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中国往事 科教实录
: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3425110
字数:174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研和教育领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现在,《科教实录》一书的诸多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科教事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西夏王陵初始调查发掘记;合肥包公墓发掘纪实;佛子岭水库修建纪事;三下太平洋纪实;塔里木油田发现记……
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长征三号火箭撞开世界大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纪实;陈省身的几何人生;塔里木油田发现记;修筑青藏公路纪实;合肥包公墓发掘纪实……《科教实录》一书将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21件发生在科教领域的重大事件。
《科教实录》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
坦白讲,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题所暗示的范畴。它不仅仅是记录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科教工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侧写。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种信息受限、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去探索未知。书中的许多篇章,篇幅虽短,但信息密度极高,比如对早期几所重点大学调整学科布局的分析,其背后牵扯的专业人才流动和国家战略意图,都值得反复推敲。它没有采用煽情的手法,而是用冷峻的史实和清晰的逻辑链条,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是一段充满局限但又无比光荣的建设时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有力量的,它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每一个字后面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重量,非常适合希望进行严肃历史考察的读者。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陈旧的、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到“实录”的微观层面,这对于我这种对具体技术发展轨迹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它像是把一个个被时间遗忘的实验室和教研室的灯光重新点亮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学科(比如早期的生物化学研究或材料科学的萌芽期)的章节。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引用的许多资料都是来自当事人的日记或者未公开的内部通讯,这使得文字的张力十足。读到某位早期教授在经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极其简陋的设备进行突破性实验的描述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画面。这种“在绝境中求发展”的叙事线索贯穿全书,它不是在歌颂成功,而是在记录如何挣扎着走向成功。这种克制而有力的笔法,让历史的重量感被精准地传递出来,而不是流于口号式的赞美,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来自对集体记忆的重构。许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在书中被还原成了无数次艰难的尝试和失败。我惊讶于作者竟然能搜集到如此细致的早期教学大纲修订记录,或是某次关键性技术评审会议上的不同意见陈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我读到许多早期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所做的艰难抉择,那些关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两难境地,读起来让人心有戚戚。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的全新维度: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学术自由和科研环境,是建立在怎样一种前辈用汗水甚至青春换来的基石之上。这不是一本“成功学”读物,而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无名英雄史诗,读完后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科教实录”会过于枯燥和专业化,充斥着难以理解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机构变迁,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采用了半口述半档案的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更妙的是,它并非孤立地叙述科技事件,而是将其牢牢地嵌入到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中。例如,当谈到某项关键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决策时,书中会立即穿插当时的粮食产量、外汇储备或者国际关系变化等背景信息。这让读者能立刻明白,为什么当时的科研人员必须做出那样的选择,压力究竟来自何方。这种将“硬核”技术内容与“软性”时代脉络编织在一起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那一刻人们的真实考量”,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本《新中国往事 科教实录》简直是一部打开历史尘封之门的钥匙。从装帧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份史料的敬畏。我最欣赏它没有进行过度渲染的叙事方式,而是像一位严谨的档案保管员,将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的、鲜活的科学和教育领域的事件,以近乎口述实录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书中关于早期基础工业体系建立时,老一辈科学家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智慧和毅力攻克技术难关的记述,读来令人动容。那些详尽的数据、首次试验的日期、甚至是不为人知的会议纪要片段,都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奋斗历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在资源分配和决策失误上带来的挑战,而是坦诚地记录了“试错”的过程,这使得整体的叙述更加立体和可信。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新中国工业和教育基础是如何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密度是极其惊人的,它超越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聚焦于技术理性与国家建设的交汇点,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