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感動共和國的黨員先鋒叢書 人民公僕: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的30位黨員先鋒
定價:25.80元
售價:17.5元,便宜8.3元,摺扣67
作者:曾鍾
齣版社:河北齣版傳媒集團公司,花山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51101837
字數:
頁碼:2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焦裕祿、鄧稼先、王進喜、邱少雲、馬永順、黃繼光、常香玉、雷鋒……這些名字在90年曆史星河中熠熠生輝。由曾鍾編寫的《人民公僕(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的30位黨員先鋒)》生動講述瞭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齣貢獻的30位先鋒模範黨員的感人故事。
黨員,一個光榮的稱謂,心中滿懷理想,肩負神聖使命,為人民服務是他們崇高的人生價值。有瞭他們,國傢纔會積蓄振興騰飛的力量,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安康。身為人民公僕,他們像鬆柏,無論在夏日嚴鼕,都永葆青翠,默默堅守;他們像楊柳,無論在哪裏,都根深葉茂,造福一方;他們像泡桐,無論土壤多麼貧瘠,都能快速生長,為人民貢獻畢生的智慧和力量!他們是共和國堅毅的基石、燦爛的希望、平凡的閃光。
《感動共和國的黨員先鋒叢書·人民公僕: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的30位黨員先鋒》以簡潔流暢的語言、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描述,介紹瞭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為國傢的建設事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齣突齣貢獻的30位黨員先鋒的感人事跡和精彩故事,給人鼓舞,催人奮進,是激發我們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
輯 忠魂鑄偉業
地質之光———李四光
自學成纔的數學傢——華羅庚
的人民科學傢——錢學森
“兩彈”元勛——鄧稼先
人民藝術傢——常香玉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傢棟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
堅持真理的革命烈士——張誌新
中國體育的報春燕——鄭風榮
第二輯 丹心鑄豐碑
鋼鐵“老英雄”——孟泰
大山之子——馬永順
永遠的鐵人——王進喜
商業戰綫的標兵——張秉貴
淘糞勞模——時傳祥
鑽頭大王——倪誌福
火中鳳凰——嚮秀麗
農民楷模——史來賀
紡紗能手——郝建秀
第三輯 熱血鑄軍魂
中國的保爾——吳運鐸
鐵道英雄——楊連第
誌願軍的模範指揮員——楊根思
藍天雄鷹——王海
飛行員——張積慧
捨身堵槍眼的特級英雄——黃繼光
神槍狙擊手——張桃芳
在烈火中永生——邱少雲
主義戰士——雷鋒
愛民模範——歐陽海
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王傑
鋼鐵戰士——麥賢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10月19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李四光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當時李四光正在迴國途中,11月15日,專門給新華社駐布拉格分社社長吳文燾、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寫信,囑咐他們:“李四光先生受壓迫,已秘密離英赴東歐,準備返國,請你們設法與之接觸,並先嚮捷剋當局交涉,給李以入境便利,並予保護。”因情況變化,李四光沒能取道東歐。他同夫人許淑彬在巴塞爾城會閤,然後一起乘火車到瞭意大利首都羅馬。12月25日,自意大利熱那亞乘船迴國。
颱灣的國民黨也早已接到命令,對凡是要返迴大陸“投共”的知名人士,一經發覺,就要采取緊急措施。香港雖還不便於他們肆無忌憚地使用殺戮的卑劣手段,但使用綁架、軟禁等手段是完全可能的。1950年1月至3月,李四光衝破重重障礙從國外輾轉3個多月纔到達香港,在海邊事前安排的一個叫做石敖的地方暫住。
總理一直關切李四光的旅途安全,他委托華南軍政委員會主任派人去香港接應。及時派麥可去接應。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婦從香港乘火車至九龍,安全迴到祖國。雖然緊張、勞纍,但李四光心情十分激動。4月9日,他到達上海,隻休息幾日,即離滬赴京。
1950年5月7日,總理前來看望李四光,兩人暢談瞭近3個小時。
李四光錶示瞭自己迴南京搞地質科學研究的意願。周總理卻從新中國當前迫切的需要談起,希望李四光在中國科學院方麵除瞭協助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學方麵的領導工作外,還要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傢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李四光被的坦誠和負責精神所摺服,從大局齣發,接受瞭總理交給的曆史重托。之後又和總理交換瞭對組織全國性地質工作機構的想法。
這個時期,外國的地質根據他們對中國的膚淺研究,得齣的結論是: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的石油。總之,中國是一個貧油國。
中國地質界相信這個定論的正確性。但隻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就是新中國首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
還在1928年,李四光根據自己的研究,對“中國貧油論”提齣瞭挑戰。
1935年他再次提齣中國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的定論談何容易。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對石油的需要更大。石油生産已經成為製約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瓶頸。毛把李四光找到,十分擔心地問:“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閤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國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李四光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迴答毛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根據數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係的觀點齣發,嚮毛、分析瞭中國地質條件,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鬆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
1956年3月,李四光齣任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在他的指導下,全國石油普查工作開始瞭。通過普查,在全國各地發現瞭含油遠景區。
李四光的工作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鄧在1958年主持召開瞭石油促進會。根據李四光的理論,中國石油大軍開進瞭鬆遼平原,開始瞭大慶石油會戰。事實證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學的。1960年是中國睏難的一年,就在這一年,大慶油田會戰取得瞭重大勝利。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瞭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傢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瞭齣來。這樣,不僅摘掉瞭“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瞭有力的證明。
1955年1月14日下午,李四光和錢三強應總理之邀到西華廳談工作。在座的還有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主任薄一波和地質部副部長劉傑。
周總理先嚮李四光詳細詢問瞭有關鈾礦資源方麵的情況。李四光說,去年2月地質部由副部長劉傑主持成立瞭鈾礦地質勘探的籌備機構,並派地質人員到有關地區進行瞭實地勘察,發現瞭鈾礦。同時介紹瞭鈾礦地質和我國的鈾礦資源等情況。接著,周總理嚮錢三強細緻地詢問瞭核反應堆、原子彈的原理和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問題。之後,詳細瞭解瞭中國原子能科學的研究現狀、科技力量、儀器設備、所需財力等情況。談話結束時,說:“明天中央要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請你們做點準備匯報,屆時可以帶點鈾礦石和簡單儀器作現場演示。”第二天,毛在頤年堂主持召開瞭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首先聽取李四光、劉傑、錢三強的匯報,接著研究瞭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課。”然後問李四光:“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用的鈾礦石?”李四光說:“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鈾礦石,能作為原子彈原料的成分隻含韆分之幾。因此要有豐富的鈾礦資源和濃縮鈾工廠。”說著李四光拿齣從野外帶迴來的黑黃色鈾礦石標本,遞給、周總理等領導人傳看,說明鈾礦地質與我國的鈾礦資源及國內鈾礦勘察的情況。補充說:“先請他們作點現場演示,有點感性認識再聽情況匯報。”錢三強用自製的蓋革一彌勒計數管(射綫探測儀器)對著桌上的鈾礦石作瞭測量放射性演示。接著講解瞭原子彈和氫彈的基本原理,研製的必要條件,特彆講瞭反應堆和迴鏇加速器必不可少,並介紹瞭幾個主要國傢發展原子能進展情況。還談瞭中國自己的情況,他說:“中國的原子能科研工作,基本上是新中國成立後白手起傢開始做,幾年的努力,隻能說是打瞭一點基礎,可貴的是集中瞭一批人,水平並不弱於彆的國傢,還有些人正在爭取迴來。”會議熱烈討論後,毛開始作總結講話:“今天聽瞭好多情況。我們國傢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齣更多的鈾礦床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瞭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瞭一定的基礎,創造瞭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瞭,該抓瞭。”又說:“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乾,也一定能乾好!我們隻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麼奇跡都可以創造齣來。”這次會議是中央對包括鈾礦地質事業在內的原子能事業發展作齣戰略決策的曆史性會議。
……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在梳理這些人物生平時,采取瞭一種近乎紀實的手法,大量的細節描寫讓冰冷的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平衡“時代背景”與“個人命運”時的分寸感。每一位先鋒的故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鑲嵌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圖景中。比如,在談到某位水利工程建設者時,文章會細緻描繪當時的材料短缺、技術落後,以及他們如何依靠土法上馬、群策群力去剋服萬難。這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那些塵土飛揚的工地上,感受到那種靠著一股“拼命三郎”的勁頭去戰勝自然和人為睏難的勇氣。而且,這些人物的“不完美”也展現得淋灕盡緻,他們也會有睏惑、有壓力,甚至有犯錯的時候,但關鍵在於他們能夠迅速自我糾偏,將個人得失置於集體利益之下,這種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在今天看來,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對人性的復雜性與時代要求的深刻洞察,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考和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厚重而質樸的氣息,那種老一輩革命文獻常有的色調和字體,讓人一翻開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好奇,特彆是那些在國傢建設的艱難時期默默奉獻、衝鋒在前的基層乾部們。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教科書,而是更側重於“人”的故事。通過對這30位先鋒人物的刻畫,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想主義光芒和鐵一般的紀律性。他們很多人齣身普通,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展現齣瞭驚人的韌性和創造力,比如在荒灘上建起第一座化工廠的工程師,或者帶領全村脫貧緻富的基層書記。他們的事跡並非都驚天動地,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復一日的堅守和對國傢事業的無限忠誠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讀完後,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安定生活,是建立在無數這樣默默無聞的“螺絲釘”的犧牲和奉獻之上的,這對於現在習慣瞭物質豐裕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奉獻”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評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它並非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似乎根據這些先鋒人物所處的領域和他們麵臨的主要挑戰進行瞭某種主題上的劃分,雖然沒有明確的章節標題區分,但在閱讀過程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從農業改造到工業突破,再到文化教育領域的接力棒是如何傳遞下去的。這使得閱讀節奏張弛有度,不會因為題材的單一而産生疲勞感。例如,當讀完關於基礎工業建設的艱辛後,緊接著閱讀在教育領域默默耕耘的先驅,會讓人有一種精神上被提振的感覺。這種編排上的巧思,讓三十個獨立的個體故事匯集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全景圖,彼此呼應,形成瞭一種整體的力量感。對我個人而言,它激發瞭我對自身職業的重新思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發展成熟期的人,如何去繼承和發揚那種“白手起傢”的創業精神,而不是滿足於既有的成果。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氣神”。那不是被動服從的“工匠精神”,而是一種主動求變、甘於奉獻、心懷天下的“主人翁精神”。書中的許多場景描寫,比如如何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大傢一起勒緊褲腰帶,但精神上卻無比富足,這種對比令人深思。這些先鋒人物身上散發齣的那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像某些曆史文獻那樣,將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是讓我們看到,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正是因為他們選擇瞭那條更艱難、更光榮的道路,纔最終鑄就瞭共和國的基石。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受到的不是壓抑的沉重,而是一種帶著敬意的、嚮前看的動力,仿佛能聽到那遙遠的年代裏,無數人在號召著“為瞭更美好的明天,奮鬥!”這份精神遺産,遠比書中的具體數據和工程成就更加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學習。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謹慎的態度,擔心會過於臉譜化或概念化。然而,這本《人民公僕》係列中的這一冊,卻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歌頌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黨員在關鍵時刻是如何做齣抉擇的。比如,在麵臨個人前途與集體利益衝突的十字路口,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和最終選擇的依據是什麼?作者似乎花瞭不少時間去查閱當事人的日記、傢書乃至當時的會議記錄,使得敘事充滿瞭可信度。我尤其喜歡其中幾位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黨員事跡,他們在民族團結和國傢建設中扮演瞭橋梁和紐帶的角色,他們的故事展現瞭跨越文化隔閡的理解與融閤,這比單純的工業建設故事更添一層人文的光輝。這本書不僅是關於建設者的贊歌,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一個閤格的共産黨人”的活教材,它通過實例而非空洞的說教,闡釋瞭信仰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和持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