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定价:200.00元
售价:136.0元,便宜64.0元,折扣68
作者:《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5309570
字数: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环境、政策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揭示和把握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探寻后危机时代中国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道路。
《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适合所有关注产业发展的、研究人员、咨询师、培训人员等阅读,同时可以供行业外的风投公司等作为投资依据和参考。
这部《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的问世,无疑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中国数字经济脉络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具有时代横截面意义的参考资料。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它,是因为那段时期正值中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爆发性增长的初期阶段,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我记得当时,云计算的概念刚刚从概念走向实践,大数据分析也只是少数科技巨头手中掌握的“黑箱技术”,而整个信息服务业的生态系统远没有今天这般成熟和碎片化。这本书如果能精准捕捉到2012到2013年间,本土企业在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领域所做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动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那它的历史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尤其期待看到,报告是如何界定和衡量“信息服务”的边界的,因为在那个时间点,社交媒体、电子商务、以及新兴的移动应用服务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它们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快速膨胀的市场。如果报告能够深入分析当时支撑这些服务的底层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的演变逻辑,那么它就能成为理解中国互联网“前夜”的最佳窗口。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份报告的,坦白地说,我原本对这类宏观的行业报告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往往充斥着大量官方的、缺乏细节支撑的套话。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覆盖的那个时间窗口——2012年至2013年。那几年,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仿佛一夜之间从PC端全面转向移动端,这种速度和力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在当时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统一、4G网络刚刚开始试点推广的背景下,那些领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是如何应对带宽限制、用户习惯快速更迭、以及支付安全等一系列现实挑战的?报告如果能提供关于区域性差异的洞察会非常棒,比如东部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在信息化投入和应用深度上的鸿沟有多大?是否可以看到当时一些失败的、但极具前瞻性的信息服务项目案例被记录下来?因为成功的故事总是被反复讲述,但那些在技术和市场夹缝中夭折的尝试,往往蕴含着更深刻的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份相对冷静和批判性的观察,而不是单纯的赞美,去剖析这个高速发展时期背后的隐忧和结构性矛盾。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阅这本报告时,我主要带着一个特定的疑问:它如何解释当时中国信息服务业在“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动态平衡?2012-2013年,国际上很多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已经被摸索出来,中国本土企业在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速度上令人惊叹。这份报告,作为当年的官方或权威总结,是否清晰地区分了哪些是真正的本土创新,哪些是基于国外模式的快速本土化适配?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定”的论述。当时,中国企业在努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协议和数据交换格式方面。报告中对国内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国家层面提供的支持力度,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对我而言,一份优秀的行业报告,不仅要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要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展示当时中国信息服务业对全球技术格局的微妙影响,而非仅仅是对国内市场规模的简单罗列。
评分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怀旧与求知欲。那两年,我们正目睹着传统信息咨询、数据处理等服务业态如何被互联网巨头发起的“免费模式”冲击得七零八落。我想了解,在那个“免费的午餐”盛行的时代,那些坚持收费模式的、提供专业、深度、定制化信息服务的企业,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定位的。是否有一些新兴的垂直领域信息服务,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或是特定行业的垂直搜索引擎,在当时已经崭露头角?这些“隐形冠军”往往不会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头条,但他们才是构成信息服务产业韧性的基石。如果报告能挖掘出那些扎根于实体经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效率的“幕后英雄”,而不是仅仅聚焦于那些面向C端的、光鲜亮丽的平台型企业,那么这份报告的社会意义和产业指导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从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的角度来看,评估一份特定年份的行业报告,关键在于其数据颗粒度和前瞻性判断的准确度。2012-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拐点”——用户规模红利逐渐减弱,行业开始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的阶段。因此,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对“服务效率”和“用户粘性”是如何量化的。当时的增值电信服务收入、软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这些硬指标的数据交叉分析,是构建报告骨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监管环境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过渡期,对新兴信息服务的态度尚未完全明朗。报告有没有深入探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这些在当时虽然不如现在紧迫,但已现端倪的问题?我个人尤其希望看到,报告中关于“云计算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那一章节的论述,那会儿“电子政务”的概念正在从信息孤岛向互联互通迈进,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兼容性、数据标准和部门协作的难度是巨大的,这份报告对这些“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描绘,将决定其专业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