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柄谷行人,潘世圣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哲学导论
  • 思想史
  • 理性
  • 智慧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6780
商品编码:297133812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哲学的起源

定价:32.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日)柄谷行人,潘世圣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726780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分析古希腊哲学,讲述社会形态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经济学本科和英文科硕士课程。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走向世界共和国》等,2004年岩波书店出版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

译者简介:

潘世圣,1960年生。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同年入吉林大学开始硕士阶段学习,1986年起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94年赴日留学,获日本鹿儿岛大学硕士及九州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回国任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曾任日本西南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中部大学及九州大学客座教授。有著书《鲁迅明治日本漱石——关于影响及结构的综合性比较研究》(日文)《现代中国的文化》(日文、合著)、译著《现代行政法》及各类研究论文若干。

文摘


序言



沉思的迷宫:人类心智的幽微路径 一卷探索人类理性边界、追溯意识深处秘密的智识旅程。 本书并非对宏大形而上学体系的梳理,亦非对古代先贤思想的简单复述。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结构的精微手术,一次对“理解”本身运作机制的解剖。我们拒绝从既有的哲学框架出发,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侵入性的路径:从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认知心理学的实证数据,以及语言学对意义建构的观察中,探寻人类“何以为人”的基石是如何在无声的演化中被铸就的。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感知如何转化为经验?”、“意义如何从噪音中涌现?”、以及“自我意识的边界在何处?” 第一部分:感知的涌现与边界的重构 我们首先挑战了笛卡尔式的清晰二元论,将其置于当代神经影像学的显微镜下。第一章《皮层下的低语:感觉输入的非线性处理》,细致描绘了从视网膜上的光子到大脑皮层中“看到一棵树”这一主观经验之间,无数信息筛选、抑制与激活的过程。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树”的柏拉图式理念,而是大脑如何通过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模型,持续地修正对外部世界的预期。经验,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误差修正,而非被动接收。 第二章《具身认知的陷阱:身体作为理解的载体》,深入探讨了“具身性”(Embodiment)理论如何重塑我们对思维的理解。思想不仅仅是头颅内的抽象运算,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运动系统、姿态乃至内分泌状态。我们通过分析运动模仿(Mirror Neuron System)和情绪的生理反馈机制,论证了“我思”的深度依赖于“我动”和“我感”。如果一个心智的物理载体被彻底改变,其产生的认知结构是否依然能被称为“同一主体”? 第三章《时间的主观流逝:记忆的编织与未来的预演》,侧重于时间感。我们区分了表征性的时间(Chronos,钟表时间)和经验性的时间(Kairos,感受时间)。记忆的提取不是简单地重放录像带,而是大脑对过去事件进行的实时、带有当下情绪色彩的重构。这种重构能力,正是人类心智能够超越“当下”进行规划和道德判断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部分:符号的诞生与意义的裂变 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符号的驾驭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语言与逻辑的形成机制,力求摆脱对印欧语系逻辑结构的过度依赖。 第四章《语法作为生存策略:词序与意图的耦合》,从跨语言人类学和儿童习得研究中提取证据,论证了语法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社会协调和意图传递的工具,其次才发展为抽象思维的载体。我们比较了高度屈折的语言和语序固定的语言如何塑造其使用者对因果关系的捕捉。语言的结构,塑造了我们理解“事件”的方式。 第五章《隐喻的强制性:认知结构中的“非直陈”》,是本书中对日常思维模式最激进的挑战之一。我们主张,大部分抽象概念——如“爱”、“进步”、“权力”——并非通过逻辑演绎得出,而是通过将具身经验映射到抽象领域(Conceptual Metaphors)构建而成。例如,“论证即战争”的隐喻模式,如何系统性地阻碍了我们进行非对抗性的交流?我们分析了这种认知捷径的强大惯性。 第六章《概率与不确定性:人类如何量化世界》,避开了贝叶斯哲学的传统讨论,转而考察人类对“随机性”的厌恶与误判。我们展示了认知偏差(如赌徒谬误、确认偏误)如何内嵌于我们处理概率信息的机制中。理性并非是先验的完美逻辑引擎,而是一个在不完全信息下,力求生存和高效决策的近似算法。 第三部分:社群的构建与责任的界限 心智的边界延伸到个体之外,与他者的互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场域。第三部分关注心智的“外化”及其伦理含义。 第七章《心智理论的拓扑学:理解“他者”的有限性》,探讨了“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发生与局限。我们不仅需要推断他人的信念、欲望和意图,更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应对“我永远无法完全知晓他者所知”的根本性鸿沟。这本书质疑了完全的共情(Empathy)的可能性,转而强调“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在伦理互动中的优先地位。 第八章《集体心智的病理学:从群体极化到信息茧房》,将个体认知偏差放大到社会尺度。群体决策往往不是个体理性的简单叠加,而是非理性反馈回路的放大器。我们分析了社交网络结构如何改变了信息的流动和“可信度”的判断标准,这直接导致了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和二元化理解。 第九章《自由意志的神经学辩护:行动选择中的“延迟”与“责任”》,是对行动主体性最审慎的探讨。放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自由观,本书聚焦于人类大脑在面对冲突性冲动时,决策前短暂的“整合与评估期”。这个时间窗口,尽管可能不是绝对的“非决定性”,却是社会构建“责任”和“道德主体”的必要条件。我们论证了,即使行动的根源是物质的,对“选择过程”的强调依然是构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关键。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非形而上学的视角,审视人类心智如何在生物学限制、社会压力和符号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搭建起我们所称之为“理解”的脆弱而精巧的结构。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终极真理”的追寻,转而专注于理解我们是如何“被困在”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中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时,我原本预期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相当活泼且充满洞察力。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侦探小说,只不过探究的不是凶手,而是人类最早的那些“终极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观点的比对分析。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思想擂台”,让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与巴门尼德的“永恒不变”进行对话,这种对立统一的展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自然哲学”的解读,它清晰地展示了科学萌芽是如何在哲学思辨中诞生的。与其说他们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最早的科学家、宇宙学家。他们尝试用可观察的现象去推导世界的运作法则,那种自信和勇气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页眉处的引文点缀得恰到好处,为每一次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对知识纯粹的敬畏之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高高在上的古代智慧,转化为我们日常可以触摸和思考的片段。他对于“知识论的转向”——即从关注世界本身转向关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描述,处理得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于智者学派的介绍部分,既展现了他们的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也敏锐地指出了这种转向对后世西方理性主义可能带来的挑战。书中对语言和概念的界定也下了大功夫,比如“真理”这个概念在早期是如何从一种神启式的领悟,逐渐演变为需要逻辑论证的严谨过程。行文中穿插了许多对原始文献的精妙翻译和解读,使得即便是晦涩的片段也变得易于理解,这种学者的严谨与表达的流畅完美结合,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是一本让人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人忍不住反复翻阅,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准,没有丝毫拖沓,直击核心。它摒弃了冗长的人物传记模式,转而聚焦于核心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被催生、被修正、最终形成体系的。比如,关于早期城邦政治与思想发展的关系,作者的论述极具启发性。他指出,民主的萌芽为思想的自由辩论提供了土壤,而这种辩论本身又反过来塑造了城邦的伦理规范。这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让原本静态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书中对“德性”(Arete)这一概念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是一个僵硬的道德准则,而是一个动态的、与城邦公民身份紧密相连的实践精神。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何为好的生活”的不同定义,勾勒出了一幅古希腊精神世界的全景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中那些关于公民责任和个体价值的讨论,都有了一种更深远的理解基础,仿佛万物的起点都指向了那片爱琴海的岸边。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古代思辨哲学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零散的片段认知上,这本书就像一把强劲的光束,将所有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成了一个连贯而壮阔的星图。作者在构建整个思想图景时,展现了惊人的宏观把握能力。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冲突,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宇宙观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柏拉图主义,这种思想的“遗传”脉络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于“城邦”这个特殊环境的论述也十分到位,没有孤立地看待思想的诞生,而是将其紧密地放置在城邦衰落与变迁的大背景下,这使得那些关于正义与秩序的探讨,立刻获得了强大的现实意义。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都是人类在解决实际生存问题时所迸发出的智慧结晶。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思考模式的重塑,教会我如何去追溯一个观念最朴素、最纯粹的表达源头。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思想史的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娓娓道来了人类文明早期那些闪耀的思想火花。我尤其欣赏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更早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身影的细致勾勒。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梳理,而是将哲学家们置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让你真切感受到他们提出那些宏大命题时的挣扎与激情。比如,他深入剖析了米利都学派如何从神话叙事中挣脱出来,试图用“水”、“气”这些具体的物质去解释世界的本源,那种由具象向抽象的飞跃,看得我心潮澎湃。书中对于“逻各斯”(Logos)概念的演变也着墨甚多,从最初的“言语”、“理性”到后来成为宇宙的根本规律,这种意义的递进和引申,被作者阐述得丝丝入扣,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窥见西方理性传统的坚实根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雅典广场上那些辩论的声音,那份对真理永不餍足的追问,至今仍震撼人心。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