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2-2013)
定價:200.00元
售價:136.0元,便宜64.0元,摺扣68
作者:《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2-2013)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5309570
字數:
頁碼:2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2-2013)》從産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的視角齣發,運用相關分析工具對信息服務産業發展的結構、布局、環境、政策等進行瞭分析,以期在更為深刻的層次上、在更為廣闊的時空範圍揭示和把握信息服務産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探尋後危機時代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的發展道路。
《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2-2013)》適閤所有關注産業發展的、研究人員、谘詢師、培訓人員等閱讀,同時可以供行業外的風投公司等作為投資依據和參考。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份報告的,坦白地說,我原本對這類宏觀的行業報告抱持著一絲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往往充斥著大量官方的、缺乏細節支撐的套話。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覆蓋的那個時間窗口——2012年至2013年。那幾年,中國的信息化進程仿佛一夜之間從PC端全麵轉嚮移動端,這種速度和力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罕見的。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當時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全統一、4G網絡剛剛開始試點推廣的背景下,那些領先的信息服務提供商是如何應對帶寬限製、用戶習慣快速更迭、以及支付安全等一係列現實挑戰的?報告如果能提供關於區域性差異的洞察會非常棒,比如東部沿海省份與內陸省份在信息化投入和應用深度上的鴻溝有多大?是否可以看到當時一些失敗的、但極具前瞻性的信息服務項目案例被記錄下來?因為成功的故事總是被反復講述,但那些在技術和市場夾縫中夭摺的嘗試,往往蘊含著更深刻的教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份相對冷靜和批判性的觀察,而不是單純的贊美,去剖析這個高速發展時期背後的隱憂和結構性矛盾。
評分說實話,當我翻閱這本報告時,我主要帶著一個特定的疑問:它如何解釋當時中國信息服務業在“創新”與“模仿”之間的動態平衡?2012-2013年,國際上很多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徑已經被摸索齣來,中國本土企業在吸收、消化、再創新的速度上令人驚嘆。這份報告,作為當年的官方或權威總結,是否清晰地區分瞭哪些是真正的本土創新,哪些是基於國外模式的快速本土化適配?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對“知識産權”和“技術標準製定”的論述。當時,中國企業在努力參與國際標準的製定,特彆是在移動互聯網協議和數據交換格式方麵。報告中對國內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麵臨的國際競爭壓力,以及國傢層麵提供的支持力度,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對我而言,一份優秀的行業報告,不僅要描述“發生瞭什麼”,更要剖析“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這對未來意味著什麼”。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展示當時中國信息服務業對全球技術格局的微妙影響,而非僅僅是對國內市場規模的簡單羅列。
評分這部《中國信息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2-2013)》的問世,無疑是為我們這些長期關注中國數字經濟脈絡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提供瞭一份極其寶貴的、具有時代橫截麵意義的參考資料。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它,是因為那段時期正值中國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爆發性增長的初期階段,傳統的信息服務業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我記得當時,雲計算的概念剛剛從概念走嚮實踐,大數據分析也隻是少數科技巨頭手中掌握的“黑箱技術”,而整個信息服務業的生態係統遠沒有今天這般成熟和碎片化。這本書如果能精準捕捉到2012到2013年間,本土企業在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颱即服務)領域所做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在推動信息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那它的曆史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尤其期待看到,報告是如何界定和衡量“信息服務”的邊界的,因為在那個時間點,社交媒體、電子商務、以及新興的移動應用服務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它們相互滲透,共同構建瞭一個快速膨脹的市場。如果報告能夠深入分析當時支撐這些服務的底層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的演變邏輯,那麼它就能成為理解中國互聯網“前夜”的最佳窗口。
評分從一位資深行業分析師的角度來看,評估一份特定年份的行業報告,關鍵在於其數據顆粒度和前瞻性判斷的準確度。2012-2013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拐點”——用戶規模紅利逐漸減弱,行業開始從“跑馬圈地”轉嚮“精耕細作”的階段。因此,我非常好奇這份報告對“服務效率”和“用戶粘性”是如何量化的。當時的增值電信服務收入、軟件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這些硬指標的數據交叉分析,是構建報告骨架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監管環境正處於一個微妙的過渡期,對新興信息服務的態度尚未完全明朗。報告有沒有深入探討數據安全、隱私保護這些在當時雖然不如現在緊迫,但已現端倪的問題?我個人尤其希望看到,報告中關於“雲計算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那一章節的論述,那會兒“電子政務”的概念正在從信息孤島嚮互聯互通邁進,但實際操作中麵臨的兼容性、數據標準和部門協作的難度是巨大的,這份報告對這些“最後一公裏”問題的描繪,將決定其專業深度。
評分我當初購買這本書,主要是齣於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懷舊與求知欲。那兩年,我們正目睹著傳統信息谘詢、數據處理等服務業態如何被互聯網巨頭發起的“免費模式”衝擊得七零八落。我想瞭解,在那個“免費的午餐”盛行的時代,那些堅持收費模式的、提供專業、深度、定製化信息服務的企業,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定位的。是否有一些新興的垂直領域信息服務,比如針對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係統、或是特定行業的垂直搜索引擎,在當時已經嶄露頭角?這些“隱形冠軍”往往不會齣現在主流媒體的頭條,但他們纔是構成信息服務産業韌性的基石。如果報告能挖掘齣那些紮根於實體經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效率的“幕後英雄”,而不是僅僅聚焦於那些麵嚮C端的、光鮮亮麗的平颱型企業,那麼這份報告的社會意義和産業指導價值將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