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女人上路:车轮印的日记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李彦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2063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女人上路——帕羊(节选)
情不自禁地要回忆那曾经的旅程,那些让我怀念的地方——帕羊,我能否再次接近你?!
帕羊镇全部是土坯房。房子们无序排列,随意舒展,几乎没有形成整齐的街道。安静的小镇上,很少能看见人,镇中央有座小庙,不少老人在转经,小庙外有个广场,广场边上有帆布账逢商店,还有院门上挂着牛头的旅店,墙角竟然是用汽车的曲轴当作石敢当。蓝天白云之下,高原小镇风貌尽显,另外有国外旅行团的大队人马在镇外扎营。这里给人想要写诗的冲动,可惜我写不出诗来,真是一个充满野性的随意的地方,只能写出一点直白的感觉。
帕羊镇的风光是那么苍凉,令人疯狂的土墙和足以穿透灵魂的光线,翻卷着云彩的天空,寂静的生活却让人内心狂野。
独自沉浸在苍凉的阳光里,这样的感觉真好!
“!你大灯没关上!”
“没关系,是大灯延时功能。”
“哦——”
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旅途上,每当傍晚我下车之后,总会有人这样善意地提醒着我,其实,这是六缸切诺基的一个人性化功能,当熄火后再关大灯开关时,大灯会延时几分钟然后自动熄灭,为的是那车灯能够照亮主人回家的路。而如果先关大灯后熄火,则不会延时。每当我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得意,也因为这个功能的存在,给我平添了一些喜悦。
曾经有把这句问话作为书名的想法,这种想法源于途中认识的旅伴四五的主意,这个无厘头说,这样的题目很生动,跟车和旅行有关,而且容易叫人联想到美女走光之类暧昧的意味,说实话,我很欣赏他有时出现的这种无厘头状态。不过 ,大约这样的书名太过无厘头了,因此没能通过。不过现在的书名我也喜欢,《女人上路——车轮印制的日记》,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女人上路,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到脑后了。
我们都很怀念那些在路上的时光,那些独自上路的日子和那些单纯简单的生活,直到回到现实的都市生活中,还沉浸在那中状态久久无法自拔,连说话都变少,变简单,变傻,更逞论与人相处了。在路上,简单的生活,雄伟奇美的风景,和纯朴的地方民风,每时每刻洗礼着我们蒙尘的心灵,一次次的经历之后,心变得轻松,大脑变得空白了,如果你的理想是寻求安宁和平静,长途的旅行无疑是实现理想的简单的方法。
我热爱这样的自由,向往永远这样的自由下去,因为我知道,在或近或远的未来,总会有我所期待的人和事在守候着我,奔驰在路上的,不是疲惫的双足,也不是飞驰的车轮,而是无法停下来的勇往直前的快乐的心。
前言
部分 一个人的山南
章 北京-泽当
第二章 泽当-琼果杰-拉姆纳木措-泽当
第三章 泽当-青朴-桑耶寺-拉萨
第四章 拉萨-纳木措-拉萨-北京
第二部分 与魔鬼同行
章 北京-成都-拉萨
第二章 拉萨-日喀则-定日
第三章 定日-扎西宗-定日-樟木
第四章 樟木-佩枯错-萨噶
第五章 萨噶-仲巴-帕羊-巴嘎-即乌村
第六章 即乌村-普兰-塔钦
第七章 塔钦-巴尔兵站-扎达-狮泉河
第八章 狮泉河-改则-措勤-萨噶
第九章 萨噶-日喀则-拉萨
第十章 拉萨-格尔木-兰州-西安-北京
第三部分 独行西域三万里
章 北京-东胜-山丹-哈密
第二章 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后陕达坂-库尔勒
第三章 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巴楚-麦盖提-伽师-岳普湖-阿图什-喀什
第四章 喀什-塔什库尔干-喀什
第五章 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
第六章 和田-于田-民丰-塔中-库尔勒
第七章 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布尔津-哈巴河-喀纳斯-白哈巴-布尔津-乌尔禾-奎屯
第八章 奎屯-乔尔玛-0公里-巩乃斯-巴仑台-库尔勒-若羌
第九章 若羌-米兰-罗中镇-罗布泊湖心-哈密
第十章 哈密-敦煌-酒泉
第十一章 酒泉-金塔-鼎新-额济纳旗
第十二章 额济纳旗-乌海-集宁-北京
后记
啊兔哩是李彦在新浪旅游论坛的名字,而在车坛叫作天O外O飞O兔。 或许我的旅行从童年就开始了,独自乘做火车穿过冬日的中国大地,从寒冷的北京来到温暖的花城,时空季节语言的快速转换,总是给我一种迅速适应环境的历炼,真的也许是因为如此,在我心中种下了漂泊的种子。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艳,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散文诗”,而更接近于一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记录。有一种克制的力度在里面,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因此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显得掷地有声,绝不浪费。我特别喜欢她对环境光影的描绘,那种“傍晚时分,尘土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光束穿过树林”的场景,简直可以直接搬到电影镜头里去。而且,这本书最难得的是它敢于展示旅途中的“不完美”。疲惫、迷路、遭遇突发状况时的沮丧,她都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记录下来,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真实可信,让人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翻,想知道接下来她会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这不像是一份旅游攻略,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承受孤独、并从中汲取力量的生存指南。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只是展示了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分读罢此书,我唯一的感受就是“酣畅淋漓”。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自由,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该停下来审视内心的挣扎时,她会毫不留情地剖开自己;当她沉浸于旅途的纯粹喜悦时,文字也变得像夏日午后突然倾泻而下的暴雨,热烈而直接。它避开了许多旅行文学中常见的陈词滥调,没有过多地去探讨“诗和远方”的形而上哲学,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人”与“空间”的碰撞上。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每一次换挡、每一次加油,都伴随着一次内心的重塑。特别是她记录的那些与当地人短暂而真诚的交集,那些只存在于旅途中的连接,短暂却有力,像烟火一样绚烂后即逝,但留下的光影却久久不散。这书的妙处在于它的“在场感”,你读到的不是一个总结陈词,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未完成的张力和即兴的灵感。它展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女性姿态:不依附、不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用自己的双脚和车轮去丈量世界,去定义自己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时而急促如引擎的轰鸣,时而舒缓如长途夜间的星空。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流动性”,你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签去定义它——它既有冒险文学的激情,又有散文的沉静,还带着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作者对于“边界”的重新定义。女性的边界在哪里?是家庭的围墙,还是社会的期待?她通过持续不断的移动,不断地在试探和重塑这些无形的界限。每一次到达目的地,都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心理层面的升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柏油路面的热气和风干的衣物的味道,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是很多平铺直叙的文字难以企及的。这本书不是在教你如何规划一次完美的旅行,而是在探讨如何将“生活本身”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充满变数的旅程,非常具有启迪意义。
评分这本《女人上路:车轮印的日记》真是一股清流啊,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刻意煽情或者故作高深的旅行文学。它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对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你正坐在她那辆载满故事的车副驾驶上,一起穿梭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尤其欣赏她对路边景象的捕捉,不是走马观花的记录,而是能从一棵树、一块斑驳的墙壁、一个不经意对视的眼神里,提炼出关于生活、关于女性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比如她描绘某个小镇黄昏时分的宁静,那种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的瞬间,让人读着读着就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仿佛自己也沾染上了那份尘土和自由的味道。这种将宏大的人生课题,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旅途的微小片段中的能力,着实令人称道。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却在无数个零碎的篇章里,拼凑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在路上”的状态,那种既有对远方的向往,又不失对脚下土地的眷恋,把握得恰到好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也被那种不被既定路线束缚的勇气所感染,内心深处那些犹豫不决的小声音,似乎都被远方的风声吹散了。
评分我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然而,这本《女人上路》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实践案例”。作者用她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真正的独立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天清晨你选择醒来后要面对的方向。书中那种对“未知”的坦然接受,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点。她没有过度美化冒险,而是将之视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种需要不断调整策略的博弈。通过她对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观察,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进行了一场跨越半个地图的洗礼。特别是关于自我对话的部分,非常引人入胜。她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与车窗外的风景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那些思考并非故作深沉,而是源自于长途跋涉带来的那种抽离感和自我审视的必要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渴望挣脱日常束缚的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