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9787507839487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97875078394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 著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色历史
  • 历史纪实
  • 文化
  • 旅行
  • 回忆录
  • 党史
  • 军事
  • 人物传记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9487
商品编码:297254197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作者 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 9787507839487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访问拍摄了大量的遗迹、人物素材,后期制作的500人团队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展示了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长征精神。2017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将重走长征路的文字和图片与观众、读者分享。缅怀不朽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纪录片年度人物闫东总导演率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大题材纪录片团队30年来创作了《孔子》《长征》《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百年》《国脉》《旗帜》《大鲁艺》《港珠澳大桥》《大三峡》等30余部重头作品。作品曾荣获国际卢米埃大奖、五次蝉联中国金鹰奖纪录片特别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广电总局纪录片大奖和星光奖。

   目录
部分?旗帜飘扬004 吹响新长征集结号008 长征精神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012 长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016 “车轮上的长征”与纪录片创新第二部分?车轮滚滚路?长征源头探秘028 初识拍摄意义029 开启走夜路模式031 办法总比困难多032 “三鞠躬” ——致敬英雄033 探班035 17 棵树的感动036 32 人的震撼037 守护与追寻039 严寒险峻的山顶040 制造效果与移步取景第二路?战场渡口穿梭049 总导演陈词娄山关050 回龙场的艰难和鸡鸣三省的逼仄052 抢救性拍摄老红军053 拍摄用光的讲究055 也谈航拍057 不放过任何一个拍摄机会059 乌蒙磅礴走泥丸061 杀青香格里拉第三路?雪山草地跋涉067 顺利的开端 —— 幸运的冕宁069 “十七勇士”中队071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074 天全、百丈 —— 对两个方面军的不同作用075 寻找藏族汉子 —— 保全078 四上夹金山079 遇险达古雪山083 顶果寺活佛的心愿085 海拔高的烈士墓088 红原 —— 血染的草原090 吃人沼泽地 ——美丽巴西沟092 昔日牛屎房 —— 今日富裕藏乡094 松潘 —— 红军长征总碑园095 九寨沟的南坪小调第四路?会师陕北铸魂103 高速堵 ——钢铁洪流中突围104 路况差 —— 调整拍摄计划106 解放区晴朗的天空107 六盘山顶农家乐108 将台堡受教育109 他们共同的名字 —— “红军”110 落石羊肠小道 —— 凶险112 被老红军笑声感染114 “水乡”收官第五路?抢救性采访 —— 致敬老红军120 遗憾与欢喜同时降临122 久不发声的老人122 边讲述边吸氧124 不能讲述的采访125 106 岁仙风道骨126 我是个军人128 98 岁老人的心结129 女红军的执着与坚守130 鹰派首长131 在酷暑的院子里132 长征火炬的传递第三部分?永远在路上136 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44 纪录片《长征》拾遗150 长征发源地拍摄散记154 长征情缘158 长征路上161 讲述一个立体的长征167 跨越极限 不忘初心170 懋功行吟179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185 拍摄随行笔记190 外拍多状况 未雨先绸缪192 大型纪录片《长征》导演手记195 从一个特定镜头说起198 用照相机讲述213 不老的红军附录220 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创作团队后记

   编辑推荐
该书展示了《长征》创作人员历经近八个月的辗转拍摄制作,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坚定信仰,磨炼意志,向世人展示了恢宏壮阔的跋涉历程,以鸿篇巨制抒写了一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史诗。
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自 2016 年 10 月 13 日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多轮播出后,成为2016现象级的作品,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长征精神以更直观、更具渲染力的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于 2016 年 11 月 7 日在京联合举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12月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承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该片无论史实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堪称精品,是大型纪录片的又一个高峰。《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是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对《长征》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的总结和整理,不仅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长征中的老红军和路线有历史的真实还原。 《长征》剧组行程5.4万多公里,拍摄素材500多小时,梳理影像资料 600 多小时,采访长征沿途历史事件目击者 700 多人,抢救性采访亲历长征的老红军 49 位,他们中年龄*小的 92 岁,*的 106 岁,在片子播出之前,先后有几位离世。这些历史性的抢救,在《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中均有体现。另外,该书更多的是由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团队中的平凡又不普通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殷切讲述,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拍摄构架、拍摄手法、拍摄过程和拍摄过程中的每个瞬间。

   文摘

   序言

《铁蹄征尘:重铸辉煌的长征史诗》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那么一些波澜壮阔的篇章,如同一座座丰碑,巍然矗立于民族记忆的深处。长征,无疑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耀眼、最悲壮、也最富于传奇色彩的篇章之一。它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战略转移,一次在绝境中求生的伟大实践,更是一次精神力量的史诗级锻造。无数英勇的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道路,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而《铁蹄征尘:重铸辉煌的长征史诗》,正是这样一本旨在深入挖掘、多维解读、全新呈现这段伟大历史的书籍。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试图穿透时空的迷雾,触碰历史最真实的肌理,探寻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并将其与当下中国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生动、富有思想深度的长征画卷。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长征的缘起与时代背景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炮火纷飞的战场,而是将读者置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国内革命战争的艰难曲折,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挣扎与探索。 严峻的政治与军事态势: 详细梳理“围剿”的背景、规模与战术,揭示红军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深层原因,包括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政治路线上的摇摆,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早期革命的探索与挫折: 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及之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曲折发展。分析早期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何“左”倾冒险主义一度占据主导,给革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 探讨当时世界格局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对革命的态度和立场。这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长征爆发的必然性,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次悲壮选择。 民族危亡的深渊: 深入描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紧逼,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如何笼罩在神州大地之上,而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又如何将国家推向深渊。长征的爆发,也与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章:命运的抉择——战略转移的艰难决策 长征的开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系列艰难而痛苦的抉择。本章将聚焦于决策层的思想斗争、战略战术的演变,以及红军指战员们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判断与担当。 突围与转移的考量: 详细分析红军高层在红都瑞金、于都河畔的紧急会议与讨论。围绕着是继续坚持原地斗争,还是实施战略转移,所产生的不同意见与争论。 遵义会议的关键作用: 深刻解读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和里程碑意义。它如何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军事指挥的智慧与博弈: 细致梳理长征初期,红军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国民党主力部队进行周旋、迂回、穿插。例如,对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与反思,以及如何在“避敌主力,打敌虚弱”的原则下,重新找回战场的主动权。 从血的教训中成长: 强调长征初期,因指挥失误和战略错误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这些教训如何促使党和红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血染的征途——悲壮激烈的战役画卷 长征的每一个足迹,都镌刻着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牺牲。本章将以宏大的叙事,生动地再现那些决定命运、惊心动魄的重大战役,展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突破万重山的困境: 细致描绘红军如何突破国民党军队层层设防的封锁线,以及在突破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险阻和艰难。例如,广昌保卫战、水口关失守等,都体现了战略转移初期的残酷性。 飞夺泸定桥的奇迹: 深入还原泸定桥战役的全过程,不仅仅是22名红军勇士的英勇壮举,更包含了战略部署、地形分析、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精妙配合。分析这一战役对鼓舞士气、打通通道的重大意义。 跨越雪山草地的绝境求生: 详细描述红军在翻越巍峨的雪山、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地时所面临的极端自然条件。描绘战士们如何克服严寒、饥饿、疾病,以及如何在这片死亡之地上相互扶持、顽强生存。 激战腊子口、占领会宁: 呈现红军在长征末期,如何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最后的决战,最终占领会宁,实现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回顾胜利会师的喜悦与不易,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血战湘江的惨痛记忆: 详细描述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红军在此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分析湘江战役对红军战略思想和政治路线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为何它成为长征中极其重要且令人心痛的一页。 第四章:生命的山峦与河流——地理环境的严酷考验 长征的征途,是地理环境的严酷挑战,也是人类意志力的极限考验。本章将从地理学的视角,深入分析长征沿线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成为红军的敌人,又在某些时刻成为他们的掩护。 险峻的崇山峻岭: 描绘长征沿线,如乌蒙山、六盘山等险峻山脉的地理特征,分析它们对行军速度、物资运输、军事行动的阻碍。 无边无际的草地: 详细介绍草地的生态环境,如沼泽、泥潭、稀薄的空气、突变的天气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战士们迷失方向、饥寒交迫,甚至牺牲生命。 艰险的江河湖泊: 展现红军如何克服金沙江、大渡河等湍急河流的阻碍,分析渡河作战的策略与困难。 戈壁荒漠与高原: 描绘红军穿越的荒漠地带和高原地区,分析其气候特点、水源匮乏等问题,以及红军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作战。 地理环境与军事战略的互动: 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红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以及红军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或者克服地理劣势,展现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第五章:精神的脊梁——长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长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行动,它孕育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本章将深入剖析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并探讨其在新时代下的时代价值。 革命乐观主义: 即使身处绝境,红军战士也未曾放弃希望,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光明终将到来。 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红军战士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红军战士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 支撑红军战士走过漫漫征途的,是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对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执着追求。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红军战士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保持革命的本色,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是宝贵的财富。 长征精神与中国梦: 探讨长征精神如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契合,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六章:跨越时空的对话——长征与当代中国 长征早已远去,但它的精神与影响,却穿越时空,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本章将尝试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将长征的伟大实践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从战略转移到战略发展: 将长征的战略转移比拟为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克服困难的中国智慧: 分析长征过程中,红军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将其与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类比。 人民的力量与民族的复兴: 强调长征的胜利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将其与当代中国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相呼应。 创新与传承: 探讨在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同时,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国家发展。 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 将长征精神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弘扬,如何凝聚民族力量,应对各种挑战。 结语 《铁蹄征尘:重铸辉煌的长征史诗》,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眸,也是一次对精神的深刻探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著作,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通过对长征史实的还原、对战略战术的解读、对地理环境的描绘、对精神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时代价值的升华,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长征的伟大,感悟长征精神的力量,并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之中。 我们相信,当读者掩卷之时,脑海中将不再是模糊的历史碎片,而是一幅立体、生动、感人至深的宏伟画卷,一种澎湃、激昂、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长征精神,永不磨灭;伟大征途,永不止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也太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了!“长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英雄主义色彩的词汇,想到它,我脑海中就浮现出红军战士们在艰难困苦中跋涉的场景。而“车轮上”呢?这又是一种多么鲜明的现代感,甚至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我可以想象,这本书也许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作者会不会乘坐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一辆车,或者一列火车,去追寻红军当年的路线? 在旅途中,作者会观察到什么?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对长征又有怎样的记忆和感悟? 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中国大地在这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下的传承。 这种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行走体验相结合的写法,一定会非常生动有趣,能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车轮”碾过的土地上,又藏着怎样的新故事和旧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封面,我便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波澜壮阔。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这段伟大的历史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个人经历?“车轮上”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现代感,与“长征”这个充满艰辛的词语碰撞,预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以一种更为轻松、或者说是更具流动性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或许是通过某种交通工具,让历史的脚步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带着现代的脉搏向前。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保持历史的严肃性的同时,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它会不会像一部公路电影一样,将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发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种新旧交织的冲击,去探寻“车轮”碾过的土地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红色记忆。

评分

看到《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长征,那是无数次翻越雪山、跨过草地的艰辛征程,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而“车轮上”这个词,则带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加便捷、更加现代的方式来回顾和体验这段历史。 我不禁猜想,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乘坐着现代的交通工具,沿着长征的足迹,去探访那些曾经发生过历史事件的地方? 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许,作者会以一种类似旅行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沿途的风土人情,以及这些地方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让我们在感受长征精神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定会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

书名《车轮上重走长征路》就像一个奇妙的邀请,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长征,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无比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代表着勇气、牺牲和信仰。而“车轮上”,则注入了一种现代的、甚至是带着几分洒脱的气息。这种碰撞,让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充满了好奇。我忍不住猜测,作者是不是会选择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这段传奇?是沿着当年的路线,乘坐着现代的交通工具,一路走走停停,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够将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通过“车轮”这个载体,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长征精神之间的传承和呼应。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纪录片,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们在现代的繁荣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新旧交融的叙事方式,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这个组合太有意思了! 长征,那是何等艰辛卓绝的一段历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而“车轮上”,这又是一种现代化的表达,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也许是某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在现代的土地上,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足迹?或者,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法,用现代的视角和思维,去理解和解读长征的意义?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突破传统史书的写法,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更注重情感的连接和人文的关怀。它可能会带领读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长征的艰辛、伟大和不屈的精神。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沿途的见闻,现代社会的变迁与长征时期的对比,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历史体验,一种能够触动灵魂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