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LED调光技术及应用
定价:45.00元
售价:31.5元,便宜13.5元,折扣70
作者:杨恒,林太峰,康玉柱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2390935
字数:319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详细指导读者LED调光、调色的设计方法,特别给出了五个完整的调光、调色设计实例,方便读者理解、应用。
《LED调光技术及应用》重点讲述了流行的LED调光调色产品相关知识,并列举了几个实际案例。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照明基础知识、LED 简介、LED 驱动基础知识,LED调光控制、常见控制通信方式,包括5个完整的实际应用实例。
《LED调光技术及应用》内容由浅入深,以调光、调色为主线贯穿全书。各章节自成体系,读者不必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学习,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章节直接学习、阅读。本书内容适合大专及以上学历工程师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过于学术化和书面化,缺乏与读者的“对话感”。很多句子冗长且结构复杂,使得一些原本直观的物理或电子概念被包裹得严严实实,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智能家居”生态中,LED调光模块如何实现互联互通的部分,期待能看到基于Matter或Thread协议的调光模块设计案例,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设计兼容多种通信协议的通用驱动器的探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停留在前一个技术世代,对于云计算、边缘计算在未来灯光控制中的角色,几乎没有触及。它提供的是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构建下一代智能照明系统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未来趋势”和“前沿架构”的预见性内容实在太少了。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LED基础原理词典,而非一本指引调光技术发展方向的路线图。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间的跳跃性较大,缺乏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逻辑主线来串联起“LED”与“调光”这两个关键概念。比如,第一章详细阐述了LED的发光原理,内容翔实,但紧接着的下一章就直接跳跃到了复杂的光谱辐射度测量方法,中间缺失了连接两者的关键环节——即如何通过电流控制来影响光谱输出和光效变化。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宽范围调光下,LED的显色指数(CRI)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是否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抑制这种变化。书中的部分章节更像是对现有标准或规范的罗列,而非基于深入理解后提出的创新见解。例如,在讨论到人眼对光线变化的感知阈值时,内容更多是引用了早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数据,但未能结合现代高分辨率LED驱动芯片的快速响应能力进行新的理论建模或实验验证。整体而言,本书在构建一个从材料到应用、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方面,显得有些碎片化,需要读者自行进行大量的知识重组和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坦白地说,显得有些陈旧和保守。大量的公式和符号堆砌,虽然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却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连贯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调光技术”这一核心主题的章节,期望能看到各种拓扑结构——无论是传统的晶闸管调光、还是现代的恒流开关电源调光——的详细对比分析。然而,书中提供的电路图例大多非常基础,缺乏对现代智能调光芯片特性(如集成数字控制接口、自适应负载补偿)的深入剖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不同调光方式(如模拟调光与数字调光)在系统集成度、电磁兼容性(EMC)以及长期可靠性方面的权衡讨论。书中对“应用”部分的描述也相对抽象,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但缺乏量化的指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技术路径的明确指引。对于期望从书中快速掌握一两种前沿调光技术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实用性似乎未能达到预期。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关于LED照明的专业书籍,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高效驱动LED、解决散热难题的深入探讨。然而,令我感到些许困惑的是,书中大量篇幅似乎都聚焦于LED光源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半导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对于实际工程应用中常见的调光电路设计、PWM控制策略的优化,以及不同调光标准(如DALI、0-10V)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着墨不多。例如,在讲解了PN结的载流子复合机制后,作者似乎就匆匆转向了更偏理论的量子效率分析,而那些我们工程师在现场调试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比如低频闪烁的根源、调光深度与色彩一致性的矛盾——却鲜有涉及。我原本希望能看到更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针对特定场所(如博物馆照明、医疗手术灯)的调光需求,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框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材料科学或光电子学研究生的入门教材,而非针对电气工程师或产品设计师的实用手册。这种侧重基础理论而略显“高冷”的叙事方式,使得我这个主要关注“如何让光线更稳定、更顺畅地变化”的读者,在寻找具体操作指南时,总感觉隔着一层薄雾。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人员,我更看重的是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和成本效益分析。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体现比较薄弱。例如,对于当今市场上主流的CCR(恒流斩波)调光技术和PWM(脉冲宽度调制)调光技术,我期待看到一份详尽的优缺点对比清单,包括在不同调光频率下对不同类型LED阵列的适用性、对驱动电源成本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下的合规性考量。书中对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对比分析几乎没有涉及,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LED的寿命预测模型,这虽然重要,但在“调光应用”这个主题下,显得优先级偏低。我需要的是能指导我做出最优设计选择的“技术决策树”,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证明。这种偏重学术研究而非工程实用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实际的产品开发周期中,价值受到了限制。它更适合作为文献查阅工具,而非项目启动时的首选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