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线装中华国粹:墨子 9787556811946 [春秋] 墨子及其弟子,吕昴 注 二

正版 线装中华国粹:墨子 9787556811946 [春秋] 墨子及其弟子,吕昴 注 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墨子及其弟子,吕昴 注 著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诸子
  • 线装书
  • 中华国粹
  • 古籍
  • 哲学
  • 思想
  • 春秋
  • 吕昴
  • 注译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56811946
商品编码:297235955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中华国粹:墨子

定价:24.90元

作者: 墨子及其弟子,吕昴 注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56811946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目录


序言

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三辩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明鬼下

非乐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耕柱

贵义

公孟

鲁问

公输

备城门

备高临

备梯

备水

备突



备蛾傅

迎敌祠

旗帜

号令

杂守

作者介绍


文摘


《线装中华国粹:墨子》:
  原文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日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①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刍②牛羊,豢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④,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日: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日: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⑤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注释
  ①贼:残害。
  ②刍:用草料喂养。
  ③豢:喂养。
  ④醴:甜酒。粢:米饼。盛:指装了祭品的器皿。
  ⑤遂:通“坠”,失掉。
  译文
  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治国的法则呢?所以说没有比效法天道更好的了。天的运行广大而无偏私,它的恩施博厚而不自以为有德,它的光明长久而不衰减,所以圣王效法天道。既然以天为法则,那么动作行为,一定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停止。然而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天一定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呢?因为天普遍地爱一切人,普遍地给一切人利益。怎么知道天普遍地爱一切人,普遍带给一切人利益呢?因为天拥有一切人,供养一切人。
  如今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人无论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所以人们无不饲养牛羊猪狗,洁净地准备好酒食祭品,以此来恭敬地服侍上天,这不就是拥有一切人,供养一切人吗?所以说爱人利人者,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他;厌恶人残害人的人,上天一定会降祸给他。所以说无辜的人,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为什么说人们相互上天就会降祸呢?是因为知道上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
  昔年的圣王禹、汤、文王、武王,普遍地爱天下的百姓,带领他们尊敬上天,服侍鬼神。他们给予众多百姓利益,所以天赐福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使天下诸侯都尊敬服侍他们。暴君桀、纣、幽王、厉王,憎恨天下所有的百姓,带领百姓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让他们失去国家,死去并且成为天下的耻辱。后代子孙责骂他们,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所以做不善之事而得祸的,桀、纣、幽王、厉王就是。爱人利人而得福报的,禹、汤、文王、武王就是。爱人利人而得福报的人是有的,厌恶人残害人而招致灾祸的人也是有的!
  ……

序言



《墨子》:非攻、兼爱与理性之光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进程。在这群星之中,墨家及其创始人墨子,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鲜明的实践精神,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 墨子其人:从工匠到圣贤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宋国人。与大多数出身贵族的诸子百家不同,墨子以其工匠出身而著称。这种经历赋予了他务实、精巧、注重实效的思维方式,也让他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民众的疾苦。他目睹了当时战争的残酷、社会的不公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深感忧虑,遂立志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兼济天下”的学说。 墨子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发明家。他率领弟子们,用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运用巧妙的防御工事和机关术,一次次地击退了侵略者,有效地保卫了被侵略的国家。这种“以身许国”、“赴汤蹈火”的实践精神,使得墨家学派不仅在思想上具有影响力,在实践中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 墨家思想的核心:非攻、兼爱、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家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最广为人知的主张之一。他将战争视为“以暴易暴”、“残民以逞”的行为,是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根源。墨子认为,君主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牺牲的是无数无辜的生命和国家宝贵的财富。他提出了“义”的概念,认为战争只有在符合“义”的条件下才可被接受,而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则必须被坚决反对。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战争对进攻方和被进攻方造成的巨大损失,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战争显然是“害”的集中体现。墨子及其弟子不仅在理论上阐述“非攻”的道理,更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到防御战争中,用实际行动来阻止侵略,体现了其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2. 兼爱(泛爱、爱无差等):与儒家的“仁爱”有所不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爱人”,并且这种爱是没有等级、没有差别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应当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如果人们都能做到“兼爱”,那么战争、欺诈、盗窃等一切伤害他人的行为都会消失。墨子用“恕”道来阐述“兼爱”的逻辑,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不兼相爱,则乱”。这种超越宗族、国家界限的博爱思想,在当时追求等级制度的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大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他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说明“兼爱”符合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根本之道。 3. 尚贤(任用贤能):墨子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昌盛,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贤能之人。他反对世袭制和权力私相授受,主张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墨子认为,“国皆有识者,是以无邪”,而“国皆有乱者,是以无道”。他强调,君主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样爱惜贤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人民才能得到福祉。 4. 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子对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行为深恶痛绝。他认为,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建造宫殿、制造车马、享乐歌舞,不仅是对劳动人民血汗的挥霍,更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他主张“节用”,即提倡节俭,反对不必要的开支。他认为,节俭是“利”,而奢侈是“害”。这种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缓解贫富差距、减轻人民负担有着积极的作用。 5. 节葬(反对厚葬):墨子强烈反对儒家所提倡的厚葬久丧,认为这同样是“费”的表现。他认为,厚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对死者毫无益处,反而加重了生者的负担,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墨子主张“节葬”,即薄葬,提倡简朴的丧葬仪式。他认为,对待死者,最重要的是能够生前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是在死后进行铺张浪费。 6. 非乐(反对音乐和娱乐):墨子“非乐”的主张,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他认为,君主沉溺于歌舞奏乐,不仅会分散精力,影响政务,还会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他将音乐和娱乐视为“害”,认为它们会使人民产生惰性,不思劳作,从而导致社会的衰败。虽然这一主张在后世看来可能过于严苛,但它反映了墨子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深刻关切。 三、 墨家学派的实践与传承 墨家学派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墨子以其身体力行的精神,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墨家弟子们分布于各个阶层,他们不仅是墨子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实践者。他们组成的“墨者”团体,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常常接受被侵略者的委托,前去进行防御,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来捍卫正义。 墨家学派的兴盛,曾一度与儒家并驾齐驱,其影响遍及当时的诸侯国。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墨家学派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原因复杂,既有其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也有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但墨子及其学说的光辉,并未因此而湮灭。 四、 《墨子》的价值与启示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窗口。尽管其中部分观点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其核心的“非攻”、“兼爱”、“尚贤”、“节用”等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1. 反战与和平的呼唤:在当今世界,局部冲突和地区战争仍时有发生,墨子的“非攻”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珍视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和战争,呼唤以理性和协商解决争端。 2. 人道主义的关怀:“兼爱”思想所倡导的博爱与平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3. 理性与务实的精神:墨子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务实的态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理性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解决之道。 4. 为民服务的理念:“尚贤”、“节用”等思想,都体现了墨子对于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他反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提倡将资源用于改善民生,这种为民服务的理念,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这部经典,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和人文的温度。它不仅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社会的智慧宝典,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古代典籍的阅读习惯一直比较“功利”,总想着快速抓住核心观点,然后应用到现代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个场景。然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却迫使我慢了下来,不得不沉浸其中。墨家的很多论述,特别是关于技术、逻辑和日常实践的讨论,与我们想象中那个只谈玄学的古代文人形象大相径庭。书中对“节用”、“节葬”的细致分析,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极简主义的当下。我发现,与其说是在“读”墨子,不如说是在和一位极其务实、逻辑清晰的古代工程师兼社会改革家进行对话。这种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共振,让人对古人的智慧深感敬佩,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效率”和“价值”的片面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线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一直对古典书籍的美学有种偏爱,这本《墨子》的封面设计,用了一种素雅的底色,衬托着烫金的书名,既庄重又不失古朴之美。翻开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的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无疑是对经典的一种尊重,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更不用说,线装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每一次翻页,每一次触摸书脊,都像是在和古代的匠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热爱实体书,尤其钟情于传统装帧的朋友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和阅读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把它放在书架上,与其他古籍并列,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我阅读这本关于墨子的著作时,确实被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墨家学说中的“尚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无疑是一种极其前卫和理想化的构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墨子的言论,更通过旁注和背景介绍,将这些思想置于春秋战国那个特定的历史洪流中去考察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局限性。这使得我们对墨子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墨家=反对浪费”,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群体形象。这种立体的、具有批判性眼光的解读,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入探究古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精彩报告文学。

评分

我收藏了不少不同版本的古代经典,但每当有朋友问起“想看点真正有分量的东西该从哪里入手”时,我都会推荐这种集传统美学与现代整理于一体的版本。这本书在文本的呈现上,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风貌,又通过清晰的排版和适度的标点符号,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引用到某些重要概念时,字体或加粗或有微小变化,这种细微的视觉引导,对于初学者构建知识框架非常有帮助。它避免了那种将古文“白话化”到失去原意的做法,而是选择用现代的阅读习惯去贴合古老的文字结构。这使得我能清晰地追踪到墨子思想的内在逻辑链条,而不是被零散的“金句”所迷惑,它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哲学体系。

评分

最近开始深入接触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读了不少关于先秦哲学的书籍,但总觉得那些现代排版的普及读物在“味道”上略逊一筹。直到我拿到了这本关于墨家学说的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才真正让我找到了阅读经典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校勘上的严谨态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汉语学者,但能明显感觉到编纂者在梳理原著脉络时所下的苦功。很多晦涩难懂的段落,通过旁注和译文的对照,变得豁然开朗。这种扎实的学术支撑,保证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汲取知识时不至于迷失在古奥的文字迷宫中。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张通往墨子及其弟子思想世界的详尽地图,引导着读者按部就班地探索墨家“兼爱非攻”的核心逻辑,这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伦理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