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D视频通信
定价:39.00元
作者:(美)斯切尔 ,戴琼海,曹汛,尔桂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22279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立体视频方面的一本专著,全面地介绍了与立体视频相关的各个方面。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几个立体视频通信的应用系统,包括沉浸感视频会议,立体电视广播,三维内容制作与处理以及自由视点视频系统;第二部分论述三维数据的表述与处理方法,这是立体视频研究的基础,包括多视点几何基础,立体匹配,三维模型重构,视图渲染方法,三维音视频信息采集与分析、编码与标准等;第三部分讨论有关三维重现的内容,包括立体显示的人类视觉特性,三维显示技术,混合虚拟现实,三维音视频内容渲染等;第四部分介绍三维数据采集的有关内容,如基于传感器的深度采集,虚拟现实中的跟踪与用户接口等。
本书适合于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也可供从事立体视频相关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案例研究,几乎每一章都配有详尽的实践案例,这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作者通过剖析几个著名的开源项目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嵌入到实际的软件框架中。内容涵盖了内存管理、线程同步以及跨平台编译的关键技巧。例如,书中用很大篇幅讲解了如何使用SIMD指令集来加速矩阵运算,这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开发者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花了不少篇幅讨论了软件的生命周期管理和版本控制策略,这部分内容虽然与核心技术关联度稍弱,却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作为一本“工程实践指南”的价值。遗憾的是,在这些实践的讲解中,鲜有涉及现代DevOps流程或云计算环境下的部署策略,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单机或局域网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范式,这使得它在面对云原生应用时的指导性稍显不足。
评分这是一本以硬件实现为核心驱动力的技术手册,它的叙事逻辑完全是围绕着芯片设计和底层硬件加速展开的。书中详尽地分析了FPGA和ASIC在处理高速并行数据流时的优势与劣势,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来设计专门的信号处理单元。从流水线架构的设计到时序约束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被量化分析。作者甚至深入到晶体管级别的能耗考量,讨论了在低功耗场景下如何权衡速度与资源占用。对于电子工程师和嵌入式系统开发者来说,这本指南简直是如获至宝,因为它提供了直接应用于硅片设计层面的指导方针。然而,这本书的“面向硬件”的特性也带来了明显的局限性:它几乎完全忽略了软件层面的抽象和动态配置能力。所有算法都必须被固化到硬件逻辑中,对于需要频繁升级或灵活调整的系统,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过于僵硬和难以迭代。阅读过程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数字电路和VLSI设计背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和图像选择都充满了现代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技术前沿领域的定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内容后,发现它更侧重于探讨信息论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静态图像和音频信号的处理,书中详细阐述了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经典算法如何应用于提高存储效率和传输速率。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多媒体数据基础压缩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扎实的教材,它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香农的信息熵、霍夫曼编码以及算术编码的数学基础,并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来支撑理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数学模型时的清晰度,使得即便是对高级数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把握住核心思想。书中花费了很大篇幅来讲解如何通过量化和熵编码来优化数据流,这部分内容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的无损和有损压缩技术的理论基石。尽管内容扎实,但它似乎忽略了当代媒体处理中更具动态和实时性的挑战,更多停留在对已固化算法的深入剖析上,而不是探索新的编码范式。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学院派的严谨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系统工程和网络协议的专家,全书的脉络紧紧围绕着“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模型展开。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讨论协议栈的设计,从物理层的数据调制技术,到链路层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再到网络层的路由选择算法,都有深入的论述。书中详细对比了TCP和UDP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性能评估框架,包括延迟、抖动和丢包率的计算模型。对于那些需要构建或优化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教导我们如何从底层硬件特性出发,设计出更具鲁棒性和效率的网络架构。不过,我个人感觉,在讨论应用层协议时,略显保守,更多是基于过去成熟的架构进行分析,对于新兴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或边缘计算的新型传输范式探讨得不够充分,更像是一部经典网络架构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它似乎并不急于直接给出技术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信息”本身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作者从信息哲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人脑处理感官信息的方式,并尝试建立一套模拟生物视觉皮层处理机制的计算模型。书中充满了对感知理论、认知心理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探讨,涉及大量关于阈值效应、适应性处理以及注意力机制的论述。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它拓宽了我们对“通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仅仅是数据的位移,更是意义的传递和建构。这种宏大的视角固然令人振奋,但对于那些只想快速学习某个具体编码器或传输协议的工程师而言,可能会觉得过于抽象和冗长。书中的图表往往不是标准的工程流程图,而是概念模型图,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精力去解读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