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城市的品格 经济 书籍 |
| 作者: | (美)迈克尔?布隆伯格,(美)卡尔?波普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0862382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经济增长与城市清洁的空气可以兼得吗? 过去,城市经济发展依赖于留住各种企业,并通过刺激措施吸引新企业进驻。但在21世纪,企业流动性更强,联系更紧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新且更为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应该要关注如何吸引人。这就触发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哪座城市的学校更好、街道更、公园更大、公共交通更发达、空气更清洁? 在《城市的品格》一书中,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与环保运动领导人波普以乐观视角看待气候变化引发的挑战,指出了他们认为更有前途的解决之道,并为实现目标提出了现实的方案。布隆伯格与波普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分享了他们在政府、企业,以及政治运动中的切身体会,并据此规划出了一张路线图,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极其复杂的挑战。他们就这样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常规思维方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由同伐异转变为实事求是,由算计成本转变为重视收益,由放眼未来转变为关注当下,由心怀恐惧转变为满怀希望。 在三届纽约市长任内,布隆伯格在这座颇受瞩目的城市实践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提升城市环境的举措,其中许多获得了成功。在书中,布隆伯格分享了不少成功经验,包括更换白屋顶,优化建筑规范;提供清洁的供暖;设立步行街,构建公共空间;改善交通,共享街道;恢复生态,重建自然屏障等,这些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范围内的其他城市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
| 目录 | |
前 言 V 章 向庞然大物宣战? 1 第二章 “纽约规划”计划? 15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39 何谓气候变化? ? 42 人类文明离不开 1.2 万年来的稳定气候? 46 多种污染物对气候的集体威胁? 48 气候污染物的生命周期? 50 不确定性与气候变化否定论? 51 一场战争,多条战线? 56 第四章 气候变化之殇? 59 海平面上升? 64 高温难耐? 70 政局动荡? 73 海洋生态遭破坏? 75 第五章 反煤之战? 79 加入战斗? 84 (市场的)反煤之战? 88 因循守旧的补贴模式? 96 燃煤状况? 98 第六章 拥抱清洁电力? 103 屋顶太阳能之战? 110 夜间没有阳光怎么办? ? 114 公用企业的新现实? 116 第七章 降低建筑能耗? 121 更好的建筑? 126 制造声势? 130 第八章 气候变化与我们的饮食? 135 食物的未来? 142 如何种植? 145 第九章 城市掌舵? 151 理想的街道? 157 共享街道? 165 跳上公交车(和有轨电车)? 166 无人驾驶? 169 第十章 石油的末路? 173 高性能车辆? 178 欧洲:柴油车幻梦破灭? 181 物流:气候行动的关键? 183 航空业: 减排行动“起飞”? 186 重新发明汽车? 187 新的移动性? 191 石油的困境? 196 第十一章? 为制造业减排? 201 天然气泄漏? 204 木材行业的灰色地带? 207 杜绝浪费? 212 再见,氢氟烃? 217 资源创新——近在眼前的? 219 第十二章? 突破投资瓶颈? 223 对气候负责? 227 投资的障碍? 232 收支统计与基本常识? 235 为城市的信用评级? 239 第十三章? 大自然的韧性? 243 气候还能被修复吗? ? 247 气候恢复的关键? 250 大江东去,天命难违? 254 复原力困境? 258 的粮食供应? 262 版的 Embrapa? 265 第十四章? 适应气候新常态? 269 克努特大帝的教诲? 273 自然盟友? 278 筹划解决方案? 282 雨 287 高温 290 传染病 291 干旱 292 第十五章? 前进之路? 297 解决政治失灵? 305 大都市解决方案? 310 机会人人得享? 314 |
| 媒体评论 | |
比尔?盖茨荐书 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科学界、商界及政府需要共同努力。《城市的品格》这本书展示出迈克尔?布隆伯格对这种合作的要性有着独到的体会。 比尔?盖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共同会长 气候变化的威胁或将改变人口密集地区的未来。布隆伯格和波普一直在带领各个城市抵御这种威胁,他们的新书证明了人类战胜气候变化不仅可行,而且须实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好莱坞演员、制片人 迈克尔?布隆伯格和卡尔?波普在新书《城市的品格》中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吁:我们需要发起新的对话,拯救地球于变暖之中。这本书是对气候变化威胁的要审视,也是对所有人的强烈呼吁:地方层面的行动刻不容缓。 查理?罗斯,《查理?罗斯访谈录》主持人及执行主编、《CBS今晨》共同主播、《60分钟》主持人 日复一日,的市长都在证明着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迈克尔?布隆伯格是其中的大功臣。我们要做的只有三件事:行动,行动,再行动。本书可谓重要行动指南。 安娜?伊达戈,巴黎市长 迈克尔?布隆伯格和卡尔?波普在书中证明,城市可以——而且须——成为气候行动中自下而上的力量,同时,我们所有人都是气候行动中的一份子。 卡罗尔?布朗内,前美国环保署署长、前白宫气候变化政策顾问 |
《城市的品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巧妙地将经济学理论与城市发展实践相结合,却又不像传统经济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城市发展中那些微妙而重要的细节,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那些“软实力”的深入挖掘,比如城市居民的创新精神、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历史遗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多时候,比单纯的经济指标更能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我被书中对于那些“特色小镇”的案例分析所吸引,它们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同时,又能够融入到更广阔的市场经济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人文价值的双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品格”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地被塑造、被呵护、被发扬。它鼓励我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既有经济活力,又不失人文温度的城市。
评分这本书真的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市”这个概念的认知。以往我总觉得城市就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是人潮涌动的场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城市的品格》却告诉我,城市更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有着自己的性格、气质,甚至灵魂。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城市的经济现象剥离开来,去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读到关于某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坚守住自己的独特风貌,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城市的“品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是居民的文化认同?还是某种看不见的集体意志?我被书中对那些“隐形资产”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它们不像GDP数字那样直观,却对城市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经济学家的,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城市、关心城市的人的信,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居住的、工作的、或是向往的城市,去发现它独特的美,理解它内在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去守护和提升这份“品格”。
评分阅读《城市的品格》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我之前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效率”和“增长”的层面,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广阔、更具深度的主题——城市的“品格”。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数据,更是在探讨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人文关怀是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并最终塑造出城市独特魅力的。我被书中对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历史文脉、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做的深入剖析所深深打动。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注重人文、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它不应该仅仅是GDP的增长,更应该是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居民幸福感的增强,是城市独特文化价值的彰显。它让我相信,一个真正有“品格”的城市,才拥有最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经济分析报告,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数据。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城市的品格》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融入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城市故事中。作者并非一味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捕捉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描绘出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独特策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逆势而上”的城市案例的探讨,它们是如何在看似不利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城市之中,亲身感受它们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发展并非总是遵循着单一的模式,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密码”,而破解这个密码的关键,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品格”之中。它鼓励我去思考,为什么有些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企业,而有些城市却步履维艰?答案或许就在于那些看不见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品格”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城市经济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城市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经济运行得更有效率,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城市的品格》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哲学意味的维度。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他探讨的不仅仅是“如何增长”,更是“如何保持独特性”,如何在一个日益同质化的世界里,让一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气质。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城市精神”的论述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渗透在城市肌理之中,体现在居民行为模式里的某种集体意识。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城市能够激发居民的创造力,而有些城市却显得沉闷和压抑?答案可能就在于那些看不见的“品格”的塑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发展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它更关乎人的生活,关乎城市的文化,关乎一种更长远的愿景。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