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6.00元
作者:龙忠琪,龙胜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30184719
字数:
页码:35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共13章,分为6个部分:数字电路分析设计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逻辑电路的机助设计、基础练习题与思考题。重点介绍高速和超高速CMOS、BiCMOS及LSTTL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原理、应用和基本理论方法,包括PLD器件的原理和应用、数字电路CAD设计技术等。《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理论和实践并重,内有大量集成芯片应用实例。
《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适于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部分 数字电路分析设计基础
1 绪论
1.1 数字电路、数字信号与数字系统
1.2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数字系统中的信息表征
2 逻辑代数基础
2.1 概述
2.2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运算
2.3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公式
2.4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定理
2.5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2.6 逻辑函数的化简
2.7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组合逻辑电路
3 逻辑门电路
3.1 概述
3.2 MOS门电路
3.3 双极型门电路
3.4 BiCMOS电路
3.5 本章小结
4 组合逻辑电路的组成及其分析设计方法
4.1 组合逻辑电路的组成
4.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4.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4.4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险象
5 常用中大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5.1 编码器
5.2 译码器
5.3 数据选择器
5.4 运算电路
5.5 只读存储器(ROM)
5.6 MSI/LSI组合电路芯片的位扩展技术
5.7 用MSI/LSI标准电路芯片设计组合电路
5.8 本章小结
6 可编程组合逻辑器件
6.1 可编程逻辑器件概述
6.2 PLA(可编程逻辑阵列)
6.3 PAL
6.4 用FPLA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第三部分 时序逻辑电路
7 触发器
7.1 RS触发器
7.2 D触发器
7.3 JK触发器
7.4 施密特触发器
7.5 单稳态触发器
7.6 555定时器
7.7 本章小结
8 常用MSI/LSI时序逻辑电路
8.1 时序逻辑电路的组成及功能描述方法
8.2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8.3 计数器
8.4 可读/写存储器
9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9.1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9.2 用SSI电路芯片设计时序电路
9.3 用MSl/LSI电路芯片设计时序电路
10 可编程时序逻辑器件
10.1 寄存可编程逻辑阵列(RPLA)
10.2 通用阵列逻辑(GAL)
10.3 FPGA
10.4 用PLD器件设计时序电路及PLD器件的选用
10.5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11 D/A转换电路
11.1 基本DAC电路
11.2 常用DAC芯片及其应用举例
11.3 DAC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芯片选用方法
12 A/D转换电路
12.1 A/D转换的基本概念
12.2 基本ADC电路
12.3 常用ADC芯片及其典型应用举例
12.4 ADC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芯片选用
第五部分 逻辑电路的机助设计
13 数字电路CAD
13.1 数字电路CAD设计流程
13.2 数字电路的建模
13.3 设计综合
13.4 设计仿真
13.5 模块系统CAD
13.6 时序电路CAD
13.7 PLD电路CAD
13.8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基础练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I 常用逻辑单元图形符号
附录I 《电气图用图形符号——二进制逻辑单元》(GB4728.12-85)简介
附录Ⅱ 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电路知识入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龙忠琪,山东临邑人,1939年5月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电子科学技术与微波集成电路仿真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96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曾于1990-1991年在德国亚琛工大高访近两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重大军工科研项目等多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就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微波集成电路仿真》等专著、《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等教材、《低噪声电子设计》等译作共16部,约600多万字。曾获“教师”、“教学名师”称号,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喜爱的老师”。
文摘
序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部分 数字电路分析设计基础
1 绪论
1.1 数字电路、数字信号与数字系统
1.2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数字系统中的信息表征
2 逻辑代数基础
2.1 概述
2.2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运算
2.3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公式
2.4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定理
2.5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2.6 逻辑函数的化简
2.7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组合逻辑电路
3 逻辑门电路
3.1 概述
3.2 MOS门电路
3.3 双极型门电路
3.4 BiCMOS电路
3.5 本章小结
4 组合逻辑电路的组成及其分析设计方法
4.1 组合逻辑电路的组成
4.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4.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4.4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险象
5 常用中大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5.1 编码器
5.2 译码器
5.3 数据选择器
5.4 运算电路
5.5 只读存储器(ROM)
5.6 MSI/LSI组合电路芯片的位扩展技术
5.7 用MSI/LSI标准电路芯片设计组合电路
5.8 本章小结
6 可编程组合逻辑器件
6.1 可编程逻辑器件概述
6.2 PLA(可编程逻辑阵列)
6.3 PAL
6.4 用FPLA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第三部分 时序逻辑电路
7 触发器
7.1 RS触发器
7.2 D触发器
7.3 JK触发器
7.4 施密特触发器
7.5 单稳态触发器
7.6 555定时器
7.7 本章小结
8 常用MSI/LSI时序逻辑电路
8.1 时序逻辑电路的组成及功能描述方法
8.2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8.3 计数器
8.4 可读/写存储器
9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9.1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9.2 用SSI电路芯片设计时序电路
9.3 用MSl/LSI电路芯片设计时序电路
10 可编程时序逻辑器件
10.1 寄存可编程逻辑阵列(RPLA)
10.2 通用阵列逻辑(GAL)
10.3 FPGA
10.4 用PLD器件设计时序电路及PLD器件的选用
10.5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11 D/A转换电路
11.1 基本DAC电路
11.2 常用DAC芯片及其应用举例
11.3 DAC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芯片选用方法
12 A/D转换电路
12.1 A/D转换的基本概念
12.2 基本ADC电路
12.3 常用ADC芯片及其典型应用举例
12.4 ADC的主要性能参数及芯片选用
第五部分 逻辑电路的机助设计
13 数字电路CAD
13.1 数字电路CAD设计流程
13.2 数字电路的建模
13.3 设计综合
13.4 设计仿真
13.5 模块系统CAD
13.6 时序电路CAD
13.7 PLD电路CAD
13.8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基础练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I 常用逻辑单元图形符号
附录I 《电气图用图形符号——二进制逻辑单元》(GB4728.12-85)简介
附录Ⅱ 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电路知识入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前言 数字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其设计与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从智能手机、电脑到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再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数字集成电路无处不在,并扮演着核心驱动力的角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复杂度不断攀升,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书旨在为读者系统性地梳理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关键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前沿的设计工具与流程,并能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复杂的数字集成电路项目。 第一章 数字电路基础回顾 本章将对数字电路的基础概念进行回顾和梳理,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首先讨论二进制数系统及其运算,包括二进制的表示、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逻辑代数,讲解基本逻辑门(AND, OR, NOT, NAND, NOR, XOR, XNOR)的功能、真值表和布尔表达式,并重点介绍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和定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摩根定理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定律进行逻辑函数的化简。 接着,我们将深入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这包括基本组合逻辑模块,如多路选择器(Multiplexer)、译码器(Decoder)、编码器(Encoder)和加法器(Adder)等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我们还将讨论如何使用卡诺图(Karnaugh Map)等方法对逻辑函数进行最优化设计,以减少硬件资源的消耗。 最后,我们将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这将涵盖触发器(Flip-Flop)的类型(SR, JK, D, T)、工作原理、状态转换图和状态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讲解寄存器(Register)、移位寄存器(Shift Register)和计数器(Counter)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如何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时序逻辑系统。本章的复习将确保读者对数字电路的基本构建块有清晰的认识,为理解更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与工艺基础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集成电路的物理基础——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工艺。我们将从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入手,介绍硅(Si)和锗(Ge)等常用半导体材料的特性,以及掺杂(Doping)对半导体导电性的影响,讲解P型和N型半导体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讲解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工作原理,这是构成现代数字集成电路最基本的器件。我们将区分NMOS和PMOS晶体管,讲解其结构、电学特性、阈值电压、跨导等关键参数,并重点阐述其作为开关的工作模式,这是数字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核心。我们将进一步介绍CMOS(Complementary MOS)技术,解释NMOS和PMOS晶体管互补工作的优势,如低功耗、高速度和良好的抗噪声能力,从而理解CMOS电路为何成为主流。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这包括晶圆制备、光刻(Photolithography)、刻蚀(Etching)、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薄膜沉积(Thin Film Deposition)等关键步骤。理解这些工艺流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集成电路设计的物理限制和成本因素。 最后,我们将讨论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包括引线键合、倒装芯片等,以及封装对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对半导体器件和工艺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集成电路设计的原理和局限性,从而做出更优化的设计决策。 第三章 逻辑综合与HDL设计 本章将引导读者进入现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核心——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进行逻辑综合。我们将重点介绍Verilog HDL和VHDL两种主要的HDL语言,阐述它们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行为建模和结构建模等。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HDL描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包括状态机、加法器、乘法器等。 我们将详细讲解HDL代码的仿真(Simulation)过程。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性的关键步骤,我们将介绍仿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如何编写测试平台(Testbench)来对设计模块进行激励和检查输出。通过仿真,读者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设计中的逻辑错误。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的概念和流程。逻辑综合是将HDL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Gate-Level Netlist)的过程,这是将抽象的设计转化为可制造电路的关键一步。我们将介绍综合工具的基本功能,以及综合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面积(Area)、时序(Timing)和功耗(Power)。我们将学习如何编写可综合的HDL代码,以及如何通过约束(Constraints)来指导综合工具优化设计。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高级的HDL设计技巧,如模块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接口设计等,以及如何利用HDL进行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的集成。掌握HDL设计与逻辑综合技术,是实现复杂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必备技能。 第四章 时序分析与优化 本章将深入探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环节——时序分析与优化。数字电路的正确工作不仅依赖于逻辑功能,更依赖于信号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时钟(Clock)信号在数字电路中的作用,以及时钟周期、时钟频率、时钟抖动(Clock Jitter)和时钟偏移(Clock Skew)等概念。 我们将重点介绍建立时间(Setup 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的要求,这是触发器正确采样数据的前提。我们将分析违背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可能导致的亚稳态(Metastability)问题,并探讨解决亚稳态的常见方法。 接着,我们将讲解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的概念,它是指影响电路工作频率的最长延迟路径。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静态时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STA)工具来识别关键路径,并分析其延迟。STA是一种无仿真分析方法,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输入和工艺角,提供精确的时序报告。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多种时序优化技术。这包括逻辑优化(Logic Optimization),例如通过综合工具调整逻辑结构以缩短关键路径;物理设计优化(Physical Design Optimization),例如通过布局布线(Placement and Routing)调整器件位置和连线长度来减小线延迟;以及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以保证时钟信号在所有触发器上的同步到达。 最后,我们将简要介绍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的编写,这是指导STA工具进行时序分析和优化的重要输入。理解并掌握时序分析与优化技术,对于设计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数字集成电路至关重要。 第五章 物理设计与版图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集成电路从逻辑网表到最终可制造版图的转化过程,即物理设计(Physical Design)。我们将详细介绍物理设计的各个阶段。 首先是布局(Placement),即将逻辑门和触发器等基本单元放置在芯片的指定区域内,目标是最小化单元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连线长度,减小延迟和功耗。我们将讨论不同布局策略和算法。 接着是布线(Routing),这是将放置好的单元通过金属层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我们将介绍布线的基本概念,如过孔(Via)、走线(Trace),以及布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约束,如设计规则检查(Design Rule Checking, DRC)和电气规则检查(Electrical Rule Checking, ERC)。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布线算法和策略,以确保所有连接正确且满足设计要求。 然后,我们将讨论功耗分析(Power Analysis)和功耗优化。集成电路的功耗是制约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移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我们将介绍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静态和动态功耗分析工具来评估功耗。我们将探讨多种功耗优化技术,如门控时钟(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等。 最后,我们将介绍版图设计规则(Layout Design Rules)的重要性,这些规则由半导体制造工艺决定,用于确保设计在制造过程中能够正确实现。我们将讨论DRC和ERC的检查内容,以及如何通过版图验证工具来确保设计符合所有规则。完成物理设计后,将生成GDSII文件,这是提交给晶圆厂制造的最终格式。理解物理设计流程,对于设计出满足制造要求且性能优越的集成电路至关重要。 第六章 数字集成电路的测试与验证 本章将探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测试与验证。一个设计即使在仿真阶段一切正常,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确保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能够可靠工作。 我们将首先介绍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的重要性,它是指在芯片制造之前,通过各种方法来确认设计的功能正确性。我们将重点介绍基于仿真(Simulation-based Verification)的方法,包括功能仿真(Functional Simulation)和事务级建模(Transaction-Level Modeling, TLM)。我们将深入讲解验证环境的搭建,包括测试平台(Testbench)的编写、激励生成(Stimulus Generation)以及覆盖率(Coverage)的度量。我们将介绍随机验证(Random Verification)和覆盖驱动验证(Coverage-Driven Verification, CDV)等先进的验证技术,以及它们在发现设计缺陷方面的优势。 接着,我们将讨论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与仿真不同,形式验证不依赖于具体的测试向量,而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证明设计是否满足给定的属性。我们将介绍模型检测(Model Checking)和定理证明(Theorem Proving)等形式验证技术,以及它们在验证关键功能模块和安全属性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芯片制造完成后的测试。我们将介绍生产测试(Production Test)的目标,即检测和剔除有缺陷的芯片。我们将讲解测试向量的生成(Test Pattern Generation, TPG),以及常用的测试方法,如扫描测试(Scan Test)和边界扫描(Boundary Scan)。我们将介绍可测试性设计(Design for Testability, DFT)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在设计中加入测试电路来提高测试效率和可测试性。 最后,我们将讨论芯片回收后的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 FA)。当出现设计或生产缺陷时,FA是定位问题根源的关键过程。我们将简要介绍FA的流程和常用的分析技术。全面的测试与验证策略是确保数字集成电路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第七章 低功耗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数据中心功耗的不断增加,低功耗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已成为当前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热点。本章将系统地介绍低功耗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我们将首先分析数字集成电路功耗的来源,包括动态功耗(与开关活动和电容充电/放电相关)和静态功耗(与漏电流相关)。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功耗建模和仿真工具来准确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功耗。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在架构层面,我们将讨论如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技术,允许根据当前任务需求动态调整芯片的工作电压和频率,从而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我们还将介绍功耗门控(Power Gating)技术,允许在芯片的某些区域不工作时完全切断其电源,从而大幅减少静态功耗。 在逻辑和电路层面,我们将介绍门控时钟(Clock Gating)技术,通过选择性地停止时钟信号的传输来避免不活跃的逻辑单元进行不必要的开关活动。我们将讨论低功耗标准单元库(Low-Power Standard Cell Library)的使用,这些单元库在设计时就考虑了低功耗特性,例如采用更小的晶体管尺寸或优化的驱动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低功耗设计中的其他重要方面,例如低功耗存储器的设计、时钟分配网络的功耗优化,以及低功耗验证的挑战。最后,我们将讨论低功耗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例如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终端中的应用。掌握这些低功耗设计技术,对于开发节能、环保的电子产品至关重要。 第八章 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与低功耗设计相对应,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则致力于在满足一定功耗和成本限制的前提下,最大化电路的工作速度和吞吐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实现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和设计策略。 我们将从基础的时序分析入手,再次强调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对高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我们将深入分析关键路径的延迟构成,包括逻辑延迟、互连线延迟和时钟延迟,并讨论如何精确地计算和优化每一项。 在架构层面,我们将介绍流水线(Pipelining)技术,它通过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解为一系列较小的、顺序执行的阶段,从而提高指令吞吐量。我们将讨论流水线深度、结构冒险、数据冒险和控制冒险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超标量(Superscalar)和乱序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处理器性能。 在逻辑和电路层面,我们将介绍高性能标准单元库(High-Performance Standard Cell Library)的使用,这些单元库包含具有快速开关速度的晶体管和优化的驱动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逻辑深度、使用更快的加法器、乘法器等算术单元来缩短关键路径。我们将讨论时钟分配网络(Clock Distribution Network)的优化,例如使用高扇出缓冲器(High-Fanout Buffers)和局部时钟缓冲器(Local Clock Buffers)来减小时钟偏斜,确保时钟信号快速、同步地到达所有寄存器。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高速互连线设计的重要性,包括线宽、线间距、阻抗匹配等因素对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缓存(Cache Memory)的设计对高性能计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缓存结构和访问方式来提高数据访问速度。最后,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例如高性能CPU、GPU等,来展示这些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九章 FPGA与ASIC设计流程对比 本章将对两种主流的数字集成电路实现方式——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和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进行详细对比,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适用的场景。 首先,我们将介绍FPG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将讲解FPGA内部的基本组成单元,如查找表(Look-Up Table, LUT)、触发器(Flip-Flop)、可编程互连资源(Programmable Interconnect Resources)和I/O接口。我们将阐述FPGA的可编程性,即用户可以通过下载配置文件来配置其逻辑功能和互连方式,使其在出厂后仍可重新编程。我们将讨论FPGA设计流程,包括HDL编码、综合、布局布线(使用FPGA厂商提供的工具)和比特流生成。我们将重点介绍FPGA的优势,如开发周期短、灵活性高、无需掩模成本,以及其在原型验证、小批量生产和定制化应用中的价值。 接着,我们将深入介绍ASIC的设计流程。我们将从前端设计(Front-End Design)开始,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HDL编码、逻辑综合和静态时序分析。然后,我们将详细讲解后端设计(Back-End Design),包括布局、布线、时序优化、功耗分析、版图验证(DRC/ERC)和GDSII文件的生成。我们将重点阐述ASIC的优势,如高性能、低功耗、低单位成本(在大规模生产时)和高度的集成度。同时,我们也会强调ASIC的劣势,如开发周期长、掩模成本高、一旦制造完成无法修改且风险较大。 通过对比,我们将详细分析FPGA和ASIC在设计成本、开发周期、性能、功耗、灵活性和适用量产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于需要快速上市、设计频繁迭代或产量需求不大的产品,FPGA是更优的选择;而对于追求极致性能、最低功耗或大规模量产且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ASIC则更具优势。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些混合式设计方案,例如先使用FPGA进行原型验证,再将成熟的设计迁移到ASIC实现。 第十章 前沿数字集成电路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数字集成电路领域的未来发展,介绍当前热门的前沿技术和重要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首先探讨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挑战与延续。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接近物理极限,传统CMOS技术面临瓶颈。我们将介绍FinFET、GAA(Gate-All-Around)等先进晶体管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延续摩尔定律的有效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讨论异构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和3D集成(3D ICs)技术。异构集成是指将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芯片(如CPU、GPU、AI加速器、RF芯片、传感器等)集成到同一个封装中,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和更高的集成度。3D ICs则是在垂直方向上堆叠多个芯片层,大幅缩短芯片间通信距离,提高性能和降低功耗。我们将介绍Chiplet(小芯片)技术,以及 Chiplet 互联技术(如UCIe)的重要性。 我们还将探讨新兴的计算范式,例如近存储计算(In-Memory Computing)和神经形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近存储计算旨在将计算单元靠近存储单元,大幅减少数据搬运的能耗和时间。神经形态计算则模仿人脑的结构和工作机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供更高效的计算平台。 最后,我们将关注数字集成电路在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5G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所带来的设计挑战和机遇。例如,AI芯片需要支持海量并行计算和高效的数据处理;IoT设备则对低功耗和低成本有极高要求;5G通信对高速、低延迟的信号处理能力提出挑战。我们将展望这些领域对下一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驱动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结语 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领域。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学习框架,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各个方面。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实用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并激发对数字集成电路领域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