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政治哲学:天道 政道 德道 治道 术道 器道 | 作者 | 叶自成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227821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以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身份,综采各家之长,补阙各家之短,主要从政道、德道、治道、术道、器道五个方面来全面理解、分析、解读的政治哲学,用现代学术研究话语,论述了的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以及其现代借鉴意义。全书共七篇27章,体例完整,语言朴实,内容精彩,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内容可读性。 |
| 作者简介 | |
|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华夏主义”倡导者 |
| 目录 | |
| 自序:2500年之憾:政治哲学竟无全解! 一、魏晋之前关于政治哲学的主要评述 二、清未及民国主要对政治哲学的论述 三、新中国以来关于政治哲学的主要评述 四、魏源之叹:政治哲学无全解 绪篇 :其人、其书、其心、其体及全书概述 一、 其人:中国的思想家 二、《》其书:三个版本 三、《》其心:政治哲学 四、《》其体:天道、政道、德道、治道、术道、器道六维一体 五、本书体系及概述 篇 从恒道、天道、到人道、吃道 章 恒道永恒,非恒常变 一、一道两面,永恒无常 二、恒道玄奥,强为之说 三、道体道用,道性道德 四、微观之道,道之十喻 五、之道与希腊智慧 第二章 天道:天地无主宰,万物任自然 一、天地无鬼神,神权政治可以休矣 二、天道自然之宇宙生成论 三、天道自然之宇宙演化论 四、天道自然之宇宙秩序论 第三章 吃亦有道,人道则天 一、“吃”的“恒名”、“非恒名” 二、“吃道”与“吃德” 三、“吃”的“为学”:知识与伪知识 四、“吃”的“正道”和“奇道” 五、“吃”里面的政治:有道与无道 六、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篇:政治哲学总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无为论 第四章 四观识道,的认识论 一、推天道及人道 二、自然理性:为什么要推天道及人道? 三、四观识道:感性、知性、理性、悟性 四、四个误解:反“圣”、反“智”、反“知”、反“学”? 五、认识论的三大局限 第五章 一阴一阳:的方法论 一、阴阳思维 二、阴阳:不仅仅是矛盾、转化关系 三、《》的阴阳之道 四、阴阳之道:政治的本质、规律 五、阴阳:从治人身到治国家 第六章:的无为论:政治哲学的总原则 一、什么是“无为”、“无不为”? 二、什么是“无为而治”? 三、 “消极无为”与“积极无为” 四、道法自然中人的能动性 第三篇:政道 核心价值观 第七章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与自由 一、关于“自然”的论述 二、“自然而然”与西方“自由”的共同之处 三、“自然中的自由”与西方“自由”的重大区别 四、的“无为”与哈耶克的“自发” 五、的“自然而然”与康德的“道德律令” 第八章 民心为心,百姓四自 一、说“民” 二、以百姓之心为心: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三、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是善治的评价标准 四、“以百姓之心为心”必然体现为民四自 五、“民自富”创造经济的繁荣 六、“民自化”创造文化的繁荣 七、“民自正”创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八、“民自朴”创造安泰和谐的风俗民情 九、“民四自”皮毛,汉唐盛世之精要 十 “民四自”=中国式民治:与西方 “选票民主”的比较 第九章 圣人(得道者)损补抑举,与民共治 一、什么是“圣”? 二、谁是“圣人”?--庄子的回答 三、圣人做什么:公平正义,损补抑举 四、圣治与民治是什么关系? 五、 的“损补抑举”与罗尔斯的“社会正义” 第十章 平等包容: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一、的平等观 二、的包容观 三、思想影响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十一章 道法有则,以法治国 一、道生法,法治是道治的必然 二、平等是法治之魂,法治为平等体现 三、法治在于诚信,无诚信就无法治 四、循名究理、公私分明是法治的关键 五、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基本条件 六、法律制定:因应民心,与时迁移,简约去繁 第十二章 天下之道:以无事取天下 一、“天下”五解 二、和平、反战、自卫原则 三、道治国家是开放国家 四、大小国家平等互利 第十三章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天地万物就是自然 二、人法自然的五层关系 三、与西方自然哲学、自然法、自然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第四篇: 德道 为官之德 第十四章 政治玄德 一、“道”与“德” 二、天道玄德 三、四不玄德与四无玄德 四、“无心”与“善下” 五、政制之玄德 六、为官之德:反官僚主义 第十五章 倡“恒有欲”之德,遏“可欲”之恶 一、“恒有欲”是天道的德性表现 二、冲突与灾难的根源:“罪莫大于可欲” 三、得道者之“欲不欲”之德 四、治身十守 第十六章 三宝之德:慈、俭、不先 一、慈善之德 二、节俭之德 三、“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 第十七章 无私、担责、诚信 一、民有私而官无私 二、勇于担责之德 三、诚信之德 第五篇 治道: 国家治理的制度、能力、体系 第十八章 论“治” 一、“治”字的含义 二、道家三治:无为不治、无为而治、南面而治 三、五种治制:道治、仁治、义治、礼治、霸治 四、的“道治” 五、治道中的重大阴阳关系 第十九章 道治国家的体系 一、有限-全能?小-大? 二、圣人-道治:三大职能 三、国防外交安全情报机构 四、立法司法机构 五、社会救助机构 六、国家财政税收机构 第二十章 道治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系 一、执政者七善之力 二、价值吸引力---柔实力 三、对“势”的把执力 四、因循应变的创新力 五、当机立断执行力 六、以史为鉴,执道御今的能力 七、知人善任的能力 第二十一章 道治国家的治理体系 一、治人事的六个层次 二、事天—环境治理 三、治身—国家治理的基础 四、治家---慈俭为宝 五、治乡--甘美安乐 六、治国---无为而治 七、治天下---无事取天下 第六篇 术道:一正一奇 一柔一刚 一小一大 第二十二章 治国之术 一、治术不是“君王南面之术” 二、一正一奇之谓术 三、正奇之术与军事、经济四、正向建构与反向建构 第二十三章 柔弱胜刚强:柔实力 一、“柔弱”的五种含义 二、“柔弱胜刚强”并非力量弱小战胜力量强大 三、从“柔弱胜刚强”到“柔实力” 四、中国历史上十种不同的柔实力 五、柔刚并济是正道 第二十四章 以小观大,防微杜渐 一、以小观大 二、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三、防微杜渐,防范未然 第七篇 器道:道治国家如何建? 第二十五章 治国之器道 一、说“器” 二、“法自然”与“器” 三、治国之国器 四、治国之道器如何建?的千古难题 第二十六章 道器之建:改良路线 一、庄子学派的消极路线 二、的改良的思想 三、道治思想对越国政权的改良 四、黄老学派对齐国政治的影响 五、道治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六、道家思想对唐政治的改良 七、改良的局限 第二十七章 道器之建:“介然之梦”与“群众路线” 一、的“介然之梦” 二、学与教:道治国家基础 三、向上:上层路线 四、向下:群众路线 五、上下如何结合:天下乐推? 结束语 “小国寡民”:道治理想,之梦 一、吕思勉之叹:淹晦数千年的“小国寡民” 二、“国小民少”说,违反“道法自然”的主题 三、“国小民少”说,违反“无为而治”的主题 四、“国小民少”说,违反的史官身份 五、“小国寡民”:“小国之权,寡民之可欲” 六 “小国寡民”:“三有四其”的自然家园 七 “小国寡民”:开放与和平的家园 八、“小国寡民”不是柏拉图的乌托邦 |
| 编辑推荐 | |
| 此书*魅力在于作者以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身份,综采各家之长,补阙各家之短,在全球视野下研读《》思想中的政治智慧,意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挖掘古代中国先哲思想中*有借鉴价值的部分,重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和理论创造力,期望的政治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全球社会治理频遭困境的现实中,弘扬政治思想中普适的治理理念,或可成为中国吸引并国际政治哲学研究方向的文化历史基因。 正如所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思想的现代价值不言而明,无论是官民关系、战争与和平、大国与小国,还是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益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思想中的“民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和“以民心为心”,既可以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古朴的借鉴,又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找到传统之根源。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哲学都有浓厚兴趣的人,所以这本书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了。我尤其喜欢它对“天道”和“政道”的解读,这种将宏观的哲学原理与微观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作者在探讨“天道”时,并不是枯燥地讲授宇宙真理,而是将其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视角。这对于我理解社会变迁和历史潮流非常有帮助。而“政道”的部分,则让我对国家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权力、正义、合法性的讨论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政体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治理体系的建议,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会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停下来,对照现实中的一些政治事件进行思考,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理论,更是在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术道”和“器道”这两部分,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之前接触的政治哲学,更多地关注“道”的层面,即终极的原则和价值,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践,如何利用工具和方法来达成目标,则探讨得相对较少。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关于“术道”,作者深入剖析了各种政治策略、手段的运用,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后果。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崇高的政治理想,也需要巧妙的策略来推动。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术”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而“器道”,我理解为是指政治的“器物”,包括制度、组织、技术等等。作者在这一部分,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政治组织,如何利用制度来保障权利,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来提升治理效率。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在现代政治中的角色,这与我日常的认知非常契合。整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道”的层面到“术”和“器”的层面,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政治哲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评分这本书我确实看了不少,尤其是“天道”和“政道”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一直以来,我对政治哲学这个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感觉它离现实生活太遥远,像是在象牙塔里讨论的问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试图将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社会治理和人生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关于“天道”,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宇宙规律的探讨,而是引申到如何理解和顺应自然的运行法则,这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而“政道”的部分,则更是直击要害,探讨了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公正、有效率的政治体系。读到这里,我常常会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政治现象,思考其背后的哲学根源。作者的论述有时候会触及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辨,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琢磨,但一旦领悟,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对许多政治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和反复品味的著作。它在提供理论框架的同时,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正是好的哲学书籍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德道”和“治道”这两个篇章吸引了。我一直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德”,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统治者的品德和公民的道德水平。书中对“德道”的阐述,不仅仅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上升到了社会公德、政治伦理的高度,这让我看到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而“治道”则进一步将这些德性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的讨论,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可能会压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而如果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又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作者在这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见解。此外,书中对于“治道”的分析,还涉及到了权力制约、法律公正等方面,这些都是一个健康政治体不可或缺的元素。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同时也结合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特别是“德道”和“治道”的论述,让我对政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政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实现“德”,也就是让社会变得更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书中对“德道”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层面,更是将其提升到了政治哲学的范畴,探讨了如何构建一种符合道德的政治秩序。而“治道”部分,则将这些道德原则具体化,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处理社会矛盾的讨论。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作者的论述则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政治有了更成熟的看法,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富有启迪性的一本书籍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