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工电子技术
: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辜志烽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5259271
字数:518000
页码:3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本书和《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学)》合并成《电工电子技术》,并进行完善、补充、整理及部分内容的删减,使内容结构更加合理完善,从而更加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应用。
本书是针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内容,重点包括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相关专业的一般岗位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际需要方面。
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内容编排连贯,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各章均有小结及习题,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使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深蓝配上白色字体,让人联想到老式教材的朴实与严谨。我原本是抱着一种“至少能找到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翻开它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跑偏了。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史,从普朗克到波尔,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我正在阅读一本物理学史的专著,而不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书中详尽地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哲学思辨,比如对“观测者效应”在不同历史时期解释的演变,分析得头头是道。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我买错书了,这难道不是应该放在大学物理系选修课的阅读书目里吗?对于一个期望了解如何焊接电路板或者识别常见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天马行空,遥不可及。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在其中找到哪怕一个关于电阻、电容参数选择的实用技巧,结果只找到了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复杂数学推导,这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学院派”和“精英化”,充斥着大量的生僻术语和过于冗长的从句结构,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吃力。作者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将自己所知道的每一个相关领域的知识点都塞进这本书里,哪怕它们与核心主题关联甚微。例如,在讲解如何测量交流电压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收敛性问题”的深刻讨论,并详细论述了不同窗函数对频谱泄漏的影响。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万用表使用方法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过度解读和知识的过度膨胀。我期待的是清晰、简洁的操作指南和原理概述,而不是一篇篇像博士论文摘要一样密不透风的文字。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解密一份晦涩的古老文献,需要不断地查阅其他专业词典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积,仿佛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品直接扫描过来的,缺乏现代书籍应有的留白和结构感。更让人抓狂的是,它在介绍那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都极为晦涩难懂。比如,它试图用“河流的湍急程度来类比电流的波动性”,但紧接着又引入了“涡旋的形成与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的复杂模型进行解释,听起来像是水利工程学的讲座,而不是电工入门。我试图去理解书中关于电磁场理论的部分,结果发现作者似乎对“场的几何结构”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所有的公式推导都围绕着空间维度和拓扑结构展开,让我一个初学者感觉像是误入了一个高等数学的迷宫。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清晰的图示,告诉我一个简单的三极管如何实现开关功能,而不是要我先掌握四维空间下的张量分析。翻阅过程中,我甚至找不到几张能清晰辨认的电路图符号,大部分插图模糊不清,更像是某种抽象的艺术作品。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中对现代电子技术领域的覆盖几乎是空白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某个时间点,固步自封。书中花了巨大的篇幅去详细描述和分析基于继电器的控制系统,探讨了它们在工业自动化早期中的地位和局限性,甚至深入分析了继电器触点粘连的物理机制。然而,对于现代工业控制中普遍采用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编程逻辑和基本结构,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一句“新兴的电子控制单元”。同样,在谈到数字电路时,全书似乎只停留在晶体管逻辑(如RTL、DTL)的门电路层面,对于CMOS技术的基本原理、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甚至是微处理器的工作架构,都只字未提。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部电子技术发展史的侧面记录,而非一本面向当下的技术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实在是难以恭维,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点的随机投射场。上一页还在热烈讨论关于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及其在磁悬浮列车中的潜在应用,下一页却突然跳跃到了对早期真空管放大电路的详细历史评价,分析了它们在二战期间的军事用途,语气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怀旧情绪。这种跳跃性使得读者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我尝试着按照目录的顺序去阅读,结果发现,目录本身也充满了误导性。例如,一个名为“基础元件特性分析”的章节,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去探讨材料学中晶体缺陷如何影响半导体性能,而对实际元件的I-V曲线分析却是一带而过,寥寥数语。这种颠三倒四的叙述方式,让我花了大量时间去“考古”作者的知识脉络,而不是学习他想传达的技术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