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总部基地到零工社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创新实践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 组编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0347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篇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总部经济的实践章创新征程:丰台科技园的发展阶段一、高新技术园区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二、总部基地阶段(21世纪初至2015年)三、共享社区阶段(2015年后)第二章丰台科技园率先实践总部经济的优势一、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二、总部经济发展条件与动力三、总部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三章总部基地:总部经济实践区一、总部经济模式的引进二、总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三、特色企业总部聚集四、丰台总部基地实践的影响第四章总部基地的未来趋势研判一、面临问题二、新环境与新趋势三、应对策略
第二篇创新进行时:从总部经济到零工经济的跨越第五章新经济的冲击一、互联网经济二、平台经济三、分享经济四、大数据经济五、社群经济六、微经济第六章大知识产权时代的来临一、知识产权为何再提起二、“苹果”现象:知识产权为纽带的总部经济模式变化三、从“物”的经济到“人”的经济第七章新经济的“零工”时代一、外零工经济发展二、零工时代的就业新形式三、链接:零工经济与总部经济的联系第八章零工社区:云端上的创新一、园区社区化二、零工社区:创新社区的再创新三、促进以人为中心的知识产权转化
第三篇助力双创:丰台科技园打造零工社区第九章提出零工社区的背景一、“知识”的总部经济二、“人”的共享经济三、孵化器专业化四、知识产权萃取五、大数据应用第十章众创空间与零工社区一、众创空间的兴起二、“零工”时代的众创空间发展三、联系与区别第十一章零工 :丰台科技园零工社区的实践一、零工 空间:竹海零工社区二、零工 路演:黑钻石零工社区三、零工 时尚:依文零工社区四、零工 大数据:国信优易零工社区五、零工 萃取:贝壳菁汇零工社区六、零工 匠人精神:北京IBI七、零工 创新:海尔企业孵化器八、零工 咖啡:富丰雅图第十二章零工社区发展愿景一、打造产业升级的技术策源地二、传承“工匠精神”三、用人不养人,上班不坐班四、想法和办法的精准撮合五、提升双创成功率
第四篇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有利于零工社区发展的服务环境第十三章基础:创造友好空间一、创新供给——复合功能与创新空间多元化二、存量再生——具有历史积淀的工业厂房再利用三、面向未来——打造智慧社区第十四章服务:“一站式”管家服务一、全周期(CLM)二、精准化(precision)三、集聚化(clusterization)四、集成化(integration)第十五章平台:打造共性技术平台一、国外共性技术平台发展特征二、我国共性技术平台发展现状三、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生态圈第十六章资本:畅通投融资渠道一、满足多层次的创新金融需求二、聚集社会资本提供金融服务三、以资本运作助推“双创”发展四、营造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第十七章辅导:实施创业导师计划一、创业需要辅导二、创业的供需矛盾三、零工社区的“大咖”模式第十八章氛围:营造双创文化环境一、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凸显二、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三、零工文化锻造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关于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这本《从总部基地到零工社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创新实践》显然是对一个特定区域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我手里拿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是内容所承载的政策、规划与实际落地之间的张力。尽管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其中,但从标题就能预见到,作者们必然要面对一个核心的挑战:如何将宏大的“总部基地”愿景,与日益碎片化、灵活化的“零工社区”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跨越传统与新兴工作形态的视角,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描绘丰台科技园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独特策略。是侧重于硬件设施的更新,还是更关注软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创新实践”这几个字,意味着书中不会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有着鲜活案例支撑的经验分享。对于任何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或者科技产业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特定科技园区转型样本的绝佳窗口。我期待着从中看到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秘诀”,而不是那些在别处早已被证明无效的陈词滥调。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是理解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动力的关键。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导言和背景介绍,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渗透在技术与政策的讨论之中。丰台园地处北京的特定地理位置,其与核心城区的联系、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同,必然是塑造其独特实践的关键要素。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北京特色”的创新实践路径,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国际上通行的模板。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在鼓励大胆试错的同时,如何确保金融安全和合规性?这种高难度的平衡艺术,恰恰是衡量一个管理团队水平的关键。从读者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初创企业如何在丰台园的支持下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个过程中管理委员会提供了哪些“非标准化”的服务。这种微观的“英雄故事”,往往比宏大的战略规划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学习欲望。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那种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承担责任的创新精神。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份严肃且极具信息密度的专业报告,它聚焦于中国特定地理坐标上的一个关键创新引擎——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我之所以对它抱有如此高的期待,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议题:如何将既有的、重资产的“总部经济”模式,平稳地过渡到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共享与灵活经济”形态。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将宏伟蓝图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操作手册”。我期待后续内容能够更深入地挖掘那些政策背后的社会学和经济学逻辑,不仅仅是“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有效”。对于政策制定者、产业投资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高科技产业前沿动态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难得的“富矿”。它所记录的经验和教训,可能成为未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思想财富,而非仅仅是一份区域发展史的文献记录。其厚重感和实践性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性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商业畅销书那样追求煽动性的口号,而是用一种更加内敛和系统的方式来构建论述的框架。丰台园管理委员会作为主编单位,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一手性,这对于研究政策执行层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书中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一个关键的矛盾点:当一个区域被规划为高标准的“总部基地”时,它如何为灵活就业者和新兴的SOHO群体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制度保障?这绝不是简单的空间划分问题,它涉及到社保、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流程。我个人非常关注那些关于“服务生态”构建的章节。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绝不仅仅是写字楼的堆砌,而是人才、资本、技术交流的活水。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丰台园如何通过政策创新来降低中小微创新主体的运营成本,提升其对接资源的能力,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区域案例研究的范畴,它具有成为行业标准的潜力。那种脚踏实地的分析,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似乎经过了精心设计,它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调查报告。我感觉作者们在努力描绘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复杂系统——科技园区的生命体征。从最初的奠基阶段到如今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模式变革,这本书试图捕捉那些瞬间的、决定性的历史节点。特别是“零工社区”这个概念的引入,在我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它暗示着未来的工作形态将更加去中心化,而传统园区的功能必须随之演化。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探讨诸如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标准、跨界合作平台的搭建,甚至是针对远程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扶持措施。如果这些细节被充分揭示,这本书将为其他面临类似转型的城市园区提供直接的参考蓝图。我尤其欣赏这种敢于直面挑战、不回避矛盾的写作态度。一个成功的实践,必然伴随着无数次的试错和调整,我期待看到那些“没有成功”的尝试是如何被总结和修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