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党历史(卷)
定价:135.00元
售价:91.8元,便宜43.2元,折扣68
作者:中央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9805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62kg
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五四运动和中国党的诞生、中国党创建初期的活动、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上册
卷
编 中国党的创立(1921年7月一1923年6月)
章 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一、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党的诞生
一、五四爱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四、党的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章 中国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次高潮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一1927年7月)
第四章 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一、北伐前的形势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
第七章 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一、国际和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二、加紧勾结中外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一1937年7月)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六、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侣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实现转折的遵义会议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后记
附:《中国党历史》(上卷)后记
下卷
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富有逻辑的知识框架。作者没有让读者迷失在海量的人名和日期中,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章节结构和主题提炼,将复杂的历史演变清晰地划分成了几个关键的阶段性任务。每完成一个阶段的阅读,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整体历史脉络的掌握又加深了一层。特别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承接与断裂时所使用的过渡语和总结性段落,处理得极为精妙,如同在复杂的迷宫中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导览图。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发展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持久和系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探讨。很多历史著作倾向于将历史的走向描绘成一条不可逆转的轨道,但这部作品却不断提醒我们,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往往悬于一线,充满了变数。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那些几乎被忽略的“微小事件”——一次意外的会面、一句未被记录的私语、一个错误的判断——是如何像蝴蝶效应一般,最终引发了历史海啸的。这种对历史“不确定性”的尊重,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它不再是宿命论的灌输,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探索过程。通过这些案例,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结果,思考如果当时某一环节发生偏差,世界将会走向何方。这种思辨的深度,是普通通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展现出惊人的弹性。在描述宏大战争场面时,笔触是磅礴而有力的,如同排山倒海的叙事洪流,节奏感极强,让人屏息凝神。然而,一旦转入对某位重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文字又会变得极其内敛和富有哲理,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这种风格上的自如切换,保证了全书的阅读流畅性,避免了长篇历史作品常见的沉闷感。我发觉自己甚至会因为某段文字的精妙措辞而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节奏的艺术,知道何时需要加速,何时需要放缓,以便让重要的观念和情感沉淀下来。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而非简单地翻阅一本资料汇编。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相当引人入胜,它不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将复杂的政治脉络巧妙地编织进了具体的人物命运和时代洪流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笔力,那种紧迫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例如,在讲述某个重大决策制定前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会议纪要,而是深入挖掘了幕后决策者内心的挣扎与权衡,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捕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历了那些决定国家走向的关键时刻。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描摹也极为细腻,从建筑风格的变迁到民间口头流传的俚语,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广博的阅读量。整体而言,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融为一体,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精确度令人叹服,简直像是给历史装上了一个高倍显微镜。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一手文献资料时,总是能够非常恰当地给出背景注解,避免了读者因缺乏上下文理解而产生的困惑。尤其在解析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展现了多方视角的证据链,让读者自己去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史学态度。我特别喜欢那种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同一事件反应的写法,这使得历史的画面不再是单调的平面图,而是立体而丰富的多维交响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那种高度凝练的结论性描述。那种层层剥开迷雾,直抵历史本真的过程,对于任何对历史抱有探究热情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