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理论基础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李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11218449
字数:441000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工科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主要有以下内容: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网络图论与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分析及附录。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教材的老师索取。索取邮箱:EdmondYan@sina.或EdmondYan@hotmail.
本书的几位作者长期从事电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本着以学牛为本的宗旨,从初学者入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本书包含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电子信息类在内的电类各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电大、职大的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这本书的文字表述风格,初读起来略显晦涩,仿佛是直接将一些高度浓缩的学术论文摘要浓缩而成,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咀嚼每一个句子背后的含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紧凑的叙事方式。作者在定义和推导过程中,非常注重数学上的严谨性,几乎每一个公式的出现都伴随着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这对于追求理论深度的读者无疑是一种福音。然而,对于那些更偏向于“如何应用”而不是“为何如此”的实践型学习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些冗长的推导有些拖沓,分散了对核心概念理解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时,书中所用的向量代数推导过程非常复杂,如果能辅以一些更直观的物理图像解释,想必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建立感性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无懈可击的理论支撑,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在“讲人话”和“讲公式”之间,它明显更倾向于后者。我希望能在某些关键概念处,看到更多生活化或工程实践中的类比说明,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线条,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理工科书籍的印象。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上还是挺有逻辑性的。它似乎试图从最基础的电路元件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友好的路径。不过,我注意到其中关于瞬态分析和拉普拉斯变换的部分,似乎占用的篇幅相对有限,不知道是不是对这块内容的深度有所取舍。我特别留意了习题部分的设置,感觉题目数量适中,难度梯度设计得比较平缓,这对于巩固课堂知识应该大有裨益。书中的图例和示意图绘制得非常清晰,没有那种廉价印刷的模糊感,这一点值得称赞,毕竟在理解电路原理时,清晰的图形辅助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扎实、够用,适合作为本科阶段入门教材的辅助读物,或者作为需要快速回顾基础知识的工程师的参考手册。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对于现代电子技术中越来越重要的数字电路基础,这本书似乎没有涉及到,内容聚焦在了纯粹的模拟电路理论范畴内。
评分我对本书在处理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等效模型)时的处理方式感到十分不满意。作者似乎刻意规避了太多与实际器件特性相关的非线性分析,而是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线性电路的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等基础工具上。在讲解二极管的I-V特性曲线时,处理得过于理想化,仅仅停留在理想二极管或简单的分段线性模型上,完全没有提及如何处理更贴近实际工作点的光栅效应或温度漂移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对于想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电子设计,特别是涉及功率和信号调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像是一个专注于“电磁场与电路”的纯理论分支的入门读物,而非服务于“电子工程”应用领域的教材。我期望看到更多的关于器件物理特性如何转化为电路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不同工作区域如何进行有效简化和分析的深入讨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不敢恭维,纸张偏薄,油墨的渗透性似乎控制得不太好,导致在强光下阅读时,背面印的文字边缘会隐约透出来,形成一种令人分心的“鬼影”。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路图和复杂公式阅读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生理上的小障碍。另外,排版上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小问题,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和间距在不同章节间似乎有细微的变化,虽然不影响内容理解,但总给人一种赶工的仓促感。我对其中的符号标注系统也感到困惑,有些地方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符号,但在另一个相似概念的推导中,又突然引入了一套自创的、不常见的希腊字母组合来表示特定的阻抗,这迫使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书的附录中来回查找定义,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一本严肃的技术书籍,在规范性和一致性上的粗心,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内容的信任度。
评分我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本书在对特定分析方法(比如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介绍上,显得有些陈旧。它基本上停留在上个世纪中叶经典电路理论的框架内,对于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如SPICE仿真工具进行辅助分析的篇幅几乎为零。这在当前这个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背景下,让人觉得有些脱节。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手动计算复杂电路往往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大部分工程师都会依赖仿真工具来验证设计。这本书如果能增加一两个章节,介绍如何将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映射到主流仿真软件的操作流程上,例如如何设置激励源、如何提取关键波形数据,那它的实用价值将会有质的飞跃。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本“黑板上的理论教科书”,而非一本“工作台上的工程参考书”。尽管如此,对于建立坚实的底层理论基础,它仍然是无可替代的,毕竟,不懂原理,软件也只是一个黑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