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正版图书 阎步克 著 外国历史9787301251881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正版图书 阎步克 著 外国历史97873012518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士大夫政治
  • 明清史
  • 阎步克
  • 学术著作
  • 外国历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裕盛星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1881
商品编码:2990708625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作者阎步克 著
定价¥75元版次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251881
出版时间2015-01-01页数459
印刷时间2015-04-24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目录 精彩导读
史海钩沉:探寻古代政治生态的复杂图景 《帝国兴衰的另一面: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结构变迁》 本书聚焦于古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权力运行机制——官僚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观,本书力图从制度的视角切入,细致剖析支撑庞大帝国运转的复杂网络是如何编织而成,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自我调整、乃至最终走向僵化的过程。 第一编:制度的萌芽与早期架构(周秦至汉代) 本书开篇追溯了早期国家治理体系的雏形,探讨了西周分封制下血缘与政治联姻所构筑的脆弱秩序。重点分析了秦朝建立的郡县制,这一被誉为“千古一变”的制度创新,如何以更高效、更集中的方式,将权力触角延伸至广袤的疆域。 随后,详细阐述了汉代“察举”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察举制初衷在于打破世袭垄断,延揽英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乡闾之情”与地方豪强势力的渗透,如何逐渐侵蚀了中央对人才选拔的绝对控制力。我们通过对汉代官员阶层的构成分析,揭示了世家大族如何在这一看似开放的制度下,完成了对政治资源的代际继承。本编不仅梳理了制度的条文,更深入挖掘了制度实施过程中,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利用制度的“弹性”来巩固自身地位,为后世士人政治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编:士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的权力重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帝国历史上一个剧烈的动荡与转型期。社会结构剧变,门阀士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本书将重点剖析“九品中正制”的运作机制。这一制度本意是为地方贤能之士提供上升通道,但在士族政治的强大压力下,它迅速异化,成为维护门阀特权的工具。我们详细描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实图景,分析了士人阶层如何在这一体系中,通过门第、教育、声望等非制度化因素,实现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这一时期清谈之风与玄学思潮对政治态度的影响。当入世的政治抱负被形而上的哲学讨论所取代时,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必然受到削弱。通过对比南朝与北朝在用人策略上的差异,展示了不同政权在面对权力结构固化时的应对策略及其历史后果。 第三编:科举的诞生与士大夫的“双重身份”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横空出世被视为打破门阀垄断的关键一步。本书用相当篇幅来考察科举制度从创设初期的不成熟,到唐代中后期的成熟与普及,这一过程如何为庶族知识分子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 然而,科举的成功并非意味着士族政治的彻底终结。我们着重探讨了唐代“士大夫”这一身份的复杂性。他们既是依靠考试进入的“公职人员”,又是熟读儒家经典的“文化精英”。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对皇帝的忠诚与对自身阶层利益的维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张力。通过分析唐代中晚期朋党之争,揭示了士人集团如何利用其文化资本和政治网络,对皇权构成制约,并最终演变为地方割据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四编:宋代的制度化成熟与“士大夫政治”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为精细化、制度化成熟的时期。本书认为,宋代真正实现了意义上的“士大夫政治”。赵宋王朝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制度设计,如重文抑武、密折制度、以及高度程序化的科举选拔,成功地将知识精英纳入中央集权体系,并有效地限制了武人与地方藩镇的权力。 详细分析了宋代官僚的运行逻辑:他们受到的教育强调“义理”与“经世致用”的结合,使得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本书辨析了宋代士大夫集团与皇帝之间的“良性互动”——皇帝依赖士大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合法性来统治天下,而士大夫则通过谏议与道德批判来约束皇权。尽管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对清明,但也暴露了过度依赖文官系统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和对社会新兴力量的迟滞反应。 第五编:晚期帝制下的僵化与变革的受阻(元明清) 元代的统治者在用人上采取了更为功利主义的策略,对汉族士人阶层采取了混合与平衡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宋代士人政治的内在发展轨迹。 明清两代,高度集权的专制皇权对官僚系统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探讨了“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思维的固化作用,以及内阁、大学士、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如何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士大夫的独立议政空间。我们看到,虽然科举制度仍在延续,但选拔出的官员在面对社会危机时,往往缺乏宋代士人所具备的改革精神和理论勇气。政治的活力逐渐被程式化的礼仪和对皇权的绝对顺从所取代,最终导致了晚期帝国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反应迟钝与结构性困境。 本书通过对古代选官制度和官僚生态的宏观梳理与微观剖析,力求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韧性与脆弱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制度史的考察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谁做官”的历史,更是关于“权力如何被组织、被合法化以及如何被限制”的深刻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它将焦点放在了“士大夫”这个群体身上,通过对这个群体在中国政治体系中地位、权力、思想的演变过程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中国政治演生图景。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史料运用扎实,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制度特点和士大夫群体的变化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制度时,能够将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制度背后的动力和阻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历史探索,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士大夫群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简单的政治事件叙述,而是从士大夫阶层的视角出发,去审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致梳理和精妙解读,描绘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士大夫政治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制度背后逻辑的探索,他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为什么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维系皇权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平衡的重要纽带,为什么到了后期,这种平衡又会被打破。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利用制度为自己争取利益,又如何为整个政治格局带来影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演变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娓娓道来,从早期的贵族政治,到科举制度的确立,再到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的官僚体系,层层剥茧,将士大夫阶层如何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他们与皇权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梳理得十分清晰。书中涉及的制度细节,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乃至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流程,都写得相当具体,甚至连一些地方性的制度变迁也一并提及,可见作者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时期士大夫群体内部结构变化的分析,他们是如何从一开始的门阀世族,逐渐分化为不同学派、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他们在不同政治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都描绘得生动形象。读这本书,感觉就像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国政治制度如何一点点演化成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制度的变迁史,更是深入剖析了士大夫群体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士大夫群体如何通过教育、文化、家族等方式来巩固自身地位,以及他们如何在国家机器中寻租、谋利,甚至是如何与皇权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都有细致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士大夫群体描绘成铁板一块,而是揭示了他们内部的复杂性,比如党争、派系斗争,以及不同时期士大夫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沉迷其中。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枯燥的制度史写得活色生香。他擅长捕捉历史的细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权力、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政治事件的分析,比如某个朝代的改革是如何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又是如何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博弈。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往往能够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原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