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培河、万丽华著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 揭示了历史进步观的内涵与基本类型,阐释了历史进 步始因(逻辑起点)、历史进步逻辑、历史进步评价 、历史进步机制、历史进步过程等五个问题。其中, 在历史进步始因问题上,提出历史进步的逻辑起点这 一范畴;在历史进步评价问题上,提出历史**发展 程度(历时态)、社会健康运行状况(共时态)、文 明相对进步性(世界维度)三维定位历史评价;在历 史进步机制(社会发展机制)问题上,提出动力体系 、利益流动体系和交往体系这“三个体系”作为考察 历史进步基本特征的理论依据;在历史进步过程问题 上,不仅对历史进步的逻辑特征做了阐述,而且对历 史进步的逻辑终点(共产主义)作了辩证解释。理论 联系实际,实证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社会 主义传统发展道路(苏联模式)和广大发展中**的 历史命运,并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步逻辑背 景下,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机制演变特点及 其历史命运。
本书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教育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前言
第一章 历史进步观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第一节 历史进步观的内涵
第二节 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历史进步始因
第一节 历史进步始因的三种解释范式
第二节 历史进步的逻辑起点
第三章 历史进步逻辑
第一节 历史进步的线性逻辑规定
第二节 历史进步的非线性表征
第三节 历史进步的线性逻辑规定与非线性表征的关系
第四节 历史进步的逻辑二重性
第四章 历史进步评价
第一节 历史评价的二重尺度
第二节 二重尺度不适合作为历史进步的衡量依据
第三节 考察历史进步的三维定位法
第五章 历史进步机制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历史进步机制
第二节 “两种机制”理论与“两个体系”理论
第三节 “三个体系”理论
第六章 历史进步过程
第一节 历史进步过程的个性与共性
第二节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历史阶段
第三节 阶级社会历史阶段
第四节 **阶级社会历史阶段
第七章 历史进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走出“大萧条”的资本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传统发展道路的兴与衰
第三节 命运多舛的发展中**
结语:如何正确理解历史进步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典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历史感,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翻阅一本由时间本身绘制的古老羊皮卷。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转折点时的语言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史诗般的气势,又不失学者应有的审慎。比如,在探讨中世纪晚期城市自治权的兴起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之归功于商业繁荣,而是细致地描摹了行会成员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教会影响力的衰退以及新兴市民阶层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催生出新的政治形态。这种对细微动态的捕捉,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充满了生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讨论,作者非常克制地强调了结构性力量,但也承认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选择,有时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掀起巨大的历史风暴,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具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作者非凡的逻辑掌控力。它不是按部就班地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板块式推进,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个巨大的棱镜,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光芒,但最终又汇聚到关于“进步”的那个核心追问上。尤其是在论述近现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时,作者非常巧妙地引入了地理学和气候学的变量,将人类历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地球系统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对“进步”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他非常审慎地处理了“进步”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存在的陷阱,并没有给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展示其复杂性、代价以及不同群体感受到的差异性,邀请读者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这种引导式的探讨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智力参与感,绝非被动接受。
评分《史诗般的演变:人类文明的浪潮与回响》这本书的叙事跨度之宏大,简直令人咋舌。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的织工,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从早期社会形态萌芽到现代复杂文明格局形成的漫长画卷。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革新如何重塑社会结构的深度剖析。比如,书中对火的掌握如何不仅仅是生存技能的提升,更是集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以及文字的发明如何实现了知识的首次“去中心化”存储与传播,这些论述逻辑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它没有停留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次重大飞跃背后,潜藏的人类认知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些远古先民在面对未知时那种既敬畏又充满创造力的精神状态。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们得以跳出日常琐碎,去审视人类集体命运的那些决定性瞬间,对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时间感”的重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我们瞬间从千年尺度的宏观视角,切换到对某个关键历史人物内心挣扎的微观体验。比如,书中对启蒙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在理性与情感的拉扯中,试图建立全新社会秩序时的那种孤独和使命感,描绘得入木三分。它展示了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背后,其实是无数个体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进行的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抗争与选择。这种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能动性的关注,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对整体规律的把握,又不乏对人性的深刻关怀。整本书读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对人类文明的深度洗礼,它拓宽了我的时间视野,也让我对“持续演进”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敬畏和审慎的理解。
评分我对《史诗般的演变》中关于文化符号和集体潜意识演变的研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超越了传统历史学对政治和经济事件的关注,将焦点投向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变迁。作者认为,每一次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都必然伴随着一套新的世界观、新的神话体系和新的道德约束的建立。书中对不同时代主流艺术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互文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彩,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如何在绘画和雕塑中找到了最直观的表达,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感如何反映在了后来的文学流派中。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历史研究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一幅充满情感、信仰和焦虑的复杂挂毯。读到这些部分,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我们当下所信奉的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究竟有多少是历史偶然的沉积物,有多少是真正永恒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