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厚薄之间的政治概念:《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文选:卷二 | 作者 | 应奇,张培伦 |
| 定价 | 26.00元 | 出版社 | 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807627852 | 出版日期 | 2009-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当代政治哲学中*争议的政治概念为线索,从中文世界享有声誉的《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中选取十余篇文章,组成一个专集。本书除了能够使读者对台湾地区政治哲学学者所主要关心的问题及其研究水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手此一编,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脉络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
| 作者简介 | |
| 应奇,1967年生,浙江诸暨人,现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社群主义》(台北:扬智,1999年)、《概念图式与形而上学》(上海:学林,2000年)和《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另有个人译著多种,并支持 |
| 目录 | |
| 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 一、概念分析的意旨 二、政治概念的古代与现代意义 三、当代理论家的“政治”概念 四、“政治”概念的几个关键问题 五、初步界定与后续问题 利维坦与政治神学:一个现代性的批判 一、引言:“历史终结”的微言大义 二、现代性与政治神学 三、利维坦之政治神学 四、上帝或国家? 再思现代宪政主义之源起——在殖民地主义场境下的洛克自由宪政思想 一、前言 二、文明、公善、前政治状态及政治社会 三、政治社会的发展与印第安人君皇 四、混合文明社会与殖民地的宪政 五、结论 宪政主义与民主的冲突:美国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 一、宪政/民主 二、杰斐逊与麦迪逊之争 三、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四、桑德尔的新杰斐逊主义 五、罗尔斯的新麦迪逊主义 六、结论 卡尔施密特之宪法概念析论 一、问题基点与研究主题 二、基础概念的建构 三、四种层面之宪法概念的辩证 四、两种宪法内涵的冲突:市民法治国宪法VS.政治性宪法 五、两种法律概念析辨:法治国的法律概念VS.政治的法律概念 六、结语 国家的灵魂:论施密特的主权概念 一、前言 二、主权概念的基本问题 三、政治与国家 四、主权问题作为法形式与决断的问题 五、主权概念的社会学 六、意义下的宪法 多元分歧与正当性:对Habermas程序主义法理论之检证 编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当代政治哲学中**争议的政治概念为线索,从中文世界享有声誉的《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中选取十余篇文章,组成一个专集。全书分为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再思现代宪政主义之源起——在殖民地主义场境下的洛克自由宪政思想、宪政主义与民主的冲突:美国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卡尔施密特之宪法概念析论等六个部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挑战感”,但这种挑战并非令人却步的晦涩,而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性的引导,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作者们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寻常的现象中,抽取出令人醍醐灌顶的哲学脉络,这种将宏大理论植入具体案例的功力,着实令人叹服。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几篇对于“边界”与“流动性”的探讨,它们突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展现出跨领域的整合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甚至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对照,试图捕捉到作者们构建论证链条的精妙之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更像是一场思想的体操,需要不断地调动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去跟上节奏,这种沉浸式的、需要高度精神参与的阅读体验,是如今市面上许多快餐式读物难以提供的珍贵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领域动态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的论述角度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不偏激,不软弱,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无数次重复的陈词滥调,转而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话语之下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例如,它对于“共识”的形成机制所做的剖析,远比我以往读到的任何社会学或政治学著作都要来得更为细致和富有层次感。它不满足于指出问题,而是着力于描摹问题得以滋生的土壤和机制。这种冷静的解剖刀式的写作风格,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清醒的疏离感,使得我们能跳脱出情绪的干扰,去纯粹地考察概念的运作逻辑。这种智识上的“去魅”过程,无疑是对我们理解复杂社会运作的巨大贡献,它提供了一套更为精细的分析工具箱,而非简单的答案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翻阅时的沙沙声,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对知识的尊重。我一直对学术著作有一种偏爱,但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冰冷,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深度。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思想的锐利,又在排版和字体的选择上做了细致的考量,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标题和内文引述的处理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致,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翻阅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关于复杂议题的对话。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内容本身的质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仿佛预见到一场关于深刻洞见的思想盛宴正在展开。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具有强大学术重量的“思想地图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轻易总结出三点核心思想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座需要多次重访才能完全掌握的知识迷宫。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因为视角或理解局限而错过的微妙关联或伏笔。书中对某些关键术语的界定和溯源工作做得尤其出色,它们为后续所有论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避免了概念的模糊化和滥用。这种对基础的执着,恰恰是优秀学术作品的标志。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语言,转化为一种能够被严谨思考者所接受和利用的分析框架,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展示层面,它真正做到了“以思辨启迪思辨”。
评分这本书在不同作者间的对话和交锋中,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学术生态,这比单方面宣讲的著作要生动得多。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学术传统的张力与互补,有些论述如刀锋般锐利,直指核心;而另一些则如涓涓细流,细密地编织着背景与情境。这种多元视角的并置,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讨论主题的理解深度,它避免了任何单一理论的霸权,促使读者自行去权衡、去综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研讨会现场,听取着不同专家的见解,那种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议题时,作者们能够保持一种罕见的学术克制,既不回避冲突,又注重论证的严谨性,这种专业精神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