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理论与实践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吴大中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23077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内容共三篇,篇为电路理论部分,分为13章,主要介绍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等的分析方法,以及分布参数电路分析;第2篇为电路仿真实验,主要介绍仿真软件multisim的应用;第3篇为电路实验指导,介绍了30个常用的电路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类型。书中每章都有小结,并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电路理论与实践》适合高等学校电类(强、弱电)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自学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标准教材那样冷冰冰的,反而带有一种老派工程学家的沉稳和洞察力。作者在阐述一些经典定理,比如叠加定理或者戴维南定理时,会花费篇幅去追溯其历史背景,介绍这些定理最初是如何解决当时工程师面临的实际困境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电路理论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它对非线性电路和瞬态分析部分的讲解,处理得极其细腻。很多教材在讲到非线性元件的建模时会草草了事,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讨论了Spice模型的构建逻辑以及如何处理电路中的饱和与截止状态,这无疑是为高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意识到,电路设计不仅是应用规则,更是一种对物理现象的精确描述和预测能力。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更偏向动手实践的工程师,书本上的理论推导对我来说有时候像是一种负担,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平衡。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证明的泥潭,而是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仿真结果展示。比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巴特沃斯和切比雪夫滤波器的数学模型,还非常详细地展示了不同阶数和不同截止频率下,它们在时域和频域的表现差异,甚至配有软件仿真的截图作为佐证。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攻克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工程难题。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很有趣,它们并非简单的套公式计算,很多都涉及到对电路行为的深入分析和性能预测,迫使你必须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才能得出答案,这对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太大了。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采用了一种“先铺垫,后拓展,再深化”的结构。每一章的开头都会用简洁的语言回顾上一章的关键概念,并明确指出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的断层。然后,在讲解核心理论时,它会先引入最简化的理想模型,让读者先建立直观认识,随后才引入电阻、电容、电感的非理想特性,逐步增加复杂性。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对“等效电路”概念的强调。作者反复论证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等效替换来简化复杂的网络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远比死记硬背公式重要得多。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正在被训练成一个更会“化繁为简”的电路分析师,而不是一个只会套用教科书模板的计算器。这种对思维方法的培养,是任何一本注重实效的书籍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升级我手头的某个电源模块,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振荡问题,翻遍了手边的参考资料都不得要领。后来无意中翻开了这本书的某一章,里面专门讨论了反馈回路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而且配图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伯德图上“相角穿0线”和“增益穿1”时的临界状态。我立刻对照我的电路图进行分析,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完美地解释了我遇到的问题所在——原来是某个未预料到的寄生电容在特定工作点引入了额外的相位延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停留在基础的直流和交流稳态分析,而是深入到了系统动态稳定性这一高阶层面,并且将复杂的频域分析可视化。这种能够直接指导工程实践,解决“疑难杂症”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手册,而不是仅仅是一本理论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感觉,那种深蓝色和银灰色的搭配,让我立刻联想到电子工程领域那种精确与严密的特质。我一开始是被它厚度和专业的书名吸引的,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本能够沉下心来探讨基础原理的教材是多么难得。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后发现内容排版清晰,图表绘制得非常精细,没有那种廉价教材常见的粗糙感。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电路模型,插图的分层和标注都做得极其到位,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通过这些视觉辅助工具迅速抓住重点。我注意到它似乎在讲解理论推导时,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没有那种生硬地把公式砸过来的感觉,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引导读者理解每个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而不仅仅是“这个公式是什么”。我期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电路基础认知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