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中國往事 科教實錄
:32.00元
售價:22.4元,便宜9.6元,摺扣70
作者: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3425110
字數:174000
頁碼:30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研和教育領域發生瞭許許多多的大事。現在,《科教實錄》一書的諸多作者將以親曆者的身份,為我們講述他們親身經曆的科教事件: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建紀實;西夏王陵初始調查發掘記;閤肥包公墓發掘紀實;佛子嶺水庫修建紀事;三下太平洋紀實;塔裏木油田發現記……
為瞭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長徵三號火箭撞開世界大門;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建紀實;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發掘紀實;陳省身的幾何人生;塔裏木油田發現記;修築青藏公路紀實;閤肥包公墓發掘紀實……《科教實錄》一書將以親曆者的視角,為我們講述21件發生在科教領域的重大事件。
《科教實錄》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編。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巧妙地避開瞭那種陳舊的、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深入到“實錄”的微觀層麵,這對於我這種對具體技術發展軌跡更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饕餮盛宴。它像是把一個個被時間遺忘的實驗室和教研室的燈光重新點亮瞭。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特定學科(比如早期的生物化學研究或材料科學的萌芽期)的章節。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引用的許多資料都是來自當事人的日記或者未公開的內部通訊,這使得文字的張力十足。讀到某位早期教授在經費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極其簡陋的設備進行突破性實驗的描述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在油燈下奮筆疾書的畫麵。這種“在絕境中求發展”的敘事綫索貫穿全書,它不是在歌頌成功,而是在記錄如何掙紮著走嚮成功。這種剋製而有力的筆法,讓曆史的重量感被精準地傳遞齣來,而不是流於口號式的贊美,實屬難得。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是來自對集體記憶的重構。許多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在書中被還原成瞭無數次艱難的嘗試和失敗。我驚訝於作者竟然能搜集到如此細緻的早期教學大綱修訂記錄,或是某次關鍵性技術評審會議上的不同意見陳述。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我讀到許多早期科研工作者在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所做的艱難抉擇,那些關乎個人前途與國傢需要的兩難境地,讀起來讓人心有戚戚。它提供瞭一個審視曆史的全新維度:我們今天所享有的學術自由和科研環境,是建立在怎樣一種前輩用汗水甚至青春換來的基石之上。這不是一本“成功學”讀物,而是一部關於堅守與奉獻的無名英雄史詩,讀完後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又深瞭一層。
評分這本《新中國往事 科教實錄》簡直是一部打開曆史塵封之門的鑰匙。從裝幀的厚重感和紙張的質地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對這份史料的敬畏。我最欣賞它沒有進行過度渲染的敘事方式,而是像一位嚴謹的檔案保管員,將那些被時代洪流衝刷的、鮮活的科學和教育領域的事件,以近乎口述實錄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書中關於早期基礎工業體係建立時,老一輩科學傢們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靠智慧和毅力攻剋技術難關的記述,讀來令人動容。那些詳盡的數據、首次試驗的日期、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會議紀要片段,都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奮鬥曆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在資源分配和決策失誤上帶來的挑戰,而是坦誠地記錄瞭“試錯”的過程,這使得整體的敘述更加立體和可信。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新中國工業和教育基礎是如何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細節密度是極其驚人的,它超越瞭宏大的政治敘事,聚焦於技術理性與國傢建設的交匯點,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標題所暗示的範疇。它不僅僅是記錄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特定曆史階段的科教工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的側寫。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在那種信息受限、物質匱乏的環境下,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去探索未知。書中的許多篇章,篇幅雖短,但信息密度極高,比如對早期幾所重點大學調整學科布局的分析,其背後牽扯的專業人纔流動和國傢戰略意圖,都值得反復推敲。它沒有采用煽情的手法,而是用冷峻的史實和清晰的邏輯鏈條,讓讀者自己得齣結論——這是一段充滿局限但又無比光榮的建設時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內斂而有力量的,它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來,每一個字後麵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重量,非常適閤希望進行嚴肅曆史考察的讀者。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種“科教實錄”會過於枯燥和專業化,充斥著難以理解的技術術語和復雜的機構變遷,但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完全打消瞭我的疑慮。它采用瞭半口述半檔案的方式,使得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更妙的是,它並非孤立地敘述科技事件,而是將其牢牢地嵌入到當時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之中。例如,當談到某項關鍵技術引進或自主研發的決策時,書中會立即穿插當時的糧食産量、外匯儲備或者國際關係變化等背景信息。這讓讀者能立刻明白,為什麼當時的科研人員必須做齣那樣的選擇,壓力究竟來自何方。這種將“硬核”技術內容與“軟性”時代脈絡編織在一起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地方。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那一刻人們的真實考量”,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的曆史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