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靖康要錄箋注 | 作者 | 汪藻,王智勇 注 |
| 定價 | 1200.00元 | 齣版社 | 四川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440698 | 齣版日期 | 2008-07-01 |
| 字數 | 頁碼 | 1899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2.461Kg |
| 內容簡介 | |
| 《靖康要錄箋注(共3冊)》共十六捲(《四庫全書》題作十二捲),不著撰人名氏,記欽宗在儲時及靖康一年之事。按目編次,凡政事、製度及詔誥之類皆詳載。現存述欽宗一朝史事之古籍,以此書為詳,有極高的曆史價值。此次整理包括“箋定”、“箋補”、“ 校記”三部分。厘正錯誤,辯明異說,附錄資料,使一朝史事清楚明晰。 《靖康要錄箋注(共3冊)》又名《孝慈淵聖皇帝要錄》,是記載北宋後一位皇帝宋欽宗一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關於《婚姻傢庭法新論》的作者,自宋以來書目皆付闕如,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捲五雲: “不著撰人名氏,自欽廟潛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四庫全書總目》捲四七亦雲:“不著撰人名氏,陳振孫《書錄解題》日《靖康要錄》五捲,不知作者,記欽宗在儲時及靖康一年之事,按日編次,凡政事製度及詔誥之類,皆詳載焉,其與金國和戰諸事,編載尤詳雲雲,是振孫之時,已莫知齣誰手矣。”然近代學者餘嘉锡先生通過對《宋會要輯稿》等史籍所載有關史料的發掘及分析,認為此書為宋代汪藻任湖州知州時所撰,又名《靖康詔旨》:王德毅先生在此基礎上,通過更精密的考證,認為此書實為《元符庚辰以來詔旨》的續編,成書於紹興八年至一一十四年之間,初名為《孝慈淵聖皇帝要錄》。從而有力地支持瞭餘先生的這一結論。我們認為,餘、王兩位前輩的考證雖然在成書年代的準確性等問題上尚須進一步論證。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對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想特彆說上幾句,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閱讀的持久性。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速消費信息的時代,能夠看到一本如此用心製作的實體書,實在是一種享受。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啞光、手感厚實的觸感,配閤恰到好處的字號和行間距,極大地緩解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全書的版式設計充分考慮到瞭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注釋的引用方式清晰明瞭,既沒有完全打斷主文的流暢性,又確保瞭讀者可以隨時迴溯源頭。對於涉及地圖或復雜關係梳理的地方,配圖的質量和位置安排也十分考究,往往是“會心一笑”的恰到好處,而非簡單粗暴的圖示填充。這份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被邀請到一位品味極高的學者傢中,接受一場精心準備的、令人身心愉悅的知識盛宴。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捲,初次翻閱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的塵埃感便讓人沉醉其中。它仿佛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扇通往遙遠歲月的古老拱門,引領我走進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作者對於史料的梳理,達到瞭近乎苛求的細緻,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被他用放大鏡般審慎的態度反復審視、考證。那種紮實的學術功底,使得整部作品的骨架異常穩健,絕非市麵上那些膚淺的“曆史解讀”所能比擬。尤其是在對關鍵人物動機的剖析上,不再是簡單的善惡標簽化,而是深入到當時的政治格局、文化心理乃至個人命運的復雜交織中去,讀來令人深思,忍不住要閤上書本,閉目細想,去揣摩那些曆史決策背後的真正重量。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邊疆摩擦事件的記述,那些被主流史學常常忽略的次要戰役或外交往來,在這裏卻被賦予瞭應有的地位,如同拼圖的關鍵碎片,讓整個曆史圖景豁然開朗,補全瞭許多以往模糊不清的脈絡。
評分閱讀的體驗,有時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字的“手感”,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像一塊打磨光滑的古玉,溫潤而有質感,但絕不失其棱角分明的鋒芒。敘事節奏的掌控,簡直是一門藝術。它不像某些曆史作品那樣,為瞭追求戲劇性而將事件描述得過於煽情或誇張;相反,它保持著一種冷靜的、近乎冷靜到有些疏離的敘事腔調。但在這種剋製的筆觸下,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當描述到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比如某一封決定命運的密信被截獲,或某次關鍵戰役的部署失誤時,文字密度會陡然增加,信息量如同洪水般傾瀉而下,那種曆史的重量感和宿命感,會讓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作者似乎深諳,最震撼人心的敘事,往往不是大喊大叫,而是低沉有力的陳述。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即便是不熟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迅速被吸入那個時代的情境之中。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感受,那便是“立體感”。很多關於那個特定時期的著作,往往聚焦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或是專注於某一場戰爭的軍事謀略。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卻顯得異常開闊,它似乎擁有多重鏡頭,能夠同時捕捉到不同層麵的曆史側影。除瞭官方的奏摺和詔書,書中還穿插瞭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城市生活風貌,乃至士人階層心態變化的細膩描摹。例如,書中對某些地方賦稅製度的改變如何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計,或是某一特定時期文學風尚的轉嚮,都有著令人驚喜的論述。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構建,使得曆史不再是扁平的年代綫,而是充滿瞭肌理和溫度的真實世界。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洪流是由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軌跡匯聚而成的,這種對“人”的關注,讓冷硬的史實變得鮮活而富有同理心。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箋注”部分抱有過一絲疑慮,擔心是那種枯燥乏味、僅僅停留在字麵釋義的注腳堆砌。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些細緻入微的批注,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不厭其煩地在我耳邊低語,為我指點迷津。它們不僅僅是解釋生僻詞匯或典故,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學術對話。每當文本敘述略顯跳躍或存在爭議時,那些小小的批注便會適時地插入,引用其他孤本的佐證,或是提齣另一種閤理的推測,將原本平鋪直敘的文字提升到瞭一個辯證思辨的高度。這種“注”與“本”相互輝映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趣味性。我不再需要頻繁地放下書本去查閱其他參考資料,因為作者已經替我完成瞭大部分的預備工作,讓我得以更沉浸、更流暢地跟隨他的思路,領略曆史的幽微之處。這種設計,對於想要深入研究這一特定時期的學人或深度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