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争论的十大金律
定价:25.00元
作者:(英)赫林,潘奇凡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9529409
字数:119000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在艰难的辩论中获得的经验写作而成的。在本书中,作者以一种无拘无束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应对无法避免的争论,提出了进行争论的十条法则,并以大量的实例讲述了如何应用这些法则。
目录
作者介绍
乔纳森·赫林(JonathanHerring)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和民法学学士学位。他拥有律师资格,曾经是剑桥大学纽霍学院(NewHall)的法学教员和教学主管,以及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Church)的法学讲师。1999年以来,他一直在埃克塞特大学(ExeterCollege)任教。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非常心烦意乱的时期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家庭内部关于重大决策的僵持阶段。坦白说,我当时需要的不是理论指导,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手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视角——“聚焦于目标而非立场”。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冲突解决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当双方都紧紧抓住自己的“立场”时,僵局是如何产生的。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提出的“三层对话模型”,这个模型非常直观地将对话从表层的观点交锋,引导到深层的需求探寻。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在与家人的沟通中尝试使用这种“需求锚定”的方法,结果令人惊讶。我们没有立刻达成一致,但对话的氛围彻底改变了,从剑拔弩张变成了相对平静的资源整合。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哲学层面,而是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以被实践、能够改变现实人际互动的工具。它真正做到了将智慧融入日常的烟火气之中。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陡峭但视野极佳的山峰。它需要投入精力,你不能指望囫囵吞枣就能领略其精髓。作者的逻辑推理严密到令人敬畏,尤其是在讨论“论据有效性”的那几章,他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案例,从古典逻辑学到现代行为经济学,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分析框架。我发现,这本书最不适合的读者可能是那些期待速成技巧的人。它拒绝提供任何“银弹”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坚持认为高质量的思考需要时间和艰苦的训练。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作者对“模糊性容忍度”的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太习惯于非黑即白的结果,而这本书则温柔而坚定地提醒我们,很多复杂问题的本质就是存在着无法完全消除的灰色地带。理解并接受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成熟。它提升了我对信息质量的辨别能力,让我对那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保持警惕。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彻底重塑,而非知识的简单增量。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吵赢”的指南,而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沟通中常常无意识地展示出的傲慢与无知。我最欣赏作者的是他处理“沉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争论就是声音越大越有理,但作者却深入分析了有策略性的沉默在对话中可以起到的瓦解对方防御、迫使对方重新审视自己论点的强大作用。他不仅阐述了“应该做什么”,更精妙地描绘了“不应该做什么”——那些被我们视为本能反应的争吵习惯,其实是加速沟通失败的陷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长期的、细致的“思维排毒”。它让我意识到,过去我所认为的“强硬”和“坚持己见”,很多时候不过是害怕暴露自己知识盲区的懦弱表现。现在,我更愿意在冲突中先退一步,不是示弱,而是为了争取更广阔的观察角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从“斗士”的心态,转变为“探险家”的心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简直高得惊人,我不得不承认,我至少重读了三次开头的那几章才能真正消化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的“沟通技巧”书籍那样,用大量的图表和口号来填满篇幅。相反,它深入骨髓地剖析了认知偏差在冲突中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诉诸情感”这一部分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克制。他没有简单地谴责那些利用情绪的人,而是探究了为什么人类的大脑会对情绪刺激产生如此本能的反应,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本能如何被放大和利用。当我读到关于“确认偏误”的论述时,简直像是被敲了一闷棍——我过去无数次在社交媒体上与人争执,其实只是在为自己早已形成的观点寻找更多的证据,而非寻求对错。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出错的那一刻所表现出的谦逊。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你直面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这是一种略带痛苦但极其必要的自我审视过程。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怀疑的心态的。毕竟,“金律”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现实中的争论往往是混沌不清、充满情绪的泥沼。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他不是在教我们如何“赢”得争论,而是更侧重于探讨争论背后的逻辑结构和人性弱点。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关于“预设前提”的章节,作者用了一个极其生活化的例子——关于“早起对健康的益处”——来拆解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论点是如何建立在一堆未经检验的共识之上的。读完那一段,我立刻回想起了最近一次与朋友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激烈辩论,当时我们都陷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出不来,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能看到争论是如何偏离轨道,以及如何才能将它拉回建设性的轨道上来。它更像是一份心灵的急救包,而不是一本冰冷的辩论教科书,让我开始思考,也许每一次争论的目的都不该是击垮对方,而是共同探寻更接近真相的那条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倾听那些你原本不想听的声音,并从中提炼出真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