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

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新民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学
  • 文献学
  • 历史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 学术期刊
  • 研究论文
  • 2004年
  • 第46期
  • 图书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529747
商品编码:297298732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陶新民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8105297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五言诗起源及相关问题新探”、“何逊山水景物诗刍议”、“论初唐诗人王绩对陶渊明的推崇与模拟”、“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姚鼐关于散文平淡美的理论与实践”、“古书标点符号漫谈”等文章。

目录

《全先秦诗》序例
《萤雪丛说》辑佚
《资料汇编》重印后记
戈朋云及其“开门尊孔”说
盛世的颂歌——试论汉代大赋的功能
五言诗起源及相关问题新探
何逊山水景物诗刍议
论初唐诗人王绩对陶渊明的推崇与模拟
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
笔挟风雷 意卷愤争——论罗隐的讽刺小品文集
谢逸《溪堂词》的意象分类与内容构成
读曲小议
梵佛文化之与《雪涛阁小说》
论浙西词派的“尊体”观及其文化意义
姚鼐关于散文平淡美的理论与实践
曹丕《柳赋》创作时地及背景考辨
赵抃两首诗之自注考
稼轩三首《贺新郎》作年考辨
《周书校补》商榷
古书标点符号漫谈
《国语·周语下》“周官”标点辩疑
史书标点献疑五则
《旧唐书》校勘拾遗
岳麓本《祖堂集》校勘商榷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两类校勘记
《散原精舍诗文集》刊误举隅
新秦出土“平阳廪”、“平阳(土市)”陶考
试论商周时期的楚——兼释《太保玉戈》所载之邾国初封
包山楚简“夷阳”“*阳”考
《》62章“拱璧”与“先”试解
《说文》重文研究综述
说“姊”
《荀子》因果复句研究
《马氏文通》一句的三个问题
证真德秀字“景希”之误
丁敬卒年考
屠隆交游考论(一)——与家乡文人的交游
李森文《赵执信年谱》补遗
王彦泓生卒年考
《人物志》的古今两个注本
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失载唐人著述考
凌濛初著述考
《静志居诗话》笺补——兼与《列朝计集小传》互证
戴震《毛诗补传》与《毛郑诗考正》比较
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及其翻刻本的鉴别
从袁枚佚札看《随园诗话》版本
俞正燮著作结集考辨
谈《藏山阁集》及对它的整理
《樊榭山房集》拾遗
《周礼》与国家宗教
关于东周提封制度若干史料的新解释
《焦氏易式》皆主齐诗说质疑
《明史·地理志》土家族地区水文地理考释
抄本《信书》所见金陵典铺伙计的生活
《庄子今注今释》商政
《三国志》日译本评介
论牟世金校注《文心雕龙》的特点与方法
宋词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启示
——评孙维城《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探论》
传抄古文简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创新——兼论宋明理学的新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聚焦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儒学以及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理论体系及其历史演变。通过梳理各个时期哲学思潮的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剖析宋明理学在吸收佛道思想、回应社会现实基础上的理论突破与理论深化,展现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百家——奠基与肇始 本部分将从源头追溯,详尽解析先秦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多元发展。 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 深入研讨孔子“仁”、“礼”、“中庸”等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教育观念的奠基性作用。分析孟子“性善论”、及其“仁政”思想的政治实践意义。阐述荀子“性恶论”的辩证法与礼法观。探讨《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文献的思想精髓,以及不同学派在早期儒学内部的争论与演进。 道家思想的深邃智慧: 剖析老子《道德经》的“道”之概念,及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主张。解读庄子《庄子》中“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的相对主义、超越性与个体精神解放的哲学维度。探讨道家思想对后世政治、艺术、养生等领域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政治理性: 考察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重点分析其“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以及重农抑商、强化君权的现实政治主张。探讨法家思想在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历史作用。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 阐释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功”等主张的社会伦理与政治诉求。分析墨家学派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其他重要学派: 简要介绍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独特思想贡献,以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汉唐儒学——继承与重塑 本部分将聚焦于汉唐时期儒学的发展,考察其如何吸收其他思想资源,并以新的形态服务于统治意识形态。 汉代儒学的“独尊”与融合: 剖析董仲舒“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探讨汉代儒学如何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官方哲学。分析《春秋繁衍》、《白虎通义》等著作的思想价值。 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张力: 考察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起,及其对儒学传统的挑战与反思。探讨竹林七贤等人物的哲学精神,以及“有”与“无”、“名”与“实”等哲学问题的探讨。分析玄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影响。 隋唐儒学的新局面: 介绍韩愈“道统”思想的提出,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梳理。考察李翱、李德裕等人的儒学思想。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儒学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集大成与新发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解析宋明理学的复杂体系和创新之处。 宋初的理学萌芽: 介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的思想,阐述其“理”的宇宙本体观和“太极”思想。分析张载《横渠语录》中的“心”与“气”的关系,及其“为天地立心”的宏大抱负。 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体系构建: 深入解读程颢的“天理即是心”和程颐的“理”之绝对性、普遍性与“气”的相对性、特殊性的区分。分析其“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修养方法。探讨二程在“道统”传承中的关键地位。 朱熹的理学集大成: 详细梳理朱熹集诸家之大成,构建完整的“理气”、“心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哲学体系。解析其“理在事前”的认识论,以及“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阐述其对“理”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的深刻论述。分析朱子学说在教育、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朱子学”地位。 陆九渊的“心学”挑战: 介绍陆九渊“心即理”的直观体悟方法,以及其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批评。探讨心学对认识论、修养论的独特贡献。 明代心学的兴盛: 王阳明的心学集大成: 重点阐释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分析其“事上磨练”的实践路径,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与道德自觉的强调。探讨阳明心学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迪。 王阳明之后的学派: 简要介绍湛若水、薛瑄、罗洪先等明代心学流派及其特点。 宋明理学的创新性与历史局限性: 理论创新: 重点分析宋明理学在“理”的本体论、宇宙生成论、认识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探讨其如何将儒家伦理道德推向哲学的高度,并构建起一套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吸收与融合: 考察宋明理学如何巧妙地吸收佛教的“心性论”、道家的“自然观”等思想资源,并将其儒家化、政治化。 局限性分析: 审视宋明理学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思辨性过强、脱离社会现实,以及对个体自由的约束等问题。 结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力与现代价值 本书在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在历代传承与发展中的生命力进行概括。同时,也将探讨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在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其在构建当代中国哲学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思路,鲜活的语言,呈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辉煌成就,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入的学术与文化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端坐在书架上,散发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光芒。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莫过于阅读其留下的文字。古籍,正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 DNA。然而,如何才能真正“读懂”古籍,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并非专业的古籍修复师或历史学家,我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但我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是真实的。因此,我购买这本刊物,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探索古籍世界的一本“入门指南”或“进阶教材”。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籍保存、鉴定、以及解读的实用技巧,哪怕只是浅显的介绍,也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关于如何辨别古籍的真伪,不同纸张的年代特征,或者某种字体的书写规则,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古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讨论,因为我认为古籍的研究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

《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古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深度。然而,古籍世界往往是晦涩难懂的,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才能驾驭。我购买这本刊物,更多的是一种“朝圣”的心态,希望能从这些专业的论述中,窥探到古籍研究的冰山一角。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当下古籍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评论,比如当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争议,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方法介绍,例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古籍研究,或者如何将跨学科的知识融入古籍解读之中。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古籍研究的“前沿探索”,比如对某些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那将更能激发我的兴趣。总之,我希望这本刊物能成为我认识古籍研究领域的一个窗口,让我感受到这个学科的活力和深度。

评分

拿到《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书房里昏黄的灯光,以及古籍散发出的特有墨香。我一直觉得,古籍研究是一门充满神秘感和学术深度的学科,它需要深厚的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无限热爱。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科班出身,但每当我看到一些关于古籍的报道或纪录片,我都会被深深吸引。我希望这本刊物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关于古籍研究的“幕后故事”,让我了解学者们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线索,如何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尘封的历史真相。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疑案”的解读,比如某个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或者某个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能通过古籍研究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古籍研究的工具介绍,例如常用的数据库、索引、以及一些经典的参考书目,这些对我个人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评分

初拿到这本《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静而厚重的封面设计,仿佛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那个遥远而充满智慧的古籍世界。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献心怀敬意,也渴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古籍研究》这个系列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索的魅力,而这一期的“卷下”和“总第46期”的标志,则暗示着其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学术生命力。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对古籍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理解,比如对汉字演变的兴趣,对古代书法的欣赏,以及偶尔翻阅一些经典名著的片段。但我深知,真正的古籍研究远不止于此。它牵涉到文献的辨伪、版本的校勘、思想的梳理、文化的解读,甚至还有对古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艺术形态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窗户。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知识,帮助我理清头绪,建立起对古籍研究的整体认知框架。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领略到各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采,或许能从中汲取一些治学之道,为我个人的学习之路提供借鉴。

评分

翻开这本《古籍研究:2004 卷下(总第46期)》,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混合着历史的沉淀感,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的节奏。我对古籍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文明的追溯和对先贤智慧的景仰。过去,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古籍原文,但常常因为生僻字词、文言文的理解障碍而望而却步,深感力不从心。因此,我非常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引导我、帮助我跨越这些鸿沟的读物。《古籍研究》这个刊名,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会更加深入和专业,而“2004 卷下(总第46期)”则说明了它并非一本孤立的出版物,而是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懈探索的结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基础性的古籍知识普及,例如不同朝代的书写特点、重要的古籍分类、以及如何初步进行古籍的鉴赏和辨识。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某一本或几本代表性古籍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籍研究的魅力和方法。比如,关于某个版本的考证,或者某个重要概念在不同古籍中的演变,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我的学习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