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律例图说 | 作者 | (清)万维翰 |
| 定价 | 120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12405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中古时期的法律伦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礼法结合的特点。很多关于古代法律的书籍,要么偏重于刑罚的残酷性,给人一种“严刑峻法”的刻板印象,要么就是过度美化了儒家“德主刑辅”的理想状态。我希望《律例图说》能提供一种更为平衡的视角。它应该能够探讨,在具体的律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伦理考量和权力制衡逻辑。比如,在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时,律法是如何在维护国家秩序和保障宗族伦理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对相关律条背后立法精神的深入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条文的罗列上。如果它能用清晰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冷硬的法律条文,还原成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个侧面,让我能感受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既定的律法框架内进行博弈和生存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历史的肌理,而非仅仅停留在制度的表皮。
评分这本《律例图说》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墨色和留白,给人一种庄重又典雅的感觉。我最喜欢它装帧的质感,纸张摸起来很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在如今这个轻薄化的时代算是难得了。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书,但市面上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复杂的注释,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普及而过度简化,失去了应有的严谨性。翻开这本书的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借助老花镜才能看得更清楚的中年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内容组织上花了大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律法精神和具体条文做了有机的串联和对比。我尤其期待其中的“图说”部分,希望能通过图示化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真正做到“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复杂的权力结构和司法实践至关重要。初次接触,我对它保持着很高的期待值,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老实说,我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制度史的书籍,但能将“图”和“说”完美结合起来的,凤毛麟角。《律例图说》这个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强大的视觉辅助能力。我期待它能通过流程图、结构图甚至是历史场景的复原图,来解释一些复杂的司法程序,比如一个案件从报案到最终判决,中间要经过哪些层级的审批,涉及到哪些官员的权力交叉。这些流程在文字描述中往往会变得冗长和晦涩,但如果能配上直观的图示,那么理解效率会大大提高。此外,我特别关注它对不同地区法律习惯的差异处理。中国古代疆域辽阔,地方的自治和习俗对律法的实际应用有着显著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跳脱出仅仅聚焦于中央颁布的“大律”,而是能展现出法律在不同地域的“变奏”。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呈现,才真正配得上“图说”二字的深度和广度,也才值得我花时间去仔细研读和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分量”,但这种分量并非仅指物理重量,更是一种知识沉淀感。我一直觉得,研究古代的法律制度,最怕的就是被那些拗口的法律术语绊住脚跟,很多学者在翻译或解释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最新的法律概念去套用旧的制度,这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希望《律例图说》能在这一点上做到克制和精准。例如,在解释古代的“刑罚”体系时,它是否能清晰地划分出“身体刑”、“财产刑”和“名誉刑”的界限,并且给出具体案例支撑,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地方司法实践也有所涉及,这让我很兴奋。因为律法写在纸面上,和它在田间地头、县衙审讯室里实际执行的效果,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这种“纸面律法”与“执行现实”之间的张力,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著作了。我对它的叙事风格和案例选择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水的心态。最近迷上研究清代社会风俗和司法个案,总觉得少了那么一本能将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的工具书。我之前看的几本相关著作,要么是纯粹的法理学探讨,要么就是零散的案例分析,缺乏一个宏观的框架来统摄全局。《律例图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务实的作风,让人觉得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真的想把“律”和“例”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对不同朝代律法演变的描述,比如从唐律到宋律再到明清律法的继承与革新,这种细致的梳理对于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非常关键。我希望它能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辨析,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理解习惯的方式去阐释,比如它对于“十恶不赦”这类概念在不同时期的界定变化,如果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现出来,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我们读史,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而法律思想的演变恰恰是理解社会变迁的核心脉络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