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濑全孝,彭军 著
图书标签:
  • 集成电路
  • 微电子学
  • 电子工程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半导体
  • 芯片设计
  • 电路分析
  • VLSI
  • EDA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08890
商品编码:297294364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路

:22.00元

售价:15.4元,便宜6.6元,折扣70

作者:广濑全孝,彭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2-01

ISBN:9787030108890

字数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集成电路》是“OHM大学理工系列”之一。书中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支撑未来信息社会的集成电路技术。《集成电路》共六章。内容包括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电路的设计、LSI的制造技术,以及为了实现LSI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与中央处理器的结构与功能等。
《集成电路》可作为系统学习集成电路技术的大学本科生就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亦可供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集成电路基础
1.1 半导体集成电路与信息处理
1.2 半导体与能量间隙
1.3 n型、p型半导体与费米能级
1.4 pn结与能带
1.5 MOS结构中耗尽层的形成
1.6 MOS存储器
1.7 MOS逻辑电路
练习题

第2章 MOS器件的工作与微细化
2.1 MOS晶体管的工作特性
2.1.1 硅氧化膜与硅界面系统中的可动电荷与固定电荷
2.1.2 MOS晶体管的结构与工作特性
2.1.3 MOS晶体管的结构及其引起的各种现象与面临的课题
2.2 MOS晶体管的工作模型与器件模拟
2.2.1 MOS晶体管工作的基本模型
2.2.2 MOS晶体管的结构设计与器件模拟
2.2.3 器件模拟的课题
2.3 微细化的目的与设计指导思想,等比例缩小规则的出发点与现实
2.3.1 MOS晶体管微细化的目的与设计指导思想
2.3.2 等比例缩小规则的出发点与发展过程
2.3.3 等比例缩小的限度与现代器件设计
2.4 半导体存储器结构的历史与未来
2.4.1 存储器的结构与历史
2.4.2 信息积蓄电容与高介电常数薄膜,强电介质薄膜
练习题

第3章 基本电路与版图设计
3.1 CMOS反相电路
3.1.1 CMOS反相器的结构
3.1.2 直流传输特性
3.1.3 CMOS的特性
3.2 传输门(TG)
3.3 CMOS逻辑电路举例
3.3.1 双输入与非门NAND
3.3.2 双输入与或门NOR
3.3.3 复合门
3.3.4 双输入XOR(EXOR)门(异或逻辑)
3.3.5 触发器与锁存器
3.4 存储器集成电路
3.4.1 存储器的结构及种类
3.4.2 动态存储器(DRAM)
3.4.3 静态存储器(SRAM)
3.4.4 掩模ROM
3.4.5 EPROM(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ROM)
3.4.6 EEPROM(ElectricallyErasab1eandProgrammableROM)
3.4.7 快闪只读存储器
3.5 版图设计
3.5.1 设计规则
3.5.2 LSI版图设计方法
练习题

第4章 LSI制造技术
4.1 基本工艺与工艺流程
4.1.1 基本工艺
4.1.2 工艺流程
4.1.3 工艺一体化
4.2 器件隔离
4.2.1 LOCOS隔离与开槽隔离
4.2.2 共他隔离技术
4.3 衬底与阱技术
4.3.1 CMOS工艺与阱的形成
4.3.2 可靠性与阱技术
4.3.3 外延衬底与SOI衬底
4.4 栅与源、漏结的形成
4.4.1 栅工艺
4.4.2 源、漏结的形成
4.4.3 漏极技术
4.5 接触的形成与多层布线
4.5.1 接触的形成
4.5.2 金属化系统
4.5.3 多层布线工艺与平坦化技术
4.6 双极工艺与BiCMOS工艺
4.6.1 双极工艺
4.6.2 BiCMOS工艺
练习题

第5章 LSI设计与CAD
5.1 LSI开发与CAD
5.1.1 LSI设计流程
5.1.2 ASIC设计的方法
5.1.3 模拟器
5.2 功能设计、逻辑设计
5.2.1 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
5.2.2 逻辑设计
5.2.3 逻辑模拟器
5.2.4 逻辑综合
5.3 电路设计
5.3.1 CMOS反相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5.3.2 CMOS反相器的开关特性
5.3.3 CMOS反相器的功耗
5.3.4 LSI的信号传输延迟时间
5.3.5 电路模拟器
5.4 设计验证
5.4.1 LSI的故障与检验
5.4.2 测试简易化设计
练习题

第6章 中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6.1 计算机系统概要
6.2 中央处理器的结构与功能
6.2.1 数值数据的表示
6.2.2 指令系统
6.2.3 中央处理器的结构
6.2.4 中央处理器的工作
6.3 中央处理器的性能
6.3.1 性能的评价
6.3.2 改善性能的手段
练习题
练习题简答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穿越光阴的痕迹:历史长河中的文明足迹》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现代电子元件的教科书,它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数千年、纵横四大洲的宏伟旅程,追溯人类文明最深刻、最持久的印记。我们不探讨硅基芯片如何改变了信息时代,而是聚焦于那些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成”——不同文化、思想、技术和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多元世界。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人类的协作与发明 旅程始于人类文明的黎明。在仰韶文化遗址,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如何通过合作,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农业,通过对土地的耕耘和对自然的观察,积累了原始的生产技术。这不是孤立的发现,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 Pottery(陶器)的出现,不仅仅是制陶技艺的进步,更意味着人类储存食物、烹饪加工能力的大幅提升,从而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更复杂的社会组织。我们可以想象,在篝火旁,经验的传承,技术的改进,是如何在口碑相传中“集成”到下一代人的生活实践中的。 在古埃及,尼罗河的馈赠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这里,宗教、政治、农业、建筑以及早期的天文学知识被高度“集成”了起来。金字塔的建造,绝非仅仅是劳动力和石料的堆积,它背后凝聚了数学、几何学、工程学、组织管理、甚至是劳动力的心理激励等多种元素的巧妙结合。宗教信仰提供了建造金字塔的终极意义和组织力量,而对天象的观测则帮助我们确定建造的最佳时机和方位。法老的权力,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确保了资源的调配和工程的推进。我们看到的,是古埃及人如何将对来世的虔诚信仰,与实际的生存需求(如洪水预测和农耕周期)以及强大的社会控制力,和谐地“集成”在一起,最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的奇迹。 第二章:思想的碰撞——哲学、宗教与知识的传播 当人类的足迹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思想的“集成”成为了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探访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并非在真空中思考,而是吸收了埃及、巴比伦等东方文明的数学、天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升华。他们的哲学思想,如“理念论”、“逻辑学”,并非独立的体系,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民主制度、甚至戏剧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将个人思考、集体讨论、以及伦理道德的探讨“集成”在一起的学习方式,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沿着丝绸之路,我们见证了东西方文明最激动人心的“信息集成”。佛教从印度传播至中国,并非简单地接受,而是在与中国本土的哲学、神学(如道家、儒家)进行“对话”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风格的演变,佛经翻译的艰辛与智慧,以及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风情的渗透,无不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再集成”。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深刻地改变了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这是一种跨越地理、语言、文化障碍的知识与技术的“集成”与共享。 第三章:技术的融合——器物、工艺与社会变革 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多种元素的“集成”与迭代。在古罗马,其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并非源于单一的发明,而是对现有技术的“集成”与创新。罗马水道系统的修建,结合了希腊的几何学知识、埃及的拱券技术,以及罗马人特有的混凝土材料运用,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罗马道路网的建设,更是将军事、经济、行政管理的需求“集成”在一起,不仅是为了军队的快速调动,更是为了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极大地促进了帝国疆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火药的发明,最初可能只是炼丹术士的意外发现,但它很快被“集成”到了军事领域,催生了火器,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而到了宋代,印刷术、指南针、煤炭能源的广泛应用,这些看似独立的创新,却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社会。活字印刷术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指南针则为航海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煤炭的能源化,则为冶金、陶瓷等工业提供了动力。这些技术的“集成”与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第四章:思想的融合与冲突——启蒙运动与现代世界的奠基 进入近现代,思想的“集成”与重塑,为现代世界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启蒙运动,是一场汇聚了众多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智慧盛宴。牛顿的力学体系、洛克的政治哲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的《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前人知识体系之上,并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理性主义、科学方法、人权观念、民主制度等一系列核心理念,在这种思想的“集成”与碰撞中逐渐清晰,并最终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构建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工业革命的兴起,更是技术“集成”的典范。蒸汽机的发明,并非孤立的成就,它需要冶金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支撑。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则推动了纺织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变革,进而催生了全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工厂的出现,将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高效地“集成”在一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化、阶级分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又反过来激发了新的思想运动和社会变革,形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断“集成”与调整的动力。 结语:文明的“集成”永不止步 《穿越光阴的痕迹:历史长河中的文明足迹》所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集成”力量。从早期人类的协作到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从思想的碰撞到技术的融合,再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离不开不同元素、不同领域的“集成”与创新。这些“集成”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精妙的组合、深刻的理解、以及面向未来的智慧。 本书并非要讲述某一个具体的“集成”过程,而是要唤醒读者对文明发展背后“集成”思维的认知。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跨界融合成为常态。理解历史上的“集成”现象,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下,把握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文明的“集成”是一个永不止步的过程,它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跳跃的红色线条,立刻就让人联想到精密和高能。我原本是抱着了解现代科技脉络的好奇心翻开的,期待能有一场关于半导体工艺和晶体管物理的深度对话。然而,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和产业变迁,而非我所期望的那些微观的、硬核的技术细节。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上世纪中叶几位关键科学家的“灵光乍现”时刻,以及不同国家在芯片竞赛中的策略布局,这部分内容写得引人入胜,文笔流畅,颇具史诗感。它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技术发展图景,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烟味和咖啡味的实验室里,感受那种突破的激动。但是,当真正涉及到“集成电路”本身的工作原理,比如CMOS的反相器如何实现逻辑运算,或者版图设计中的电迁移效应如何被控制时,文字却变得有些飘忽,往往是一带而过,用一些高度概括的术语带过,这对我这个想深入探究“如何制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科技史传记,而非一本严谨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语气给你讲述他年轻时在实验室里遇到的趣事。它充满了生动的比喻和一些自嘲式的幽默,阅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术书籍的枯燥感。比如,在解释半导体的掺杂过程时,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杂质原子比作派对上的“不速之客”,它们闯入了原本整齐排列的晶格结构中,从而改变了整个派对(材料)的性质。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拉近了读者与复杂科学概念的距离,让那些原本需要大量预备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然而,这种过分的亲切感也带来了专业性上的牺牲。在关键的数学推导环节,作者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并用“你自然会明白”之类的表述带过,而不是展示严谨的推导过程。这种“你知道就好”的态度,对于追求逻辑闭环的学习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旨在激发大众对电子科学的兴趣,而非作为一本可以随时查阅和验证工程数据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让人望而生畏,每一页都像是被塞满了信息,仿佛作者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他所知道的一切相关的知识点都倾倒出来。我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才勉强啃完了前三分之一,而且不得不承认,我跳过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冗长的公式证明。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跳跃,从一个概念迅速切换到另一个概念,中间几乎没有缓冲地带。比如,它前一页还在讨论量子隧穿效应在极小尺寸器件中的影响,下一页就跳跃到了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风险评估。这种广度令人佩服,但深度却成了问题。我试图找到一些清晰的图示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电学特性,但书中的插图数量稀少,而且质量偏低,很多图表看起来像是从早期的教科书上直接扫描下来的,线条模糊,标注不清。这使得理解那些依赖于视觉辅助的抽象概念变得异常困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打开电脑去搜索引擎上找更清晰的专业图谱来对照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电子工程背景,可以直接理解高度抽象的论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纸张的触感粗糙,油墨的味道在炎热的夏天里散发出来,让人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排版出现了多处明显的错误,比如页码错乱,有些章节的引文编号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完全对不上号,我怀疑这本书在付印前经过的校对流程形同虚设。内容上,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偏向于器件物理学的早期发展,大量篇幅被用来详细介绍早期的锗晶体管和早期的平面工艺的局限性。当涉及到现代的FinFET结构、极紫外光刻技术(EUV)或者先进的封装技术(如Chiplet)时,文字描述变得极其简略,仿佛是匆匆加上的附录。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了解当前行业最前沿的制造瓶颈和解决方案,但这本书的内容更新似乎停滞在了十年前的某个时间点。我花了很大力气去辨认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结果发现它们描述的都是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技术路线。这对于一个希望紧跟行业发展速度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浪费时间。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启发性,尽管我可能没有从中获得预期的技术指导,但它在哲学层面给了我不少思考。作者似乎对“集成”这个词有着非常广阔的理解,他将“集成”的概念从微观的晶体管电路扩展到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信息网络。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信息熵与物理复杂度的关系,这个角度相当新颖。他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工艺参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信息的组织和系统的涌现行为。例如,他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设计,类比于生物体内的循环系统,强调了“效率最大化”在不同尺度上的共性。这种跨学科的联结,虽然让这本书在“技术专著”的范畴内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但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开始思考,那些支撑我们现代生活的微小硅片,是如何与我们复杂的社会治理、经济活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巨大系统。遗憾的是,这种哲学思辨在最后几章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收尾得略显仓促,仿佛作者在最后时刻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初答应读者一本关于“电路”的书,于是匆忙补上了一些技术名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