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 | 作者 | 董晓萍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200837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日本早稻田大学培养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钟敬文与日本学者结成师生关系或学术友好,通过发表著述,开展学术对话,促进了中日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这是一笔历史遗产,它在一二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发生,在中、日与周围亚洲国家的绵长文化交流史中建设,从日本文化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成果中吸收理论与方法,同时参照西方先进学说,开展跨学科研究;它将方法论与社会功能结合,使学术国际化的过程对参与学者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起作用,对理论创建与学术社团的社会运动都起作用,也对携带爱国主义与摆脱狭隘的民族优越感都起作用,让一种富有现代文化史理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得到加强,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到1936年,中日学者已在狼烟中读书和批评战争,但我们仍能从他们当年的学术活动的融入性思维、平等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我们今天所要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质。 |
| 作者简介 | |
|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 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 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 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 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 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 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 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 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 化层》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建设跨文化民俗学,可以使跨文化学的中*体文化优势更为凸显,也促使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对话从少数精英的单边行动变成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都来参与的积极文化建设。人民始终是跨文化对话交流的主体,学者要始终与人民握手,共同开展跨文化对话,获取利益共赢。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老实说,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哇,这名字可真够‘硬核’的!”{RT}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董晓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20。我平时不太读这种学术性很强的书,通常都是些历史故事或者悬疑小说。但鬼使神差地,我还是把它拿了下来,翻了几页。不得不说,光是看目录和一些引言,就觉得信息量爆炸。钟敬文,这个名字我隐约在一些历史资料里看到过,好像是民俗学界的大佬。这本书聚焦于他留日的经历,这让我有点意外,也很有兴趣。我很好奇,一个中国学者,在那个年代去日本,会遇到什么样的学术挑战,又会学到些什么?是日本的民俗学研究方法?还是他们对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这本书听起来像是抽丝剥茧地去揭示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关于学术的传承,关于文化的交流,以及一个杰出学者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朴素,没有花里胡哨的图片,就是一个大大的书名,还有出版社的标志,这种低调有时候反而透露着一种自信,仿佛在说:“内容才是王道!”我预感这本书读起来会有些费力,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但一旦沉浸进去,很可能收获匪浅,尤其对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学术史和文化交流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RT}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董晓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20。我个人对民俗学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种能够跨越文化界限的视角。钟敬文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可是民俗学领域的老前辈了。而“留日个案研究”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而是深入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去挖掘和分析具体的案例。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民俗学思想的?又是如何将异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中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梳理,甚至可能是与当地学者的交流碰撞。我猜测,这本书会详细描绘出那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细节,展现出一位学者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同时又 receptive地吸收新知。董晓萍老师的署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毕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书籍,往往代表着国内学术界的最高水准。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接触到的具体民俗现象、学术思潮的描写,以及他对这些素材是如何进行理论化的构建和创新的。这本书,很可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早期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在学术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个生动而深刻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学术作品情有独钟。这本书,{RT}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董晓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20,就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阅读偏好。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领域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将他的留日经历作为研究个案,这种切入点就非常新颖和有深度。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段留学史,更是在探讨一种学术思想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回顾历史上的学者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学术探索,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接触到的学术思潮、研究方法,以及他对这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他对日本学者作品的解读,他对日本本土民俗现象的观察,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学术语言。这本书的“个案研究”性质,让我预感到它会充满生动的细节和翔实的史料,能够帮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位学者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求索之路,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后续的民俗学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RT}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董晓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20,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扎实”和“有料”。作为一名对民俗学和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钟敬文先生的名字无疑是学术界的金字招牌。而“留日个案研究”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描绘了这本书的研究核心——聚焦于他在日本时期的学术活动和思想发展。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日本的民俗学研究状况如何?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又有哪些异同?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学习经历,是如何为他打开新的学术视野,又如何促使他对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听起来像是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迷雾,去探究一位杰出的学者如何在异国他乡的学术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将异域的学术思想与中国本土的民俗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深入的分析,以及对钟敬文先生学术思想演变轨迹的细致勾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位民俗学大师的学术成就,以及跨文化交流对于学术创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钟敬文先生的学术贡献都非常敬佩,尤其是在民俗学领域。这本书,{RT}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董晓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787520,从书名上看,就直接点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他在日本的求学经历。我个人认为,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身文化,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钟敬文先生作为一位先行者,他的留日经历无疑为他理解和发展中国民俗学提供了独特的养分。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年代,日本的民俗学研究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钟敬文先生又是如何将这些日本的学术资源与中国的本土民俗研究相结合,从而形成他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体系的?这本书的“个案研究”性质,意味着它可能会提供非常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钟敬文先生在异国文化土壤中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反哺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涉及的学术碰撞、思想启迪,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都将是极其引人入胜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