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靖康要录笺注 | 作者 | 汪藻,王智勇 注 | 
| 定价 | 1200.00元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440698 | 出版日期 | 2008-07-01 | 
| 字数 | 页码 | 1899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2.461Kg | 
| 内容简介 | |
| 《靖康要录笺注(共3册)》共十六卷(《四库全书》题作十二卷),不着撰人名氏,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按目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现存述钦宗一朝史事之古籍,以此书为详,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次整理包括“笺定”、“笺补”、“ 校记”三部分。厘正错误,辩明异说,附录资料,使一朝史事清楚明晰。 《靖康要录笺注(共3册)》又名《孝慈渊圣皇帝要录》,是记载北宋后一位皇帝宋钦宗一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关于《婚姻家庭法新论》的作者,自宋以来书目皆付阙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云: “不着撰人名氏,自钦庙潜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亦云:“不着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日《靖康要录》五卷,不知作者,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按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焉,其与金国和战诸事,编载尤详云云,是振孙之时,已莫知出谁手矣。”然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通过对《宋会要辑稿》等史籍所载有关史料的发掘及分析,认为此书为宋代汪藻任湖州知州时所撰,又名《靖康诏旨》:王德毅先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更精密的考证,认为此书实为《元符庚辰以来诏旨》的续编,成书于绍兴八年至一一十四年之间,初名为《孝慈渊圣皇帝要录》。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余先生的这一结论。我们认为,余、王两位前辈的考证虽然在成书年代的准确性等问题上尚须进一步论证。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笺注”部分抱有过一丝疑虑,担心是那种枯燥乏味、仅仅停留在字面释义的注脚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些细致入微的批注,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不厌其烦地在我耳边低语,为我指点迷津。它们不仅仅是解释生僻词汇或典故,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对话。每当文本叙述略显跳跃或存在争议时,那些小小的批注便会适时地插入,引用其他孤本的佐证,或是提出另一种合理的推测,将原本平铺直叙的文字提升到了一个辩证思辨的高度。这种“注”与“本”相互辉映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我不再需要频繁地放下书本去查阅其他参考资料,因为作者已经替我完成了大部分的预备工作,让我得以更沉浸、更流畅地跟随他的思路,领略历史的幽微之处。这种设计,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这一特定时期的学人或深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感受,那便是“立体感”。很多关于那个特定时期的著作,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或是专注于某一场战争的军事谋略。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显得异常开阔,它似乎拥有多重镜头,能够同时捕捉到不同层面的历史侧影。除了官方的奏折和诏书,书中还穿插了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城市生活风貌,乃至士人阶层心态变化的细腻描摹。例如,书中对某些地方赋税制度的改变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计,或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学风尚的转向,都有着令人惊喜的论述。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构建,使得历史不再是扁平的年代线,而是充满了肌理和温度的真实世界。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汇聚而成的,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冷硬的史实变得鲜活而富有同理心。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尘埃感便让人沉醉其中。它仿佛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扇通往遥远岁月的古老拱门,引领我走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作者对于史料的梳理,达到了近乎苛求的细致,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被他用放大镜般审慎的态度反复审视、考证。那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整部作品的骨架异常稳健,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历史解读”所能比拟。尤其是在对关键人物动机的剖析上,不再是简单的善恶标签化,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文化心理乃至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中去,读来令人深思,忍不住要合上书本,闭目细想,去揣摩那些历史决策背后的真正重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边疆摩擦事件的记述,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次要战役或外交往来,在这里却被赋予了应有的地位,如同拼图的关键碎片,让整个历史图景豁然开朗,补全了许多以往模糊不清的脉络。
评分我对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想特别说上几句,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持久性。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能够看到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在是一种享受。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哑光、手感厚实的触感,配合恰到好处的字号和行间距,极大地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版式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注释的引用方式清晰明了,既没有完全打断主文的流畅性,又确保了读者可以随时回溯源头。对于涉及地图或复杂关系梳理的地方,配图的质量和位置安排也十分考究,往往是“会心一笑”的恰到好处,而非简单粗暴的图示填充。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被邀请到一位品味极高的学者家中,接受一场精心准备的、令人身心愉悦的知识盛宴。
评分阅读的体验,有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的“手感”,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像一块打磨光滑的古玉,温润而有质感,但绝不失其棱角分明的锋芒。叙事节奏的掌控,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将事件描述得过于煽情或夸张;相反,它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静到有些疏离的叙事腔调。但在这种克制的笔触下,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当描述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某一封决定命运的密信被截获,或某次关键战役的部署失误时,文字密度会陡然增加,信息量如同洪水般倾泻而下,那种历史的重量感和宿命感,会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作者似乎深谙,最震撼人心的叙事,往往不是大喊大叫,而是低沉有力的陈述。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不熟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被吸入那个时代的情境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