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
定价:90.00元
售价:61.2元,便宜28.8元,折扣68
作者:柯熙政,邓莉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30503589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完全相干激光束在大气中传输易受大气湍流的影响,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高。部分相干光受大气湍流影响小的优势弥补了相干光的不足,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详细介绍了完全相干光在大气中传输的湍流效应及研究部分相干光传输的分析方法。对部分相干光在湍流大气中的偏振特性、脉冲光束及部分涡旋光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后在分析阵列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对部分相干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中的散斑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
章 绪论
1.1 无线光通信与大气湍流
1.2 大气湍流效应研究进展
1.3 大气湍流及其效应
1.3.1 湍流的形成
1.3.2 雷诺数
1.3.3 湍流的内、外尺度
1.3.4 湍流的特性
1.3.5 大气结构常数
1.4 大气湍流折射率起伏谱模型
1.4.1 光束扩展
1.4.2 光束漂移
1.4.3 光强闪烁
1.4.4 到达角起伏
1.4.5 大气湍流模型
1.5 部分相干光
1.5.1 部分相干光的定义
1.5.2 空间-时间域
1.5.3 空间-频率域
1.6 部分相干光的研究方法
1.6.1 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6.2 交叉谱密度函数
1.7 大气湍流中光传输的分析方法
1.7.1 Rytov近似
1.7.2 Markov近似
1.8 部分相干GSM光束的产生
1.8.1 基模高斯光束和GSM光束的相干性
1.8.2 相位屏理论
1.8.3 随机相位屏的生成及结果分析
1.8.4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强分布与光束扩展
2.1 引言
2.2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
2.2.1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几何模型
2.2.2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数学模型
2.3 大气湍流中光束传输数值分析
2.3.1 光强分布数值分析
2.3.2 光束扩展数值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束漂移
3.1 引言
3.2 部分相干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束漂移
3.3 水平传输的光束漂移与光束扩展
3.3.1 光束漂移
3.3.2 光束扩展半径
3.3.3 光束扩展特性分析
3.3.4 光束漂移特性分析
3.4 斜程传输的光束漂移与光束扩展
3.4.1 部分相干光斜程传输的几何模型
3.4.2 光束漂移理论推导
3.4.3 光束扩展半径
3.4.4 斜程传输扩展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强闪烁和到达角起伏
4.1 引言
4.2 相干光通信中的波前畸变与波前校正
4.3 光强闪烁与到达角起伏
4.3.1 光强起伏方差
4.3.2 到达角起伏方差
4.3.3 光强闪烁特性分析
4.3.4 到达角起伏特性分析
4.4 到达角起伏与湍流尺度等参数的关系
4.4.1 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的到达角起伏方差
4.4.2 湍流内、外尺度与光束传输距离
4.4.3 不同源参数与到达角起伏
4.4.4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与到达角起伏
4.4.5 到达角起伏与光束波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章 角反射器回波光强特性
5.1 引言
5.1.1 目标回波特性研究进展
5.1.2 逆向调制系统
5.2 GSM光束双程斜程传输公式
5.3 归一化光强分布特性
5.3.1 上行链路中的光强分布
5.3.2 接收端的光强分布
5.4 数值分析
5.4.1 上行链路平均光强特性
5.4.2 接收端光强分布特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湍流中部分相干光束的偏振特性
6.1 引言
6.1.1 光束通过湍流介质时的偏振特性变化
6.1.2 相干检测及其偏振控制
6.2 理论分析
6.2.1 交叉谱密度矩阵
6.2.2 光束的偏振特性
6.2.3 光束的偏振方向角
6.3 数值计算分析
6.3.1 上行与下行传输偏振特性对比
6.3.2 水平与斜程传输偏振特性对比
参考文献
第7章 大气湍流尺度对部分相干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理论计算
7.3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强分布
7.4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束扩展
7.5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束漂移
参考文献
第8章 脉冲光束在大气湍流中水平传输时的展宽
8.1 引言
8.2 频域-波束半径
8.3 时域-脉冲展宽
参考文献
第9章 部分相干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9.1 引言
9.2 理论计算
9.2.1 部分相干涡旋光束的光强分布
9.2.2 部分相干离轴涡旋光束的光强分布
9.3 数值计算分析
9.3.1 部分相干GSM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分布
9.3.2 部分相干离轴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分布
参考文献
0章 阵列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10.1 引言
10.2 理论计算
10.2.1 光强分布
10.2.2 均方根束宽
10.2.3 桶中功率
10.3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
10.3.1 传输距离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2 光束圆心位置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3 相干长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4 湍流内、外尺度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4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光束扩展
10.4.1 光束束腰宽度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4.2 相干长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4.3 内、外尺度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5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PIB
10.5.1 阵列光束圆心位置、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PIB的影响
10.5.2 相干长度、桶半径对PIB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 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对径向部分相干阵列的影响
11.1 引言
11.2 理论分析
11.2.1 瑞利区间
11.2.2 湍流距离
11.3 数值计算分析
11.3.1 瑞利区间的比较
11.3.2 湍流距离的比较
参考文献
2章 部分相干光束的散斑特性
12.1 引言
12.2 平均散斑半径
12.3 数值分析
12.3.1 光源参数的影响
12.3.2 大气湍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该书在处理光通信中的随机过程和概率论应用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洞察力。它成功地将统计物理学的概念无缝地嫁接到了光场传输的分析中,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随机噪声和干扰源,得以在清晰的概率密度函数框架下进行量化处理。我被作者对“相干性”这一物理量在不同尺度下的多重定义所折服,这体现了作者对光物理本质的深刻理解。书中的章节安排清晰地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传输条件下,经典的光传输模型会失效,以及如何通过引入更精细的相干性描述来修正这些不足。对于从事新型光源(如超辐射或高阶调制格式)研究的人员来说,理解这些底层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大气磅礴,它不局限于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普适性的分析工具集,帮助读者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武器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奠基性的学术著作,其影响力将超越当前的技术热点,辐射到更广阔的光学信息科学领域。
评分这部文献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显然是写给那些已经对光通信有扎实背景知识的专业人士阅读的。行文之间洋溢着一种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经过了审慎的考量,每一个数学符号的运用都服务于严密的逻辑链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光束质量因子”与“相干性退化”之间关系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常用的高斯光束模型上,而是引入了更具一般性的光场描述方法,这极大地拓宽了分析的适用范围。对于那些致力于设计下一代超高速、超远距离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人员来说,书中对信噪比(SNR)边界的严格推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它不是一本快速获取答案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坐下来、拿起笔进行演算和深思的书籍。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思维框架,让读者能够独立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尚未被现有模型完全覆盖的光传输挑战。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光传输的专著,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探索手册”,而非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高度的数学化和物理抽象,对于那些习惯于工程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物理内涵。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在高速传输中的作用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利用理论工具来预测和规避这些效应带来的系统性能劣化。书中的推导过程非常细致,每一步的假设和结论都论证得无懈可击,体现了作者对该领域研究前沿的敏锐把握。然而,对于实践工程师而言,可能略微缺乏一些关于实际器件参数选择和系统搭建的“经验之谈”或“案例分析”。当然,这或许是这类偏重理论深度的书籍的特点,它旨在提供“为什么会这样”的底层逻辑,而非“如何做”的具体步骤。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对学术研究者极具价值的深度文献,它挑战了读者对光传播基础认知的极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它似乎想穷尽所有与“相干性”相关的理论细节。从电磁波场的统计描述开始,逐步过渡到光束在湍流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我发现作者在阐述脉冲展宽和色散管理时,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视角,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公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涉及高阶色散对脉冲形状影响的分析中,作者引入了一些非正交基函数展开的方法,这对于深入理解脉冲在复杂光纤或自由空间中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书中对实验验证的描述相对精简,更多的是理论预测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展示,如果能有更多实际测量数据的对比和讨论,将更能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不过,单就理论的自洽性和完整性而言,这本书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评分这部著作的深入探讨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严谨性,清晰地勾勒出了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基本原理。书中对于不同信道模型下光信号传输特性的分析,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例如,在处理大气湍流对光束稳定性和模间串扰的影响时,作者没有满足于定性的描述,而是给出了详尽的定量分析,辅以直观的图表,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非线性效应是如何耦合作用于整个传输系统的。特别是对于相干检测技术的深入剖析,它不仅涵盖了理论基础,更触及了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优化接收端结构来抑制噪声、提升信噪比的关键技术点。对于任何希望从基础理论层面掌握光通信系统性能极限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起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前沿领域的读者,也能在跟随作者的思路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对“部分相干”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