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注释
定价:58.00元
作者:(清)吴楚材,吴调侯,郭君、王垶 等注释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6388273
字数:420000
页码:56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合编的一部启蒙读物。300百年来,一直被作为学习古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部好教材,广泛流传着,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古代散文汇编图书之多,如汗牛充栋。为什么《古文观止》能久行不衰呢因为本书在编选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内容的广泛性,从先秦到明末,共222篇文章,从这里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处世的经验、人生的哲理,还可以欣赏风物,是一部多功能的综合教材;
二是作品的文学性,几乎篇篇都称得上作文的范本;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结构严谨,文字优美,是一部学习写作、掌握扎实文字功底的速成教材;
三是文学传统,这里的大多数作品,在长期流传中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成为传世的珍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一段评价 初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庄严感。我本就是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之人,但阅读古文向来是件“高处不胜寒”的苦差事。那些文言的拗口和典故的晦涩,常常让我在一页纸前徘徊半晌,不得其解。然而,这本注释版的《古文观止》仿佛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将我们这些现代的读者与先秦两汉的智慧轻轻牵引。我特别欣赏它的注释方式,并非那种冷冰冰的词汇对译,而是融入了对篇章背景和作者心境的深度剖析。就拿其中一篇著名的政论性文章来说,原本读来只觉气势磅礴,却不知其背后蕴含的权谋与时局的微妙平衡。有了这详尽的笺注,我仿佛能窥见作者当时提笔时的踌躇满志,或者壮志难酬的慨叹。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更是在“告诉我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的坐标”。对于渴望深入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却苦于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循循善诱的解读方式,无疑是最好的入门和进阶之阶梯。它将晦涩的经典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遗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充实感,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任何速食文化都无法替代的甘醇体验。
评分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我之前买过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古文观止》,但大多因为注释过于学术化或者翻译腔太重而束之高阁。真正让我愿意捧在手里反复摩挲的,还是这一版。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找到了“文采”与“实学”之间的平衡点。很多注释会过度聚焦于词语的词源学考证,读起来像是上专业课,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此书的注释明显更贴近一个“学习者”的视角,它总能捕捉到那些最容易让人产生阅读障碍的点,然后用最简洁、最符合现代人逻辑的方式去解构。比如,一些议论性极强的段落,往往需要理解当时社会舆论的大背景才能真正体会其力量。这套注释就非常细心地补充了这些“时代背景信息”,使得那些古人的唇枪舌战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冲突。我发现,当我读完一篇经此书点拨过的文章后,再去尝试脱离注释独立阅读其他篇目时,那种理解的深度和速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说明它的指导性是具有迁移效应的,它教给我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古代文本的方法论。这对于想要提高自身古典文学素养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音韵和结构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拿到这套书,最先吸引我的反而是它的排版和装帧。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清晰度,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无明显的疲惫感,这对于细读古籍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赞叹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将译文挤在侧边或脚注的拥挤布局,而是采用了在关键语句后紧随其后的方式,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极大的保持。我尝试着不看注释去读几段原文,确实感到理解上的吃力,但当我放眼扫视下方那井井有条的解释时,那些看似坚硬的文字堡垒瞬间瓦解。尤其是对于那些用典复杂、篇幅较长的散文,注释者对于典故出处的考证详略得当,不会因为过度详尽而冲淡了原文的气势,也不会因为过于简略而留下理解上的盲点。这套注释本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恰到好处”的艺术。对我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学习,它更像是一次关于中国文人审美情趣和知识体系构建的沉浸式考察。我甚至会特意去翻阅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注释,因为它们往往隐藏着对古代社会风貌和士人精神世界的侧面描绘,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第五段评价 从一个仅仅是“识字”的层面跨越到“领会其神”的层面,是学习任何古典文本都必须经历的坎。我个人的感受是,过去在阅读一些关于诸子百家言论的选段时,常常因为找不到注释中对“核心论点”的提炼而感到迷茫,读完后依然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但此注释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解释了字词,更重要的是,它提炼出了每一段话在当时的理论价值和逻辑结构。例如,在解析一篇关于治国方略的论述时,它会用清晰的小标题概括出作者的几条主要对策,然后逐一进行注释和展开,这极大地帮助了我构建起对该篇章的宏观理解。这种“先定骨架,后填血肉”的注释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逻辑思维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它让我们能够快速抓住一篇古文的“魂”,而不是沉溺于华丽辞藻的细枝末节。如今,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篇幅较长的古文,因为我知道,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总能找到进入其内在逻辑的入口,这种自信心的建立,才是对读者而言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所在的城市很难寻觅到如此精良的古籍版本,所以这次在线上购得此书,打开包装时内心充满了一种期待。实际体验下来,它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部汇编选篇的眼光本身就极为精到,汇集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几乎可以作为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散文史。而注释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语境”的还原能力。中国古代的很多表达,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人际关系,就容易产生歧义或失落其应有的韵味。我注意到,在解释一些涉及到官场潜规则或私人友谊的篇目时,注释者没有避讳,而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其言外之意,使得我们能够更真实地接近古人的“潜台词”。这种毫不含糊的解读,对于提升对文言文的“语感”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将古代文章“圣贤化”或“美化”的倾向,而是用一种务实、求真的态度去对待这些经典,让人读起来更加踏实,也更能体会到古人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压力与挣扎。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那些希望用严肃态度对待经典阅读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