.2 信息的度量——信息熵 2.2.1 无条件概率、联合概率与条件概率 2.2.2 自信息 2.2.3 互信息 2.2.4 信息熵 2.2.5 各熵之间的关系 2.2.6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及定理 2.2.7 平均互信息及其特性 2.3 多符号离散平稳信源 2.3.1 消息序列的熵 2.3.2 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模型 2.3.3 离散平稳信源的信息熵和极限熵 2.3.4 马尔可夫信源的信息熵 2.4 信源的相关性与冗余度 2.4.1 信源的相关性 2.4.2 冗余度 2.5 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习题第3章 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分类及其描述 3.2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2.1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概念 3.2.2 一般单符号离散信道的一些概率关系 3.3 信道容量及其计算方法 3.3.1 信道容量的定义 3.3.2 无噪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3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4 准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5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5 离散无记忆扩展信道的信道容量 3.6 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1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2 串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7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习题第4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 4.1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4.1.1 信源编码 4.1.2 信源编码的码字类型及码树 4.2 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的特点 4.2.1 定长信源编码定理 4.2.2 变长编码的特点 4.2.3 变长编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3 信源编码定理 4.3.1 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4.3.2 统计匹配码 4.3.3 克拉夫特不等式 4.4 变长编码方法 4.4.1 香农—费诺—埃利斯码 4.4.2 费诺编码 4.4.3 霍夫曼码 4.4.4 游程编码 4.4.5 算术编码 4.4.6 通用编码 习题第5章 信道编码 5.1 信道编码定理 5.1.1 信道与差错 5.1.2 差错概率与译码规则 5.1.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5.2 信道编码及其基本原理 5.2.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2.2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5.3 线性分组码 5.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5.3.2 线性分组码生成矩阵和一致监督矩阵 5.3.3 线性码的检错、纠错能力 5.3.4 汉明码 5.3.5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5.3.6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5.4 循环码 5.4.1 循环码的基本概念 5.4.2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5.4.3 循环码的编码 5.4.4 循环码的译码 5.4.5 自动请求重传方式(ARQ) 5.4.6 循环码的捕错译码和大数逻辑译码 5.4.7 BCH码和RS码 5.5 卷积码 5.5.1 卷积码的编码原理 5.5.2 卷积码的描述 5.5.3 卷积码的编码 5.5.4 维特比译码 5.6 级联码、交织码及TCM码 5.6.1 级联码 5.6.2 交织码 5.6.3 TCM码 5.6.4 前向纠错方式 5.7 Turbo码 5.7.1 Turbo码编码器 5.7.2 Turbo码译码器 5.8 LDPC码 5.8.1 LDPC码的定义及其描述 5.8.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5.8.3 LDPC码的构造 习题第6章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 6.1 失真度和平均失真度 6.1.1 失真度 6.1.2 平均失真度 6.2 信息率失真函数及其性质 6.2.1 信息率失真函数 6.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6.3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述及其计算 6.4 二元信源和离散对称信源的只(d)函数 6.4.1 二元对称信源的R(D)函数 6.4.2 离散对称信源的R(D)函数 6.5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1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2 高斯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3 连续信源R(D)函数的参量表述及其计算 6.6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6.6.1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6.6.2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的应用 6.7 标量量化编码与矢量量化编码 6.7.1 均匀量化 6.7.2 优量化 6.7.3 矢量量化编码 6.8 语音压缩编码 6.8.1 波形编码基本原理 6.8.2 参量编码 6.8.3 混合编码 6.9 图像压缩编码 6.9.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及JPEG标准 6.9.2 活动图像压缩编码 6.9.3 H.26x建议 6.9.4 MPEG标准 习题第7章 网络信息论与网络编码初步 7.1 网络信息论概述 7.1.1 网络信息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7.1.2 网络信息论的应用 7.2 网络的信道容量 7.2.1 多址系统 7.2.2 广播信道 7.2.3 相关信源的多用户信道问题 7.3 无线信道 7.3.1 信道模型 7.3.2 圆对称复数高斯随机矢量 7.3.3 MIMO高斯信道容量 7.4 网络编码技术 7.4.1 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 7.4.2 线络编码 习题第8章 通信系统的保密与安全 8.1 密码系统和密码体制 8.1.1 密码体制的基本组成 8.1.2 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 8.1.3 经典密码体制 8.1.4 安全保密性与随机性 8.2 对称加密体制 8.2.1 数据加密标准DES 8.2.2 DES密码的演化设计 8.3 公开密钥密码 8.3.1 单钥密码体制存在的问题 8.3.2 公开密钥的一般原理 8.3.3 RSA体制 8.4 认证技术 8.4.1 消息认证系统 8.4.2 消息认证码和消息认证 8.4.3 身份认证 8.4.4 数字 8.5 认证鉴权与加密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8.5.1 GSM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8.5.2 WCDMA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8.5.3 CDMA2000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习题参考文献
我个人阅读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啃硬骨头”的踏实感,但绝非痛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是按照信息处理的“源头到终点”的脉络来组织的。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会感觉信息量有点大,特别是涉及到概率论和信息度量的章节,需要反复回顾才能完全消化。但是,一旦跨过了信息论的基础阶段,后面进入到信道容量、纠错码的介绍时,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在介绍信道编码时,对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不是简单地介绍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解释这些代数结构是如何保证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的,比如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强大之处。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使得我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这个码可以纠错”的表面认知上,而是开始思考“它到底是如何做到纠错的”。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的过渡,是区分普通阅读和深度学习的关键,而这本书正是引导我走向后者的一本优秀向导。
评分总结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在“精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它不回避复杂性,但也不放任读者在迷雾中摸索。我尤其推荐给那些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的底层原理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系统的思维训练手册。通过学习如何用信息论的视角去量化不确定性、优化信息传输,我们能培养起一种更具全局观和效率意识的分析方法。比如,当你下次看到任何形式的数据压缩或加密技术时,你都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其背后的信息论极限在哪里,以及当前的实现离这个极限还有多远。这种思维的迁移能力,是任何一门优秀的教材能带给读者的最大财富,而《信息论与编码(高等学校教材)》无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教材”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走的是典型的学术教材风格,简洁大方,但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的。纸张质量适中,字体清晰,图表的绘制也十分规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书中对关键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定义和使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在跨章节学习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混淆。很多教材为了追求篇幅或新颖,会时不时引入一些非标准化的符号,但在本教材中,这种问题基本没有出现。此外,书中似乎还微妙地融入了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在讨论香农的开创性工作时,对当时的通信环境做了简要勾勒。这使得冷冰冰的公式背后有了一丝人文关怀,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信息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对学科发展史的尊重,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率地说,有一种老派教科书的沉稳与严谨,但又透着一股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子。它不像某些新潮的教材那样试图用过于口语化的方式来“讨好”读者,而是坚持用精确、规范的术语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风格的好处在于,它迫使读者必须学会使用专业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这对未来想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来说,是极大的训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编码方案的对比分析部分。比如,在讨论哈夫曼编码和香农-范诺编码时,书中不仅列出了算法步骤,更重要的是,它分析了两者在实现复杂度、编码效率上的优劣权衡,这种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体现了作者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读完这一块内容,我清晰地明白了为什么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我们必须做出某种设计选择。另外,书中的习题设置也颇具匠心,并非简单的计算套公式,很多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前几章的概念才能得出答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挑战性,能有效地检验读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我们不仅仅是“会用”,更是要“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信息论与编码(高等学校教材)》时,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的。作为一门听起来就相当硬核的学科,我担心书中的内容会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读起来会非常枯燥,恐怕难以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概率模型。然而,翻开第一章后,我的担忧很快就消散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信息的基本度量开始,逐步引入熵、互信息等核心概念,这些基础的铺垫做得非常扎实,就像是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固的知识地基。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公式时,都不只是简单地给出结果,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物理或信息学意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对“比特”这个概念的阐释,就结合了实际的通信场景,而不是孤立地停留在数学定义上,让人感觉这些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书中对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区分与联系的阐述,条理分明,让我对整个信息传输的流程有了整体的把握。虽然涉及不少高等数学,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提供详尽的例子或图形化的解释,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定理变得相对直观可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科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教学的实用性,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入门级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