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 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综合 性、文化类人文社科学术集刊,自2017年创刊,每年 出版2辑。
《文化传播》以“文化思辨、创新涵育”为主旨 ,坚持“立文明源头、通古今文脉、破中西樊篱、发 思想先声、重理性思考、促实践**”的办刊方针, 强调学术价值**,把握学术研究流变实质,立足文 史哲艺、政经法管等多学科却重在突破学科间的界限 ,致力于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各学科领域间的交叉整 合、融汇互通,从研究范畴、研究范式、学理向度等 维度,审视并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对话与交流 、文化传播与管理、人文精神与滋养等诸多范畴的新 形态新变化。
本册为2017年第2期总第2期,由蔡劲松主编。
前沿视点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经典【陈来】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之二【方铭】
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文化价值再认识【周星】
文化离散与文化中心建构——围绕北京的探讨【沈庆利】
经典与通识
儒家“君子”观念的多重蕴涵【朱承】
从话语到思想:黄宗羲思想文化研究反思片论【顾家宁】
文艺复兴中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以本韦努托·切利尼与人相学为例【陈绮】
《红楼梦》的“补天”意象与儒释和合思想【魏颖】
专题研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与设计
文化语境下的绘画艺术创新——关于共用语汇与个性语言【马良书】
“创造”与“造作”——由马一浮先生《赠丰子恺》所引出的问题【杜文涓】
关于“设计”的概念与意象造型的文化分析【王东声】
社会设计视角下社会性广告及其价值探讨【曾钰涓】
高研论坛
论艺术管理的专业品格与学科理念【田川流】
域外探险家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张瑞田】
学术观察
媒介的意义与部落化的回归——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理论再解读【杨睿】
我国文摘期刊的编辑创新、文化传承与价值实现【李钊平】
找寻自己的道路——《大公报·艺术周刊》初步研究【张新赞】
新媒体时代控烟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王军霞 陈娟】
书评
互联网时代重读《关于电视》【陈思】
传播科技与文化形式:评介《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杨欣茹】
《文化传播》集刊稿约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我一直都很欣赏《文化传播》在国际视角上的深度挖掘。本期中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动态研究”的专题,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们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案例,深入分析了不同文化在接触、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影响。例如,文章探讨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西方流行文化涌入后,当地传统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媒体等方式来平衡和调适。此外,还有关于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来化解矛盾的分析。这些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对于理解当下国际社会的人文交流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评分这期《文化传播》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另一篇聚焦于“数字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文章,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我一直对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口头文学感到惋惜,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等概念,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找到了新的生命力。文章详细介绍了几个成功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的魅力,如何通过电商平台将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甚至是如何将古老的民间故事改编成网络动画,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些具体的实践不仅展示了创新思维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并非是僵化的守旧,而是充满生机的再创造。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让我对非遗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本期《文化传播》的亮点远不止于此。一篇关于“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文化传播的互动模式”的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某个具体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进行细致的研究,阐释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知识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全球文化流动的方向。文章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描述了当地的特色民俗、传统手工艺如何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种既立足本土,又拥抱全球的视角,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整篇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
评分阅读这期《文化传播》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大众文化消费的叙事建构与意义生产”的评论。文章以几个当下备受关注的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为例,深入剖析了这些文化产品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来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塑造他们的情感体验,并最终生产出特定的社会意义。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揭示了流行文化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和意识形态。读来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那些看似无害的娱乐内容,也承载着如此复杂的功能。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促使我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消费的文化产品。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传播领域发展的读者,收到这期《文化传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翻开目录,便被几篇颇具深度的文章所吸引。其中一篇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的构建”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作者不仅梳理了传统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更深刻地分析了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如何重塑甚至颠覆了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文章逻辑严谨,论证详实,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当下热门的社会现象,例如某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如何在网络上爆红,又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读罢此文,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更有意识地去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避免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迷失方向。这种引发深度思考的选题,正是这本刊物一直以来吸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