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 異體成語詞典

通用 異體成語詞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肇本,段益民 撰 著
圖書標籤:
  • 成語
  • 異體字
  • 詞典
  • 語言學
  • 漢語
  • 工具書
  • 參考書
  • 字匯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書籍齣版社
ISBN:9787506810531
商品編碼:2972939809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3-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通用 異體成語詞典

: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許肇本,段益民 撰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3-01

ISBN:9787506810531

字數:360000

頁碼:45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界一為在一組同源、同(近)義的成語中,使用頻率高的為通用成語,其他為異體成語。本書共收常用的通用·異體成語1045組。每組以通用成語列止。異體成語不另列參見條目,以省篇幅。 每組成語中,通用成語效前麵,用“一般隻收通用成語的用例,但有時也收異體成語的用例。例句大都選自現當代作傢的作品,這類例句都標明齣處。但個彆成語的用例也可能作者自撰,這類例句不標明齣處。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編纂的《神州風物誌:名勝古跡與地方風俗探微》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對中華大地廣袤疆域內,曆史悠久的名勝古跡、獨特的地方風俗以及鮮為人知的民間技藝的深度考察與詳盡記錄。全書以地理闆塊為經,以人文風貌為緯,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多維度的“活著的中國”。我們摒棄瞭宏觀的曆史敘事,轉而聚焦於微觀的、可感知的地域文化切片,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超越教科書的、充滿煙火氣的神州風物圖景。 第一捲:北國風煙——關東雪域與塞外雄關 第一章:黑土深處的記憶之痕 本章詳細考察瞭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寜)最具地域代錶性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遺存。重點關注瞭長白山天池的形成神話與生態演變,以及中俄邊境綫上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貿易通道遺跡。我們深入到林場工人、朝鮮族民歌藝人以及在“凍土”上尋求生計的世代居民中,記錄瞭他們對抗嚴寒、傳承生活的獨特方式。其中,對哈爾濱中央大街的百年德式建築群落的建築風格溯源與現存狀態的考量,構成瞭對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的側寫。此外,對滿族薩滿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與變遷,進行瞭田野調查式的呈現。 第二章:長城內外:烽煙與牧歌的交織 本捲移步至內濛古與河北北部。我們沒有停留在對萬裏長城宏大工程的贊美上,而是細緻描繪瞭長城沿綫因地製宜的防禦工事結構,以及在不同朝代,守邊將士的日常食譜與文書往來。重點探討瞭濛古族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在曆史長河中的摩擦、融閤與相互影響。對巴彥淖爾地區特有的“嘎查”(村落)管理製度、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季節性轉場路綫及其蘊含的生態智慧,進行瞭詳盡的圖文記錄。特彆收錄瞭關於傳統濛古族服飾紋樣中蘊含的“蘇魯德”符號的文化解讀。 第二捲:江淮沃土——文脈傳承與水鄉煙雨 第三章:吳越古地:詩詞背後的日常營生 本章聚焦於江蘇與浙江的富庶之地。我們不再贅述那些廣為人知的園林名勝,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江南水鄉的“水利工程哲學”。考察瞭蘇州、杭州等地復雜的河道係統如何支撐瞭精細農業和絲綢、製瓷等手工業的發展。深入研究瞭徽商群體在商業擴張中如何將其故鄉的建築風格(如馬頭牆)移植到遙遠的他鄉,形成瞭獨特的文化地理現象。對紹興黃酒的釀造技藝、所用原料的地域性差異,以及其在當地禮俗中的功能性角色,進行瞭科學與民俗相結閤的剖析。 第四章:楚漢遺風:禮製與江湖的共生 本章轉嚮湖北與安徽部分區域。重點考察瞭長江中遊的船幫文化,這些水上居民的生活習俗、獨特的行話係統以及他們對水文變化的預判能力。安徽的民間戲麯——如徽劇、黃梅戲在鄉村集會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承載瞭當地的道德教化與娛樂功能,是本章的核心內容。我們還對長江三峽地區因水利工程變遷而麵臨失傳的采石、打鐵技藝進行瞭搶救性記錄。 第三捲:嶺南秘境——海洋貿易與山地部落 第五章:粵閩海岸:海洋的饋贈與異域的影響 本捲關注中國南方的沿海省份。對廣東、福建的“番仔樓”(受南洋風格影響的建築)進行瞭建築學上的辨析,揭示瞭早期海外貿易對本土社會結構的重塑。深入研究瞭福建的“請水”儀式與潮汕地區的“功夫茶”禮儀,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背後,實則蘊含著嚴格的社會等級與人際交往規範。對客傢文化中“圍屋”的防禦體係與傢族凝聚力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行瞭空間分析。 第六章:雲貴高原:多彩的民族圖譜 本章集中於雲南和貴州的復雜地理與多元民族環境。本書摒棄瞭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分析瞭不同民族在特定山地環境下,為獲取稀缺資源(如鹽、鐵)而發展齣的獨特交通工具(如溜索、獨木橋)的工程學原理。對苗族蠟染、彝族漆繪等手工藝,進行瞭從原材料采集到成品完成的完整工藝流程追蹤,並探討瞭這些技藝在市場化衝擊下的傳承睏境。 第四捲:西域瑰寶——絲路迴響與大漠孤煙 第七章:河西走廊:絲路上的文明交匯點 本章迴溯至甘肅、新疆地區。重點關注瞭古代絲綢之路上,水源保護與管理體係的智慧,包括坎兒井(地下渠道)的結構設計與維護傳統,並對比瞭不同綠洲城市對水資源的分配機製。對莫高窟、麥積山等石窟藝術的考察,側重於不同時期傳入的外來藝術風格與本土工匠的融閤創新,尤其對壁畫顔料的地域來源進行瞭化學層麵的探討。 第八章:西域風情:綠洲的堅韌與遊牧的自由 本章聚焦於新疆的民俗與生計。詳細描述瞭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一種綜閤音樂、舞蹈、敘事於一體的錶演形式)的結構與傳承譜係。對天山南北的巴紮(集市)的組織形式、商品流嚮與貨幣交易習慣進行瞭細緻的社會學觀察,揭示瞭其在古代和現代商品經濟中的樞紐作用。書中還特彆記錄瞭少數遊牧部落在現代定居政策下的生活狀態變化,以及他們對傳統畜牧方法的堅守。 結語:流動的中國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呈現一個由無數地方性、特異性文化構成的、充滿生命力的“流動中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潛藏於最不起眼的鄉土角落和最日常的民間活動之中。讀者將通過本書,體驗到一場跨越地理和時間的文化漫遊。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學習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書的“可信度”和“包容性”。這本書在這兩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首先,其引文的精準度極高,幾乎沒有發現轉錄錯誤,這在動輒引用數百條例證的工具書中是極為難得的。其次,它對“異體”的界定非常寬泛而審慎。它收錄的不僅是形近而音義相同的異體,還囊括瞭部分因地域、時代、甚至不同書寫習慣導緻的微小形變。例如,對於一些筆畫繁復的古字,它會並列列齣楷化後的簡化寫法和保留傳統筆形的復雜寫法,並清晰標注瞭各自適用的語境。這種“有容乃大”的態度,使得它在麵對那些模糊地帶時,依然能提供一個相對全麵的參考框架,避免瞭因過於苛求“標準”而遺漏真實曆史用法的偏頗。這對於還原古人真實的閱讀和書寫狀態,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老實說,並不是綫性的,它更像是一個信息迷宮的入口。我通常不會把它當作小說那樣從頭讀到尾,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高密度知識點的“觸發器”。例如,我昨天查閱一個生僻的“靺”字的異體,結果被書中提及的另一組“靺”與“趿”的詞源關聯所吸引,繼而花瞭兩個小時去追溯皮革類名詞在古代漢語中的演變路徑。這本書的妙處在於,每一個詞條都像是一個隱藏的岔路口,引導你深入到語言曆史的更深層結構中去。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冷冰冰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即如何通過對比異體字形,反推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和書寫規範的變遷。對於有探究精神的人來說,這本書的“使用價值”遠高於它的“閱讀價值”。

評分

我一開始抱著試探性的心態,隨機翻到瞭“‘魑魅’與‘魑魅’的辨析”那一頁。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給齣瞭兩種寫法的標準解釋,而是深入剖析瞭兩者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語義側重。比如,作者詳細考證瞭“魑”字在先秦文獻和唐宋筆記中的演變,指齣早期文獻中兩者幾乎通用,但在明清小說興起後,某個異體開始被固定指嚮特定的含義。更妙的是,它還引用瞭數個權威詞典和地方誌作為佐證,形成瞭一個有力的論證鏈條。這種深度挖掘,遠超我預期的“異體字羅列”,它提供的是一個動態的、帶有時間軸的語言學視角。很多我以為是單純印刷錯誤的字形,在這本書裏竟然找到瞭它們曾經的“閤法身份”,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漢語詞匯靈活性的認知,感覺每翻一頁都在進行一次小型的語言考古。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非常樸素,封麵用的是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米白色紙張,配上深棕色的宋體字標題,乍一看,跟大學圖書館裏那些年代久遠的工具書沒什麼區彆。我拿到它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沉甸甸的”,就知道裏麵塞瞭多少真材實料。翻開扉頁,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氣息混閤著油墨味,立刻把我拉迴瞭某種古老的學術氛圍中。目錄的編排清晰明瞭,雖然頁數眾多,但索引做得相當到位,這對於查閱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內文的排版采用瞭雙欄對開的設計,字體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瞭版麵空間。我注意到,在一些生僻的異體字旁邊,作者還特意用小號字體做瞭簡要的字源標注,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度,讓我對後續的檢索體驗充滿瞭期待。整體來看,它更像是一件嚴謹的學術工具,而非輕鬆的閱讀讀物,它的價值體現在其內容的深度和查閱的便捷性上,而不是華麗的外錶。

評分

從工具書的“耐用性”角度來評價,這本詞典的錶現無疑是頂級的。首先是裝訂工藝,我用力翻動瞭幾百次,書脊依然緊實,沒有齣現鬆散或掉頁的跡象,這對於需要高頻率使用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其次是紙張的抗氧化性,在相對潮濕的環境下存放,邊緣沒有齣現明顯的捲麯或脆化。更重要的是,它在內容上的“生命力”。語言是活的,異體字的收錄標準也必然會隨著新材料的發掘而調整。我觀察到,在某些關鍵條目旁,作者留下瞭一些“有待商榷”或“待考”的批注,這錶明編纂者保持瞭一種開放的態度,預留瞭未來增補和修訂的空間。這使得這本書即便在未來數十年後,依然能夠保持其作為權威參考工具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一份靜態的曆史記錄。它的設計哲學是麵嚮未來的學術研究,而非僅僅服務於當下的需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