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 作者 | 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ISBN | 9787507839487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访问拍摄了大量的遗迹、人物素材,后期制作的500人团队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展示了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长征精神。2017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将重走长征路的文字和图片与观众、读者分享。缅怀不朽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
| 作者简介 | |
|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纪录片年度人物闫东总导演率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大题材纪录片团队30年来创作了《孔子》《长征》《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百年》《国脉》《旗帜》《大鲁艺》《港珠澳大桥》《大三峡》等30余部重头作品。作品曾荣获国际卢米埃大奖、五次蝉联中国金鹰奖纪录片特别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广电总局纪录片大奖和星光奖。 |
| 目录 | |
| 部分?旗帜飘扬004 吹响新长征集结号008 长征精神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012 长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016 “车轮上的长征”与纪录片创新第二部分?车轮滚滚路?长征源头探秘028 初识拍摄意义029 开启走夜路模式031 办法总比困难多032 “三鞠躬” ——致敬英雄033 探班035 17 棵树的感动036 32 人的震撼037 守护与追寻039 严寒险峻的山顶040 制造效果与移步取景第二路?战场渡口穿梭049 总导演陈词娄山关050 回龙场的艰难和鸡鸣三省的逼仄052 抢救性拍摄老红军053 拍摄用光的讲究055 也谈航拍057 不放过任何一个拍摄机会059 乌蒙磅礴走泥丸061 杀青香格里拉第三路?雪山草地跋涉067 顺利的开端 —— 幸运的冕宁069 “十七勇士”中队071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074 天全、百丈 —— 对两个方面军的不同作用075 寻找藏族汉子 —— 保全078 四上夹金山079 遇险达古雪山083 顶果寺活佛的心愿085 海拔高的烈士墓088 红原 —— 血染的草原090 吃人沼泽地 ——美丽巴西沟092 昔日牛屎房 —— 今日富裕藏乡094 松潘 —— 红军长征总碑园095 九寨沟的南坪小调第四路?会师陕北铸魂103 高速堵 ——钢铁洪流中突围104 路况差 —— 调整拍摄计划106 解放区晴朗的天空107 六盘山顶农家乐108 将台堡受教育109 他们共同的名字 —— “红军”110 落石羊肠小道 —— 凶险112 被老红军笑声感染114 “水乡”收官第五路?抢救性采访 —— 致敬老红军120 遗憾与欢喜同时降临122 久不发声的老人122 边讲述边吸氧124 不能讲述的采访125 106 岁仙风道骨126 我是个军人128 98 岁老人的心结129 女红军的执着与坚守130 鹰派首长131 在酷暑的院子里132 长征火炬的传递第三部分?永远在路上136 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44 纪录片《长征》拾遗150 长征发源地拍摄散记154 长征情缘158 长征路上161 讲述一个立体的长征167 跨越极限 不忘初心170 懋功行吟179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185 拍摄随行笔记190 外拍多状况 未雨先绸缪192 大型纪录片《长征》导演手记195 从一个特定镜头说起198 用照相机讲述213 不老的红军附录220 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创作团队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该书展示了《长征》创作人员历经近八个月的辗转拍摄制作,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坚定信仰,磨炼意志,向世人展示了恢宏壮阔的跋涉历程,以鸿篇巨制抒写了一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史诗。 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自 2016 年 10 月 13 日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多轮播出后,成为2016现象级的作品,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长征精神以更直观、更具渲染力的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于 2016 年 11 月 7 日在京联合举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12月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承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该片无论史实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堪称精品,是大型纪录片的又一个高峰。《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是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对《长征》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的总结和整理,不仅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长征中的老红军和路线有历史的真实还原。 《长征》剧组行程5.4万多公里,拍摄素材500多小时,梳理影像资料 600 多小时,采访长征沿途历史事件目击者 700 多人,抢救性采访亲历长征的老红军 49 位,他们中年龄*小的 92 岁,*的 106 岁,在片子播出之前,先后有几位离世。这些历史性的抢救,在《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中均有体现。另外,该书更多的是由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团队中的平凡又不普通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殷切讲述,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拍摄构架、拍摄手法、拍摄过程和拍摄过程中的每个瞬间。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封面,我便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波澜壮阔。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这段伟大的历史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个人经历?“车轮上”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现代感,与“长征”这个充满艰辛的词语碰撞,预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以一种更为轻松、或者说是更具流动性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或许是通过某种交通工具,让历史的脚步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带着现代的脉搏向前。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保持历史的严肃性的同时,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它会不会像一部公路电影一样,将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发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种新旧交织的冲击,去探寻“车轮”碾过的土地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红色记忆。
评分书名《车轮上重走长征路》就像一个奇妙的邀请,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长征,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无比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代表着勇气、牺牲和信仰。而“车轮上”,则注入了一种现代的、甚至是带着几分洒脱的气息。这种碰撞,让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充满了好奇。我忍不住猜测,作者是不是会选择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这段传奇?是沿着当年的路线,乘坐着现代的交通工具,一路走走停停,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够将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通过“车轮”这个载体,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长征精神之间的传承和呼应。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纪录片,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们在现代的繁荣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新旧交融的叙事方式,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评分看到《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长征,那是无数次翻越雪山、跨过草地的艰辛征程,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而“车轮上”这个词,则带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加便捷、更加现代的方式来回顾和体验这段历史。 我不禁猜想,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乘坐着现代的交通工具,沿着长征的足迹,去探访那些曾经发生过历史事件的地方? 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许,作者会以一种类似旅行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沿途的风土人情,以及这些地方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让我们在感受长征精神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定会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也太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了!“长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英雄主义色彩的词汇,想到它,我脑海中就浮现出红军战士们在艰难困苦中跋涉的场景。而“车轮上”呢?这又是一种多么鲜明的现代感,甚至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我可以想象,这本书也许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作者会不会乘坐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一辆车,或者一列火车,去追寻红军当年的路线? 在旅途中,作者会观察到什么?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对长征又有怎样的记忆和感悟? 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中国大地在这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下的传承。 这种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行走体验相结合的写法,一定会非常生动有趣,能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车轮”碾过的土地上,又藏着怎样的新故事和旧记忆。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组合太有意思了! 长征,那是何等艰辛卓绝的一段历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而“车轮上”,这又是一种现代化的表达,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也许是某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在现代的土地上,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足迹?或者,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法,用现代的视角和思维,去理解和解读长征的意义?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突破传统史书的写法,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更注重情感的连接和人文的关怀。它可能会带领读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长征的艰辛、伟大和不屈的精神。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沿途的见闻,现代社会的变迁与长征时期的对比,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历史体验,一种能够触动灵魂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